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流派的效果都差不多?那心理咨询是什么部分在起效?
发布时间:2025-05-23 02:38 浏览量:4
01
渡渡鸟的比赛:谁是最好的?
每当有人尝试接触心理咨询时,纷杂的流派会让选择困难的来访者直接宕机。
什么人本主义,家庭治疗,荣格派,拉康派,古典精神分析,格式塔,温尼科特派,CCRT,CBT,BDP......你根本分不清他们的区别。
所以,这么多流派,我怎么知道我应该选哪个?
或者能不能告诉我哪个咨询流派最好?然后我直接选那个就行了。
还真有人把不同流派抓起来做过对比。
在最开始,人们用的是医学模型。
医学模型认为:心理咨询就和吃药一样,“特定成分” 是关键。
例如说,CBT里的系统脱敏法专门用于治疗焦虑障碍、PTSD、强迫症、特定恐惧症等症状,相当于通过直接针对恐惧刺激,让人们逐步适应恐惧,那么,系统脱敏法相当于一种对恐惧症的“靶向药物”,肯定比动力学派漫无边际的谈话疗法要有效吧?
这是他们的预测。
结果呢?
都有效,而且治疗效果差别极小。
这一结果可谓大跌眼镜,在很长一段时间,各流派可以说出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每个人拼命都想证明“只有我的理论对患者才是有效的”,但从结果来看,无论每个流派之间提倡的理念相差多大,无论各自使用的工具是否相同,他们对咨询带来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
罗森茨威格用“渡渡鸟效应”概括了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效果等值这一现象。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在大家都因为跌入池水湿漉漉的时候,渡渡鸟提议“来个会议式的赛跑”,于是,大家就在一个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圆圈内不停地跑动,最后,渡渡鸟宣布:“每个人都赢了,每个人都有奖励。”
心理咨询和渡渡鸟所提议的比赛何其相似,既没有一个具体规定的起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你可能在10岁也可以在50岁的时候开始做咨询,你可能在10次内或1000次内结束你的咨询,无论如何、或多或少,你都会在心理咨询中收获些什么。
不过,如果起作用的不是技术,那能是什么?
02
共同的影响因子
布鲁斯等人在《心理治疗大辩论》总结,情境模型认为,心理治疗通过三个路径起效:真实关系、期望效应、特定成分。
让我们逐一解释。
1、真实关系
是指治疗师与患者的真诚互动、信任和共情。
真实关系建立在“真诚”和“现实知觉”的基础上。
真诚强调,在咨询室中,来访者拥有自由表达自己的能力和意愿。
无论来访者表达的内容在咨询室外有多么大逆不道,咨询师有会以平和的态度接受他的陈述,不对他做审判,如果一个人说:“我知道我不该这么想,但我似乎有点恨我的父母。”在视孝顺为道德的社会中,他的话可能会被批评:“你爸妈生你,养你,你怎么可以说这种话呢?”
但在咨询室中,咨询师所做的并不是进行道德批判,而是聆听他们的痛苦。
不同流派的应对方式可能不同,他们可能会深挖你的感受:“他们的什么行为让你产生这种想法?”也可能是去描摹他的反应:“我感到你再说出恨时,好像有点松了一口气,同时在担心我去批判你?”也可能是为他的信任表达欣喜:“我很高兴你愿意向我说这些,这让我觉得你好像又信任了我一点。”
无论如何,咨询师们所做的,都是尽可能为来访者创造一个相对无对错的世界,让来访者可以陈述他们往日不敢言说之事。
那现实知觉是什么意思?
学术一点的说法是:未受移情及其他防御方式扭曲的知觉。
有点难懂,我们展开说说。
我们与人交往时,很容易因为移情、防御的关系,在深入了解一个人之前,先给他贴上标签。
例如,一个男孩的母亲因为外遇与父亲离婚,男孩会认为母亲抛弃了他,导致整个家庭的不幸,他之后遇见与母亲有相似特质的女人都会事先对他人下一个判断:这个人的不可靠的,她会抛弃我。这就是移情。
这种感觉并不是现实,而是一种主观判断。
而如果他的咨询室恰巧也是女性,他可能会在潜意识里把咨询师也当成“那个会抛弃我的人”。
而咨询师会通过持续的回应,准时赴约,不随意中断治疗,在来访者多次情绪激烈抒发后,依然用他巍然不动的姿态告诉来访者:我一直在这里。那么,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逐渐放下对咨询室的移情:你并不是那个伤害我的人。
在咨询室内,来访者放下对咨询师的理想化或贬低,而咨询师也不将他的偏见,带入咨询室,双方的了解不基于预设,而是来自长期的相处,并真实的看见了对方,这就是现实知觉。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会特别强调治疗联盟,许多干预措施,都必须在治疗联盟稳固的情况下才能展开,否则很容易激起来访者的对抗。一个在此之前和你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忽然一上来就告诉你:你这样不对,你要照我说的这样改。那你很容易反感。
可如果一个你已经与之建立信任关系的人,或许他的意见能让你感觉,他并不是出于想改变他人的傲慢和你提议,而是出于希望你从困境中脱离的愿望与你交谈,那么这时候,你才有可能会去听一听他在说什么。
2、期望效应
这点是指,来访者相信治疗有效,产生康复的希望。
也就是说,只要你相信咨询是有效的,那么它就能对你起效。
听起来有点类似安慰剂效应,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
人的大脑很奇怪,它可以给我们凭空制造病痛,哪怕我们身体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精神也可以因为大脑的作用而出现幻痛。
反过来,大脑同样可以让我们治愈疾病,连心绞痛这样的器质性疾病,也可以在安慰剂的作用下,让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
心理疾病很多正是来自于大脑施加的痛苦,而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来访者“欺骗”自己的大脑,让大脑相信自己康复了。
不单是来访者要相信,咨询师也要相信。
基于大量实验提出的“忠诚效应”表明:治疗师对自己掌握的疗法忠诚度越高,疗效越好。
当来访者在坚固的咨询关系下全心全意信任咨询师,而咨询师也相信自己所做的能对来访者产生治愈,那么治愈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当来访者愿意来到咨询室,花费他的金钱和时间,投入心理咨询中,并且坚持了很久的心理咨询,意味着他有想要改变的意愿,并且相信咨询能对他起效,所以,咨询就真的起效了。
3、特定成分
这里指“特殊的治疗程序”,这些程序针对来访者当前面临的心理病理。不过,认真看到这里的读者可能会疑惑,第一部分不是还强调起效的并不是“特定成分”吗?怎么在这里又是了?
