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IPO估值引热议:500亿目标背后,人形机器人赛道如何破局未来?

发布时间:2025-09-10 17:09  浏览量:2

2025年,机器人行业迎来资本化浪潮,多家企业加速冲刺资本市场。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被智元机器人以“协议转让+要约收购”方式斥资约21亿元收购63.62%股份后,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借壳上市”。这一动作引发连锁反应,上纬新材股价连续8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超330%,凸显资本市场对机器人赛道的高度关注。

受此影响,同赛道企业纷纷加快资本运作步伐。极智嘉、博雷顿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卧安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等企业则扎堆赴港递交上市申请。在这场资本竞赛中,宇树科技的动向尤为引人注目。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已在浙江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并披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辅导报告。9月2日,该公司通过社交媒体宣布,预计于2025年10月至12月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

估值问题成为业界焦点。有知情人士透露,宇树科技为IPO寻求500亿元人民币估值,但公司相关负责人随即否认,称“未讨论过IPO估值事宜,相关消息不实”。尽管如此,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2024年营收突破10亿元人民币,且自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实现盈利,展现出强劲的财务表现。作为具身智能赛道的明星企业,其产品曾登上春晚舞台,在资本市场上备受追捧。

然而,行业内部存在不同声音。部分人士认为,宇树科技虽在运动算法领域表现突出,但缺乏核心技术壁垒,产品应用场景有限。今年2月,市场曾传出投资机构按上轮估值急售宇树科技股权的消息,折射出资本市场的复杂态度。尽管如此,500亿元估值显然并非宇树科技的终极目标。

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成为行业关键。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王兴兴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架构尚未收敛,核心技术路径存在不确定性。他特别质疑VLA模型的技术路线,认为该模型在真实世界交互中的数据质量和数量不足,导致训练成本高企,难以实现通用性任务突破。尽管谷歌DeepMind等机构在VLA+强化学习路线投入重金,但技术成熟度仍待验证。

商业化进程同样面临挑战。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的低价值、重复性任务,如优必选的Walker S在蔚来合肥基地执行门锁检查、座椅安全带检测等工作。亚马逊和DHL等企业也在测试仓储拣选应用,但这些场景仍以试点或小规模部署为主。相比之下,非工业场景(教育、科研、消费级陪伴)成为主要应用领域。宇树科技2024年营收结构显示,四足机器人占比65%,人形机器人占比30%,且后者全部用于非工业场景。

四足机器人业务成为宇树科技的重要支撑。其Go2、G1系列以低成本和高性能著称,零售版Go2起售价仅9997元人民币,远低于波士顿动力Spot的53.8万元。2023年,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销量占全球市场的70%,海外销售占比达50%,覆盖欧美、东南亚等地。2024年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出口市场的高毛利率显著提升盈利能力。在科研与教育市场,不带附加外设的Go2-EDU标准科研版实际采购价在7.6-8.8万元/台区间,高附加值特点带来较大盈利空间。

但四足机器人市场存在明显天花板。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科技虽在硬件性能、成本控制和量产能力上领先,但在AI模型研发上相对保守。其人形机器人目前主要采用统控制算法+强化学习,动作精准但任务泛化能力有限。与此同时,智元机器人等竞争对手在大模型驱动的任务泛化方面取得进展,并在“模型+机器人本体耦合”领域投入大量资源。

面对行业过热带来的融资潮,业内开始警惕泡沫风险。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达286笔,融资总额270亿元,同比暴增138%。啸虎基金朱啸虎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度低、商业化回报周期长,主要客户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然而,全球老龄化趋势为人形机器人带来长期潜力。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缺2.85亿劳动力,中国2023年60岁以上老人已达2.97亿,占比21.1%,到2035年将超过4亿,制造业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

在机械维修、精密装配、焊接等需要“人类姿态+空间理解”的技能型岗位上,人形机器人展现出独特优势。这些岗位单独依靠机器狗或机械臂难以胜任,而年轻人普遍不愿进工厂的现状,使得高龄技工成为工业技能传承的主要力量。在此背景下,人形机器人被视为解决工业体系“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方案。

宇树科技的IPO战略具有多重考量。表面看是融资需求,但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实现从“硬件驱动型公司”向“硬件+智能一体化平台型公司”的转型。目前,宇树在硬件层面(电机、结构、控制器等)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但在大模型和智能决策系统上落后于智元机器人、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等竞争对手。智元机器人一年的大模型研发投入接近4-5亿元,而宇树过去三年研发支出总额约3.5亿元,其中80%用于硬件,算法投入不足20%。

要追赶行业领先者,宇树科技需在未来三年额外投入10-15亿元用于感知模型、运动控制模型、具身智能框架等研发,这几乎超过其过去五年的累计利润。因此,IPO的核心目的在于利用资本市场资源,补齐大模型和智能层面的短板,实现从高性能硬件到具身智能平台的跨越。这一过程涉及大模型、算力芯片乃至数学、逻辑、神经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长期道路。

面对行业洗牌压力,企业采取不同策略。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整机”派将人形机器人视为终极形态,通过融资、研发、量产一步到位冲击终局产品。另一部分企业则采取“迂回”策略,将机器人技术“碎片化”融入现有工业体系。例如,灵心巧手将人形机器人的“手”和“手指”单独开发为协作机械臂、柔性夹爪、末端感知器件,快速切入制造业与物流领域。其Linker Hand系列灵巧手采用柔性关节模组,占据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场80%份额。优艾智合则将机器人“眼睛”和“雷达”抽离出来,组成手持扫描设备,使工业巡检部署效率提升80%。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最新进展为行业注入新动力。特斯拉TeslaAI官方微博发布的视频显示,Optimus能够从顾客手中接下包装盒、添加爆米花并递给顾客,还能在顾客合影时比出剪刀手互动。在马斯克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持续吸引市场关注,拓展资本市场想象空间。尽管短期来看,宇树科技的上市可能标志着本轮机器人热潮的阶段性调整,但长期而言,人们对“100%人形”超智能机器人的想象不会停止,这场关于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