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突围,能否解答百姓“今天去哪吃”之问
发布时间:2025-09-11 18:15 浏览量:3
餐饮业突围,能否解答“今天去哪吃”之问
卷价格不如卷情绪价值,行业只有逐渐回归“人本”,才能真正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晚餐时间,上海的各大商圈、商场和餐饮街区,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
当新世界城的“丰收粮管集”等位区快坐不下时,楼内有些店铺却有一半位置无人问津。合生汇的桂满陇完成升级改造重新开业以来,楼内其他9家餐饮门店已悄然退场。
今年的餐饮市场,行业里绝大多数人感受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上海部分城区的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餐饮数据同比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
是外卖平台补贴大战挤兑了线下消费吗?还是消费者“下馆子”的开支收缩了?
各种判断都有支持的依据,却又无法解释全部现象——南京西路商圈光云南米线店就开了近10家,偏偏就有人能脱颖而出成为“排队王”;人均三四百元以上的“高端餐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性“收缩”,可浦东一家做陕西菜的精致馆子却始终保持客单价和客流量稳健。
上海的商业市场巨大,餐饮作为消费刚性最强的类目之一,恐怕会永远“年轻”。但在当下,餐饮世界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新定义。
平价消费趋势出现
“199元四人餐,8个菜品;499元四到六人餐,上‘小波龙’。”丰收粮管集店长曹步正口中的餐品价格,正符合老年客群心理。这两年,这家专注银发族的网红店凭借“好价格”,持续圈粉,今年消费增幅超15%。
泰兴路上的云里米线店,在过去三年里陆续开了16家连锁店。云里米线人均消费50元,不算贵。但如果只为一碗米线买单,也不算便宜。只是食客普遍觉得,50元的米线,能吃到高品质的牛腱子肉、牛舌,还是给足了“质价比”。“现在的顾客并不是不愿意花钱吃饭,但掏出200块钱,要吃到他认为值200块钱甚至超过200块钱的东西。”云里米线创始人张南南说。
平价消费趋势的出现,并不是一种感官上的判断。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大型餐饮集团意识到这一市场变化,开始面向平价餐饮市场“上新”。
人们熟知的杭帮菜品牌桂满陇,去年对品牌进行系统调整。一方面,走平价路线的桂满陇·杭州小馆降价求生,调整菜品的同时将客单价从90元降至70元左右;另一方面,新店选址开始“弃大开小”,从原先400平方米大店,转而开出更多200平方米以内的小店。
“这两年行业普遍情况是,站在消费两端的店,日子还可以,最怕那种人均150元左右的,高不成低不就,品类同质化严重,比如火锅、烤串等,活下去比较难。”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不过,高端餐饮的定性也在发生变化。拿日料来说,过去1000元以上的日料,才算得上高端日料,如今,很多日料门店自降身价,人均三四百元的“日料放题”,已经算行业“高端供给”。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日料专委会执行理事长赵刚透露,过去五年里,上海顶级日料餐厅的数量从20家增长到100家,如今又回落到50家左右。“总的来说,今天的高端,不是以前的高端。”
妙有餐饮创始人蔡佳宇在临港地区经营着一家可制作中餐的茶馆。前几年人均500多元,近几年如要维持差不多的客流,必须把价格打下来,“现在客单价300多元”。
记者在多家高端餐饮走访发现,300多元是目前不少消费者对吃一顿“高端”美食所认知的价格。在浦东经营憶长安·西安宴的创始人鲁丹青说,这家店经营两年多,价格总体上没有调整。其间为迎合市场,对部分菜品价格进行下调,市场反而“不买账”,“有的客人猜测我们是否在食材上偷工减料了,最后我们还是把价格调了回去”。
当然,一个客人花300多元在憶长安·西安宴吃一顿,他所期待的,可能远不止桌上的几道菜。餐饮不管采取何种定价策略,现实早就给每个老板上了一课:餐饮要想打动人,绝对不能只有餐饮。
“不务正业”成了正业
去年5月,桂满陇合生汇店闭店升级期间发生了一些“意外”。
2013年,桂满陇第一家门店在上海开业。当年就以店内造景复杂、餐位少、菜品摆盘讲究、出餐慢创造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很多人来排队打卡,吃是其次,主要是来拍照的。
这一次,桂满陇干脆把餐饮美学做到极致,装修投入超600万元。“其实开始的预算是450万元。店内渐变色的瓷砖是老板骆彦专门找砖窑烧制的,一窑就几十万元。店里一个杯子120块钱。结果临近验收老板对天花板又提出新要求,装修成本再次加大。”区域负责人胡浩说。
为了造景,店里的座位更少了,想要提升营业额只能依靠更多的消费者光顾,但桂满陇赌的就是今天的食客愿意为“美”买单。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整活儿”放在过去,多少有点不务正业。但不少餐饮店的实践证明,当行业“卷”出新高度,或许不务正业才是正业。
