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中双休政策执行遇阻:多地&

发布时间:2025-09-11 15:28  浏览量:2

2025年9月开学首周,河南高中双休政策的执行态势再度引发关注。据观察,除郑州市始终严格遵守规定外,省内部分地区已出现政策回滚的试探性动作,曾经推行一学期的双休制度面临"夭折"风险。

多地出现政策回滚迹象,"自愿"名义下藏违规操作

开学仅一周,部分地区高中已通过多种方式变相压缩学生休息时间,具体做法呈现出明显的"渐进式"特征:

- 取消原有的周五下午课后离校安排,要求学生正常上课至晚自习结束,直接缩短周末起始时间;

- 调整周日返校时间,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在周日夜晚提前到校参加晚自习,变相减少周末在家时长;

- 以"自愿"为名义组织周六自习,由班主任全程在场看护,通过集体氛围迫使学生参与,形成"被自愿"的事实。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推进方式,与2024年初政策刚实施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彼时河南省教育厅针对违规补课、提前开学等问题展开"雷霆整治",对涉事学校负责人当场免职并全省通报,震慑效果显著——部分此前坚持违规上课的学校,甚至在一天内紧急转变态度,从要求补课转为通知放假。然而仅过一学期,政策执行便出现松动,背后折射出的深层问题值得深思。

政策落地难的核心症结:地方利益与人事权的博弈

表面看,学校是政策执行的直接主体,但实际上,地方政府与教育系统的权责划分失衡,才是导致政策"落地难"的关键。

按照现行管理机制,学校的行政办学行为受教体局监管,但校长等核心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却归属地方政府,而非教育系统。这就形成了"监管者无人事权,有人事权者不直接监管"的矛盾局面:省教育厅虽能通过行政命令规范办学,但对学校负责人的任免缺乏话语权;地方政府则更看重短期教育政绩——相较于规范办学,通过压缩学生休息时间、强化应试训练取得的高考成绩,更能成为地方官员的"仕途跳板",这种短期利益导向与省厅的长期教育规划自然产生冲突。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前被免职的涉事校长去向。若这些因违规办学被处理的负责人,在短短数月内便被重新启用,或调任其他单位保持同级待遇,无疑会削弱政策的震慑力,也让其他学校看到"违规成本低"的现实,进而催生试探性回滚的胆量。事实上,当前学校是否执行双休,已非校长个人能决定,更多时候是地方主政者意志的体现——即便在政策高压期,部分校长也会选择收缩假期,以此向分管领导"表态度",用"时间投入"掩盖办学能力的不足,本质上仍是"官本位"下的"向上负责"思维。

破局关键:从"政绩导向"转向"多元评价",强化政策约束力

要让高中双休政策真正落地,核心在于打破"唯分数论"的政绩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考核标准。

一方面,应将双休政策的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官员晋升考核指标。作为上级政府,无论是省政府还是中央层面,完全有能力通过行政手段约束下级政府行为,将政策执行成效与官员仕途直接挂钩,从根本上扭转地方"重政绩、轻规范"的倾向。

另一方面,需重构教育政绩评价维度。除高考成绩外,可将学生体能达标率、心理健康状况(如抑郁倾向发生率)、综合素质发展等可量化指标纳入考核,弱化应试成绩的权重。毕竟,高考本质是选拔性考试,过度"内卷"不仅无法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反而会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当学生从中学阶段就陷入无休止的补课与刷题,失去成长应有的活力与清澈,不仅会影响个体长远发展,更会对社会未来活力造成隐性伤害。

此前河南国庆假期是否正常放假的争议,与此次双休政策遇阻如出一辙,本质都是教育短期功利主义与长期发展规律的碰撞。推行高中双休,看似是给学生"减负",实则是为教育生态"松绑"——若任由"内卷"持续,不仅会加剧家庭"鸡娃"焦虑,甚至可能影响生育意愿与社会活力。唯有从制度层面理顺权责关系、转变评价导向,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