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来的佳话

发布时间:2025-09-11 08:41  浏览量:2

“感谢检察官,两万元的行政赔偿款我拿到了。真是一场听证会解开了我心头的疙瘩!”近日,听到当事人戚某爽朗的笑声,永城市人民检察院办案人员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是该院通过“相让工作室”传承古训化纷争的一个镜头,是“让”出来的佳话。

一个民间故事的精神传承

在永城市老城区中山街中段路南,有一条形成于清代、因练姓与汪姓两家互相谦让宅基地而形成的南北巷子,旧称“练胡同”,现称“相让胡同”。这个充满智慧与美德的民间故事,穿越时空,如今在新时代的法治永城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4年,永城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在深入调研基层社会治理时,重访“相让胡同”,深受启发。“历史告诉我们,矛盾纠纷化解不仅需要刚性的法律裁决,更需要柔性的情理融合。”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亚东在党组会上指出,“检察工作不能就案办案,而要主动延伸触角,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经过充分论证,该院决定成立特色品牌工作室,取其“相让”精神,命名为“相让工作室”,旨在传承“礼让、和睦、包容”的传统文化精髓,秉持“德法相济、以和为贵”的核心理念,探索检察环节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

“相让工作室”设立1个综合协调办公室,统筹管理刑事调解组、民事行政调解组、公益诉讼调解组3个专项调解小组。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案件分流、资源调配、信息汇总及与外部单位对接;刑事调解组聚焦轻微刑事案件和解、认罪认罚矛盾化解;民事行政调解组处理婚姻家庭、合同纠纷、行政争议等;公益诉讼调解组围绕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开展公益损害修复协调工作,实现专业领域精准覆盖。

“相让工作室”由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担任负责人,成员包括业务骨干、心理咨询师、律师和人民监督员等。检察官凭借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办案经验,把握矛盾化解的法律方向,心理咨询师负责对情绪激动或心理压力较大的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律师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人民监督员发挥监督作用,共同增强矛盾化解工作的公信力。

“相让工作室”集案件审查、调解疏导、司法救助、普法宣传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永城市人民检察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平台。工作室聚焦三大职能:一是轻微刑事案件诉前调解,促进社会关系修复;二是民事申诉案件和解,减轻当事人诉累;三是下沉乡村社区,预防化解源头矛盾。这种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的模式,开辟了检察为民的新路径。

一记老拳之后的谅解之路

今年夏天,一起看似普通的轻伤害案件被移送到“相让工作室”。犯罪嫌疑人小李与被害人小张原是好友,因酒后争执,小李一记老拳致小张鼻骨骨折,涉嫌故意伤害罪,若简单起诉,小李可能面临有期徒刑,两个家庭也将结下宿怨。

工作室检察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深入调查矛盾根源。原来,两人积怨源于一场误会:小张曾无意间破坏了小李向心仪女孩表白的计划,而小李误以为小张故意为之。此次酒后冲突只是导火索。检察官邀请心理咨询师介入,先后与双方进行6次谈心,逐渐解开了心结。

“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可以组织调解。”检察官提议。在工作室布置温馨的调解室里,两人回忆起多年友情,均面露悔意。最终,小李诚恳道歉并积极赔偿,小张出具谅解书。该院依法对小李作出不起诉决定。如今,两人重归于好,关系更加牢靠。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艺术。”承办检察官深有感触,“许多轻微刑事案件当事人本是熟人,简单判决可能导致案结事不了。我们通过耐心调解促成真心谅解,实现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次违法强拆的正义追偿

“相让工作室”的职能不仅限于刑事案件,还延伸至民事领域,成为化解民间纠纷的“智慧库”。

村民戚某几年前在其宅基地上搭建了铁皮棚。相关部门通过遥感监测到戚某宅基地外私占基本农田搭建的铁皮棚,向戚某送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限其三日内拆除非法用地上的建筑物并恢复土地原状。然而,行政机关于次日就强制拆除了戚某搭建的铁皮棚。为此,戚某就行政机关违法拆除造成的损失,多次协商均无果,又先后到有关部门信访,问题也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相让工作室”工作人员与律师、人民调解员密切配合,举办听证会,为双方当事人普法、说理、讲情,最终双方达成共识,行政机关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戚某2万元行政赔偿款。该行政案件纠纷的实质性化解,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取得了双赢多赢共赢的效果,于是便发生本文开头的一幕。

一起土地争议的为民情怀

“相让工作室”的创新之处还在于主动下沉,将矛盾化解阵地前移到乡村社区。今年,工作室开展“带案下乡”活动,在顺和镇李大庄村设立驻村工作站。

该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多年。一方认为对方新建院墙侵占了自家土地,另一方则坚称未越界。村里多次调解无果,矛盾愈演愈烈。工作室驻村检察官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走访老人、查阅历史资料,找到村庄老地图和当年参与划界的老村干部。原来争议地块确实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双方都有一定道理。

于是,检察官组织了一场“田间法庭”,邀请村干部、乡贤和双方亲属参与调解。“咱们永城人有‘相让胡同’的传统,为了一点土地伤了邻里情谊,值吗?”检察官语重心长,“不如咱们各退一步,以现在实际界线为准,共同使用这条通道如何?”在众人劝说下,双方终于达成协议:维持现有界线,共用通道。一场可能引发恶性事件的矛盾悄然化解。

“相让工作室”成立以来,成效显著,共促成刑事和解21件,调解成功率达91.3%,化解行政实质性争议2件,化解民事检察案件纠纷3件,当事人满意度达100%,下乡驻村解决矛盾纠纷9件,预防可能升级为刑事案件的纠纷6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更为重要的是,“相让工作室”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融合创新,将“礼让和睦”的传统文化精髓注入检察工作,增强了司法的人文关怀;检察职能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打破“就案办案”传统模式,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多元共治格局的有效构建,整合司法、行政、社会力量形成矛盾化解合力。

从“相让胡同”到“相让工作室”,变的是时代背景和工作方式,不变的是对和睦关系的追求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那些深植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伦理观念和处世哲学,仍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当“检察蓝”遇上“相让墙”,当现代法治精神邂逅传统美德,便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文化自信的“永城方案”。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永城市酂城镇丁桥村党支部书记丁凤杰说:“‘相让工作室’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永城实践,它证明了中国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检察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法治道路,促进法律刚性与司法温情的统一、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