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商道心法
发布时间:2025-09-12 00:00 浏览量:1
商道如天道,如人道,如修行之道。中哲不提供商业模式、销售技巧和管理工具,而是修心的法门。
我最近遇到的创业者们,他们所描述的困境八成都在讲外部环境的问题,市场变了,政策变了,消费趋势变了,只有两成的人在自省。
其实外部环境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一样的,区别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和应对,而其本质是心法不一样。
当内心出现卡点的时候,读史读哲是打通的路径。
两年时间重读一遍中哲经典,些许商道心得,与诸君共飨。
看过无数的商业企划书和企业宣讲,有一页是必定会有的,那就是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以前经常看到说要成为什么行业的领军企业、要成为下一个阿里腾讯之类的表述,基本上我就会在心里默默打一个叉。
因为这些都只是物质层面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能达成这个结果,甚至达成这个结果又为了什么,才是创业者应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思考,那个结果不过是妄念。
我有个朋友从事艺术品经营和策展,他说他的商业使命是让年轻而有天分的企业家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能安心从事创作,同时让美的艺术能被更多的人看见。
我还有个学员从事材料生产,他说他看不得自己的材料没有被下游厂家好好利用,优质的材料就应该生产出第一流的产品,所以打算躬身入局,去做一家更高技术、生产更高品质产品的下游工厂。
初心,是商道之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要明白商业的本质不是赚钱,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初心如果在钱上,而钱的诱惑无处不在,那就会一次次的跑偏;明德在心,才能持之以恒。
至于亲民,这个亲其实是“新”字,让员工客户都能有新体验、新发现、新面貌,在商业上其实就是共创的概念,激发员工和合作伙伴的热情和智慧,从客户反馈里寻求改良和革新,这就是商道的落地之法。
而止于至善,这个至善可不是至高至上、完美顶级的善,而是尽到自己最大努力的善,因此不要用外界的成功标准和他人的励志故事来要求自己,时势、运气、个性、际遇都不同,但行好事,全力以赴,莫问那些世人预设的前程。
读明白《大学》开篇这一句,创业心境才是明而泰然的。
有许多创业者一直忙着在混圈子,想认识大佬。我本人也常碰到在活动中挤过来要加微信的人,然后就是不停地向我推介他的产品或项目。我想他们年轻时也许相信了“勤能补拙”的道理,听信了“打一百个电话认识一百个人”的营销宝典,而那已经是三十几年前的理论了!
当这种行为不新鲜了以后,每一个被推销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你?如果自身没有优势、没有核心竞争力,你以为认识的所有人,他们其实都不怎么认识你,有合影有微信的关系,其实近乎没有任何关系。
商业的第一位永远是产品和服务的打磨,第二位永远是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第三位永远是秉持“利益互换、先付出后有得”的朴素姿态。这几件事没有做好,特别是有些人根本就是掮客、搬运工,那么混圈子这件事纯属浪费时间,本质上就是个碰运气。
如果一定要说圈子,那么种子用户群体才是应该泡最多时间的那个,其次是供应商。之前写过《行业天花板是如何打造的》一文,专心主业、求精到极致才是走向巅峰的路径。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学习,是要能洞察本质,厘清路径。先学,而后有能,践行,而后有得。此为道也。产品服务和核心竞争力是本,资源渠道是末;种子客户和供应商是始,复制与拓展是终;对商业模式内核的认知是先,寻找投资与合作是后。不明本质,只以奇技淫巧为贵,或取倒行逆施,或取偷鸡捷径,本末、始终、先后统统搞反,离商道何止千万里之远。
《大学》里还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而其意义比字面的更深;理解不易,而行之更难。那就是:“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盘,是个洗澡用具。这句话刻在其上,意思是若要一日清洁,便要天天清洁,一天比一天清洁。商道而言,这句话其实有三层意思。“苟日新”,强调的是复盘,总结经验教训,每天有所进步。“日日新”,讲的是自律,懂得了许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人,基本上都没有把道理去好好运用和实践,不然就是少了坚持。而“又日新”,则是讲在进步的路上,还要有悟性,持续地去获取新知,而不是故步自封。
前些年房价一直上涨,而如今房地产企业、商业物业包括相关的建筑、装修、家电、金融业都纷纷受其拖累。
2018年,我劝一位从事门窗设计和制造的朋友不要扩张人员规模,尤其是要注意甲方的资金状况以及账期管理,千万不能把业务量的提升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他笑笑并没当回事,如今已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
