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已将倍他司汀列为重点监控药物!医生:服用千万注意几个点

发布时间:2025-09-11 14:58  浏览量:2

小小一颗药,吃不对,问题可不小。

倍他司汀,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熟,但对耳朵经常“嗡嗡响”的中老年人来说,却是个常在药盒里的“老熟人”。

这药主要是用来治疗耳鸣、眩晕、梅尼埃病等问题的,听起来是个好帮手。

但2023年,国家卫健委却把它列入了重点监控药品名单。这不是因为药没用,而是因为用得太随便、太频繁,甚至有的地方还长期、大量开这药,结果问题反而变多了。

那这药到底能不能吃?吃了会不会有事?下面这3个关键点,一定得看清楚。

很多人一听耳朵“嗡嗡响”,就赶紧去诊所开倍他司汀。可问题是,耳鸣的原因多得很,并不都是血液循环的问题。

倍他司汀主要是通过改善内耳的血液流动,来缓解因供血不足引起的耳鸣和眩晕。就好比一块地太干了,浇点水能缓解。但如果是地底下长了虫子,那再浇水也没用。

有些耳鸣,是因为听神经退化、耳朵发炎、颈椎压迫、血压波动甚至是焦虑失眠引起的。吃倍他司汀就像是“头疼医脚”,不但没效果,还可能耽误真正的治疗。

一旦耳鸣,不要盲目吃药,先搞清楚到底是哪出了问题。有些“嗡嗡响”,其实身体是在提醒你:血压是不是高了?心脏是不是累了?脖子那节骨头是不是压得神经不舒服了?

倍他司汀是一种“慢热型”的药,吃下去不会立马见效,有的人吃了一两周才觉得耳朵没那么响了,头也不晕了。

但这也不代表就能长期吃。有些人把它当成“维生素”一样天天吃,一吃就是半年,甚至更久,结果反而出现了胃痛、恶心、头胀、心慌这些反应。

药物在体内堆久了,身体会逐渐“抗拒”它,药效变差不说,还可能影响肝脏和胃肠道的功能。特别是老年人,肝肾代谢功能本来就弱,更容易出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两三个月。如果没见效,或者症状反复,那说明可能不是这个药的问题,而是该换思路查查其他原因。

倍他司汀和很多药物一起吃,可能会“打架”。尤其是一些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焦虑的药,和它一起吃,可能让原本的药效减弱,甚至出现低血压、头晕、心跳紊乱等反应。

有人本来吃硝苯地平控制血压,结果加上倍他司汀后突然站起来就眼前发黑。还有人吃帕罗西汀治疗焦虑,加上倍他司汀后整天犯困,反应迟钝。

这就像厨房里做菜,酱油、醋、辣椒都但全倒一锅里,不一定好吃,反而可能翻锅。

吃倍他司汀前,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正在吃什么药,特别是慢性病用药,不能“各吃各的”。如果自己在药店买药吃,那更要小心,不要轻信“这个药没副作用”的说法。

虽然倍他司汀是治眩晕的药,但不是每个人吃了都会好。特别是低血压人群,吃了后血压更低,结果反而更头晕更没力气。

还有些人本来就对药里的某些成分过敏,吃了出现皮疹、呼吸紧促、喉咙肿胀这些严重症状,那就不是小事了。

如果吃了药后,觉得胃胀、恶心、心跳乱、手发抖、头昏脑涨,那就要停药,并尽快找医生看看。不是药有毒,而是身体不适合这个药。

很多耳鸣、眩晕的问题,其实和日常生活习惯关系非常大。熬夜、抽烟喝酒、油腻饮食、精神压力大,这些都会让身体出问题。

有些人每天晚上睡得晚,白天又喝浓茶提神,结果耳鸣越来越严重。还有人高血压不控制,三天两头头晕,却怪药没效果。

早睡、少油、少刺激、保持心情平稳,比吃药还重要。身体就像一台机器,零件再好,天天转速过快也受不了。

很多人吃药时就看有没有“好转”,但有时候身体已经在“偷偷报警”了。

吃了倍他司汀后,如果出现舌头发麻、眼皮跳、胸口闷、走路发飘这些变化,就要特别留神。这可能是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了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是,症状没加重,但也没改善。这时候不应该一味坚持吃下去,而是考虑是不是方向错了。比如明明是颈椎引起的眩晕,却一直拿耳朵的药来治,效果自然不好。

2023年,国家卫健委把倍他司汀列为重点监控药品,是因为发现很多医院存在“超范围”、“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在一些地方,倍他司汀几乎成了“万能药”,只要头晕耳鸣就上它。可问题是,这种“滥开”会导致药品浪费,增加患者负担,还可能让一些真正需要这个药的人被误导。

现在,很多医生在开这个药时非常谨慎,必须有明确的诊断依据,并且要排除其他可能。如果只是“感觉不舒服”,医生一般不会轻易开。

虽然药不能乱吃,但有些食物可以在平时多吃一点,帮助身体调节状态。

比如菠菜,富含镁,有助于神经传导;香蕉有钾,可以维持血压稳定;黑芝麻含有丰富维生素E,对耳朵神经有保护作用。

还有黑豆、核桃、枸杞这些食物,也可以适量吃点,对耳朵和脑供血有帮助。但要注意,不能迷信“食疗”,这些只是辅助,不是“替代药”。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耳朵总是响,头总是晕,走路也不稳,反反复复好不了。这类人更需要的是系统检查,而不是每次都靠吃药压下去。

有的人是颈动脉斑块造成的,有的是耳蜗退化,还有人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这些都不是倍他司汀能解决的。

长期吃药不如一次看清楚原因,找准方向、对症下药,才不至于越治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