因为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来访者必须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强调的并非技术,而是来访者的参与。
同样是拖延,CBT可能会让你做一个“成本效益分析”,让你把拖延的好处和坏处写下来,看!拖延有这么多好处,难怪你一直拖着,行动又可能带来这么多可怕的后果,难怪你不行动,但其实,这是因为你的认知扭曲导致的,我们来更正这部分认知扭曲,这样你就敢行动了。
精神分析可能会让你进行“自由联想”,问你“拖延让你想起哪些事件?”根据你表述的内容,你的拖延可能是因为完美主义,那你的完美主义哪来的?可能来自你苛责的父母,他们总是要你十全十美,你总是需要考虑太多才能行动,他们的形象内化成了你严格的超我,可是他们现在不在这里,只要你知道你恐惧的根源来自何处,你就可以获得行动的勇气。
家庭治疗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布置作业:“在一个月内,你们要随便他拖延,无论你们怎么看不惯,都不要去催促他,也不要去帮助他把那件没做完的事情干了。”因为你拖延,是因为系统需要你拖延,你需要变得懒惰,来彰显别人的勤快,那么,只要干扰了系统的运作,你就可以不必用拖延迁就其他人的需求了。
无论哪种行动,来访者都需要投身其中,当你真的去列了成本效益表,你跟随咨询师指引去回看小时候的自己,并因创伤的激活而开始流泪,当家庭真的按照咨询师所说不再去干涉其他的家庭成员,效果就会发生。
原因在于,无论什么流派,他们都在用某种理论解释来访者身上发生的混乱,当一个东西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它是可怕的,而不同流派都用了他们各自的理论为你讲解: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们现在正在用什么发生,扭转、更正、弥补它。当它能被科学的解释、厘清、处理时,我们对疾病的恐惧都能得到极大的减轻。
解释能让来访者不再以紊乱的形式思考,参与治疗程序本身意味着来访者对治疗有一部分信任在,并且让来访者觉得:我已经在为我的努力付出了。
这和少量运动依然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理由一样,当我们试图变好,并且开始付出时,大脑都会因为我们的行动做出奖励,分泌多巴胺,哪怕你只是动了五分钟,你也会觉得我好像壮了,强了,有劲了,按理来说这点运动强度其实不足以造成这么神奇的力量,这些仅仅是因为你行动带来的愉悦,就让你感觉身体变好了。
03
那技术还重要吗?
那心理学界分出这么多流派,是不是多此一举?
恩......我换个问法。
既然菜刀能切菜,为啥要发明水果刀、剁骨刀、面包刀?
是的,每个流派都在构建真实关系,提起来访者的期待,运用特定成分治疗,但每个流派运用的理论并不一样,而我们的经历、我们的个性会为不同的叙述打动。
一个只专注于现在和未来的人,你老用精神分析那套拉着他回看过去,他可能会很不爽,不知道都过去那么久的事情,反复探讨有什么用?反而是一直专注现在的格式塔更适合他。
一个急性子,不见疗效不往前走的人,你用长程疗法那套慢慢悠悠的形式,发散性地探讨他的问题,他去了两次就没了耐心,那为什么不干脆先用SFBT这种短程并且针对具体问题的疗法,让他快速看见成效呢?
一个急需要感情倾诉,厌恶权威,讨厌别人给他提建议的人,你让他用CBT那套,他可能会感觉僵化,但是他反而能在人本主义中如浴春风。
一个人想改善他和父母的关系,比起孤立的个体治疗,或许家庭治疗能带来更多的撬动。
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就像不同性格的朋友,朋友都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支持,但我们总是会更容易与有某种特质的人走在一起,我们也总会从中获益,所以,正如渡渡鸟所说:“每个人都赢了,每个人都有奖励。”
- 上一篇:复婚时,男人会介意前妻与别人发生过关系吗?
- 下一篇:她那被执念毁掉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