前有茅台酒和茅台股票的一路飙升,近有寒武纪的股票神话。朋友问我,我会怎么操作?我说如果我是两百以下的成本,在四百附近就会减仓,过了六百一定会全部清空。
朋友们哈哈大笑,因为聊天时股价已经突破七百,而之后更是一波翻倍行情。其中一位朋友后来跟我说,你要学会拿住啊。我跟她说,你要学会知止啊。
《大学》有句话——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鸟所栖的,是它觉得最舒适的地方;而人也是。但人的欲望和鸟不一样,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若能一直获利、食色、欢愉,如何能止,又岂能知止?当一个创业者企业家处在春风得意、高歌猛进的时候,很难抑制住内心的自我膨胀,以及那些不断加快速度、加大杠杆的念头,唯恐时不我待。
有时他们心里也会闪现过一丝不妥,一抹来自于风险的阴影,但是大多数时候盲目的自信和对运势的下注都会战胜理性的思考。
所以知止,一是对环境和趋势的预判,二是对自我的准确认知,三是对风险和得失的分析和判断。
干,是术;知止,是道。
几乎每一个创业者都在叹苦经,但只有极少数人,他们是淡然笑着地说。大多数人的苦,都是压力之苦、应对变化不暇之苦、奔走忙碌却茫然之苦,身体疲惫而心更累。
《大学》有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自古都认为心是身的指引,而现代人却非如此。
物质社会变化太快,新事物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对身的直接吸引,有时心尚未动,身已出发。在诱惑与压力下,有些创业者机械却自以为积极地行动着,正所谓“身体跑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
但很快都会发现,看见听见的其实并不理解,正在做的事情也不明就里,而原因只不过是心不在。
前文说的“明明德”,创业的起点是初心,是正念,而后的每一步都应该是心带着身,正念指引着行动。
那些视苦如饴的人,不过是因为正在做的是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罢了。
还有一句话,读来印象极深。“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世人皆当鉴!若说自己都不信的鬼话,谁会听从;财货来路不正的,也一定保不住。但为何总有人悖行不疲呢?
其一是迷信运气,总觉得我是那个天选之子;
其二是迷信自己,总觉得智力能力远超众人,满地韭菜,我是镰刀;
其三是迷信权力,总觉得掌握权力或与有权者为伍,就可以为所欲为。
其实还有个就是他们眼见那些说实话、站着挣钱的人都那么累,有许多还看不到好结果,于是认为只有悖行。其实大多数累的、结果不好的,要不是能力未到,要不是时候未到,不一而足,真正“歹命”的是极少数。
而人生路一步步走,应运而生,当时而发。总有些人看见捷径眼红心跳,就是所谓弯道超车,问题是要去想一想,哪有什么别人都没看到、只有你看到的好事?别人不走,不是别人不知道,只是别人更清楚地理解风险,并且他们有更稳妥的路径。
要赢车赛,提高车的性能和操控的技术才是正道,而弯道一搏只是孤注一掷,成功则得一逞,失败则失所有。高阶选手不会这么做,输一次不要紧,赢九十九次才是实力带来的概率。
心法对了,还有一堆具体的管理和实施问题。常有老板和创业者跟我说,要找对合伙人太难了,至于员工,那队伍就更难带了。大家的心里都有各自的小九九,几乎不会和创始人的目标一致,而在具体事务中更是以自己的履历和利益为首选,对客户、对下属都会有各种不当之举。
他们问我:刘老师,有没有严格的管理方法能够驱动他们向义、向善、向远景目标而行?
我说:管理能做到的,是划清底线;而要找到心力一致的上限,则要靠“不言之教”。
有个段子讲,如果一家企业墙上到处挂着“诚信为本”的条幅,那么大概率不讲诚信才是普遍现状。企业的风气和文化,不是靠管理方法和培训教育能树立的,而是从创始人本身开始。
他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大的影响力,克扣说好的提成,则基层基本不会守信,而创始人借钱也保证按时发工资,基层才有责任感。胖东来的员工团队里,我不能说个个都优秀善良,但比例一定高过许多其他企业。
《大学》有云:“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
一个组织的中层基层如果都在胡作非为,那么高层首领断非仁义之人。人性趋利避害,中层基层之所以胡作非为,都是因为其作为的结果正是上一层所需要的。
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而制度和考核方式是由上而下的,因此出恶法者必非好人。有没有例外?有,领导者是个滥好人,留下太多空子并且失之监督,也会让组织败坏。
总之,要是一两个人出问题,可以哪里不行换哪里,但要是一批批出问题,问题就不只是这些出问题的人,而一定是制度的问题、领导者的问题。
创始人的格局和境界,决定了企业的高度;创始人的人格和三观,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和调性;创始人的判断和决策,决定了企业的走向。所以,商道之本,还是在于自修;商海无涯,而自修也无止境。
《大学》讲修与学,下一篇来聊聊《中庸》怎么讲自我系统和思维标准。
- 上一篇:道教形成的原因
- 下一篇:新优质学校的话语理解与区域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