交卷!遵义教育这五年,超硬核!

发布时间:2025-09-10 16:50  浏览量:2

春风化雨润桃李,立德树人谱新篇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四五”以来,我市紧扣“教育强市”战略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在优化教育生态中构建新格局,在深化改革中培育新动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如今,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呈现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教育现代化新征程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厚植根基 向“优”而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基础保障与科学的顶层设计。

我市用“真金白银”全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保障持续加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651.21亿元,且逐年增长,年平均达162.8亿元。争取上级教育专项资金149.71亿元,市本级安排教育专项资金13.19亿元。发放各类资助资金60.08亿元,惠及学生945.98万人次。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在坚实的经费保障基础上,我市更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制清晰蓝图。

以《遵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核心,我市同步编制《遵义市教育资源布局规划方案(2021-2025年)》等10余项规划,覆盖学前至高等教育各学段,明确学位扩容、资源优化、质量提升路径,推动教育资源布局更精准。

“十四五”以来,聚焦学位缺口与办学短板,我市实施教育工程项目2300余个,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9万个。

硬件基础不断夯实,软件内核更需锻造。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市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和根本,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努力为教师想办法、做实事、办好事,着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我市不断强化教师待遇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高级人才津贴政策,并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十四五”以来,我市出台《遵义市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管理办法》,建立了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池,构建起“国培+省培+市培+校本研修”四级培训体系以及“1422”三名管理体系等教师培训体系,五年来培训教师15万人次,培育了国家级名师3人、省级骨干1142人、市级“三名”人才4858人,引进各类教育人才1625人,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全域发展 提质增效

在厚植的根基之上,遵义教育如参天大树般枝繁叶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全域发展、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教育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

学前教育的普惠阳光照亮童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41%,普惠率达94.14%。道真、凤冈等5县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14所、市级87所,构建“2+15”市、县两级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启蒙教育。

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则为成长筑牢基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106.98%以上,居全国领先。赤水市率先创建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汇川区等7县(区)推进国家评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100%。全域实现6周岁入学,大班额有效化解,控辍保学实现常态化动态清零,义务教育的公平底色更加鲜明。

高中教育正以特色化、优质化姿态迈向新高度。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56%,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达29所,综合高中试点覆盖4县。高考整体成绩全省前列,空军招飞共录取57人,位列全省第一。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则为区域发展注入“人才引擎”,产教融合、内涵提升成为关键词。中职招生规模稳定在2万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超98%。建立“普职互通”“3+3”“五年一贯制”“3+4”等培养机制,人才培养通道逐步畅通。建成省级“技能贵州”内涵项目254个,“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5.2%;推动遵义市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等3个省级产教融合平台立项。

遵义师范学院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并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专升本接受首轮国家评估,遵义职院“双高”建设通过省级验收;贵州航天职院获得省级“双高”建设项目立项……

特殊教育领跑全省,在更多地方播洒温暖阳光。特殊教育入学率达99.04%,改建特殊教育学校2所,认定特殊教育工作坊13个,获评省级融合教育实验区;今年再次入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同时,民办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民族教育、专门教育等齐头并进,语言文字工作稳步推进,遵义教育的“全域画卷”愈发多彩。

深化改革 创新赋能

如果说硬件投入与师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各级各类教育的提质增效是“枝叶”,那么深化改革与创新赋能则是为这棵“教育之树”注入的“活水”与“养分”,让其在时代浪潮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育人方式的改革,是教育创新的核心。

我市坚持深化育人改革,通过“双减”改革,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97.67%,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6个,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同时,我市坚持五育并举,构建以德育铸魂、智育培优、体育强基、美育浸润、劳动赋能的五育融合体系,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德育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指导思政课机制,构建“红色思政大课堂”体系,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编印了《长征故事进校园》校本教材,打造“长征课堂”“娄山大讲堂”等品牌,培训思政骨干教师20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2000余名。80余堂 “红色思政微课堂”获国家级展播,20场“行走的思政课”走进全市各级学校,覆盖师生4万余人,红色基因在思政教育中代代相传。

体育与美育的改革同样成果显著。通过体教融合改革,我市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1个、省级试点县3个和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33所;113所学校开展“游泳进课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合格率全省领先。

今年,由教育部主办的“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我市学子共荣获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八项,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红城少年的艺术风采。

这背后,是“美育浸润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市将美育纳入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通过开展各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依托316个学校少年宫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开发舞蹈、木刻等校本课程,开展“专递课堂”覆盖200余所乡村学校等形式,实现了“校校有活动、班班有节目、人人都参与”的美育生态。

以科创教育为代表,智育成果丰硕。我市成功举办了遵义市“明日之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红心科创行·共筑强国梦”科创系列活动、横琴粤澳合作区人工智能大赛暨珠遵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比赛等市级赛事活动14次,还积极组队参加省赛、国赛,获得国际奖2个,全国一等奖26个、二等奖31个,全省一等奖321个、二等奖433个的优异成绩。

劳动教育也同步强化,全市建成“一校一园”劳动实践阵地,获评10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技能大赛获奖数全省居首位,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本领。

教育数字化转型,则为改革创新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市99所实验校正积极探索“精准化教学”6大模式,经验做法在全国实验区专题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今年5月,市教体局与国内某著名科技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大模型赋能教育的新范式,数字技术正让教育更加公平、更具效率。

开放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化东西部协作,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积极加强对外教育交流。利用珠海投入教育帮扶资金1.387亿元,结对帮扶学校75对,培训校长教师595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培养“珠海班”学生1325人;与重庆巴蜀中学等共建教育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遵义全域,让开放的胸怀为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厚植教育沃土,书写育人新篇。围绕新时代建设“省域副中心”、打造“桥头堡”的要求,遵义教育事业在由“大”到“强”的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砥砺前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遵义篇章培育更多栋梁之才,贡献更大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