憶长安·西安宴开业初期,鲁丹青就定位要传递陕西美食和非遗文化。起初,店里只有秦腔表演。再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客人提出需求,店里开始加入胡旋舞、华阴老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甚至还提供免费唐装汉服和妆造体验。
客人吃一顿饭,可以欣赏至少三种演出,不光本地客人在电话订餐时会着重强调“希望安排”,还吸引了好多老外到店消费。
门店靠近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到会展期间,店内接待客人往往增加三至五成,外国商务人士到店消费人数占比超过一成。他们还会购买店里的传统手工艺品、汉服等。
“每年要在这些文化供给上额外支付50万元的成本,但总体上看还是值得的。我们开业3个月,就实现现金流的正向平衡。”鲁丹青说。
餐饮店如果只做餐饮,如今看来已经不够了。同时,如果顾客只是过路客,也无法创造增量市场。“现在餐饮店得想办法在存量市场破局,聚焦游客、老年客、社区客等分众人群。”一名业内人士说。
“海女济州料理”的年营收增长30%就是这么来的。店主张潇洞察到韩客“吃一两顿中餐必尝韩餐”的习惯,主动在韩国热门社交平台推广,并联系旅行社引流。菜品上加重蒜、辣口味,主打烤牛肉套餐——同样食材比韩国本地便宜大半。
去年底,中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韩国人蜂拥而至。一轮轮韩国旅行团“包场”,让“海女济州料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了几分笃定。从9月到今年底,店铺几乎周周都要接待旅游团,累计有几千名消费者。
外卖难成“第二曲线”
外卖,曾被餐饮行业看作“第二曲线”。尤其疫情那几年,不少中高端品牌纷纷下场做外卖,一度改变了餐饮的经营格局。2023年,海底捞推出外送子品牌“下饭火锅菜”。2024年,绿茶餐厅启动“品质外卖增长策略”。
可仅仅一两年时间,伴随外卖平台的“内卷”,许多餐饮店开始赚不到钱了。
开业仅两个月的闽南菜馆“老吴的时光”,从起步就遭遇今年的“外卖大战”。店主李斌说,目前小店日均订单30—40单,月销量约1000单,但利润空间已被压缩至临界点。
妙有餐饮创始人蔡佳宇透露,各家平台抽成基本在20%,有时如果参加一些满减活动,“一个20元的菜,顾客花七八元,我们只能收到四五元,连成本都覆盖不了”。
西餐厅“白安其”店主介绍,自己曾遇到过1元秒杀订单。“原价138元的披萨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倒贴食材和人工成本。”
“很多餐饮店的房租成本是大头,只有占到总成本的15%以下,经营才是良性的,这个(外卖平台)抽成比例之高可想而知。”餐饮业内人士表示。
入驻点评网站则是又一项逐渐增长的成本开支。仅仅为了获得展示,蔡佳宇每年需要在点评网站花费上万元。
憶长安·西安宴定位高端,为了维持一定的曝光度、保持评分相对较高,鲁丹青每年要砸进去近20万元。“有些做餐饮的朋友,甚至要花到100万元。也有的店铺通过收藏打卡送菜,刷刷评分。”
不少餐饮店还反映,食材成本正在上涨,一些核心地段的房租价位也没有明显松动,叠加线上平台成本的水涨船高,行业正在经历两头挤压。
胡浩说,尤其外卖业务量受平台活动影响,每日出餐量极不稳定。满陇山房的主打菜“膏蟹年糕煲”食材选用鲜活膏蟹,备货过多会显著提升食材损耗成本,备货不足又会因无法完成平台订单而收到差评。
憶长安原有150多道菜,为了进一步压缩备货成本和损耗,鲁丹青计划把菜单砍到100道菜。
至于桂满陇,整体上客流下滑的趋势难见好转。胡浩说,去年8月,桂满陇北京某店营业额150万元,9月就直接跳水到100万元,“暑假过完,我们已做好迎接寒冬的准备了”。
消费喜好转向“悦己”
当下,不少消费者对餐饮服务的热情,逐渐趋于理性。那种为一个噱头排几个小时队的情形不多见了。记者发现,食客对于餐饮的消费喜好正在向“悦己”方向转变。一家店要想获得认可,提供特色的文旅叠加服务,或者是美学体验是一种路径,但更多的,还是要提供丰满的情绪价值,以及舒适到位的服务。“海底捞”现象到了今天,已成为很多食客对餐饮的基本要求。
一位妈妈说,每次带孩子走进云里米线,一坐定,小朋友专属的围兜和辅助筷就拿上来了。“店里给客人免费提供的一次性辅助筷,质量甚至比自己家用的还厚实。我们小孩就愿意来这里,想每次体验不同花色的围兜。”
大人也有防溅的围兜。大人甚至有小电扇和免费的充电宝。“外面现在租一个充电宝一小时都得三四元,这里你只要告诉店员需要充电宝,他就给你提供,且免费用。倒不是在乎那几块钱,就是觉得贴心。”一名食客说。
“妙有啤酒厂”虽然只做社区生意,但营收是坚挺的,平均一天能有1万多元。原因就在于它融合烧烤、大排档、点心铺、酒馆四种业态,并新增“准·社区食堂”档口,提供9.9元一荤一素、50元管饱的惠民选择。晚上8时以后,店主甚至会拿9.9元的惠民菜免费招待附近的环卫工人、快递外卖小哥,深度融入居民生活。
丰收粮管集的顾客主要是老年群体。“老年人对价格敏感,对菜品的品质也敏感。一条鲈鱼新鲜不新鲜,他们一尝便知,容不得半点马虎。”店长曹步正说。
老年消费者对服务也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要求。“与年轻人不同,老年消费者对骨盘换不换等服务并不是很在乎,但要求服务员热情、贴心。我们店铺一直加强对服务员的培训。一句热情的问候,可能就能留住一位老年消费者。”
很长时间以来,餐饮都是有周期性的。一家店火个三四年,风头也就过去了。然而,这些显然正在逆势穿越周期的店铺,却指向另一个可靠的经验:当餐饮回归“人本”,才能真正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也只有这样,不管环境怎么变,当老百姓问“今天去哪儿吃”的时候,它们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