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后不能干活?医生拍案:这2件事做错才要命!

发布时间:2025-09-12 11:56  浏览量:1

李阿姨家的小院最近冷清了不少。以前她总爱在早上七点钟准时扫院子,拎着小水桶给花浇水,一边动作麻利一边嘴里还哼着家乡小曲。

可自从她老伴张叔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家里气氛就变了,李阿姨整天围着他转,连小区门口的老朋友都很少碰头了。张叔是个闲不住的老头,刚出院那会儿,隔三差五就想动手拆下水管、修窗户。

李阿姨急得直跺脚:“你心脏刚装了支架,怎么还不老实?医生不是说不能干活吗?”张叔一听就急了眼:“装支架又不是断胳膊断腿,躺着才真要命!”两个老人在厨房你一言我一语,差点吵起来。

这场争执,其实是很多支架术后家庭的真实缩影。到底能不能干活?怎么干才安全?其实并不是干活本身有问题,而是动作不当和节奏太猛才最容易出事。

有个邻居王大爷,手术后一心想着快点恢复,结果第十天就去挑水,水桶没提稳,身体一侧猛地一用力,胸口像被锤子砸了一下,送到医院才知道血压飙到了180。医生连连摇头:“不是你挑水的问题,是你挑水的方式不对。”

心脏刚经历过支架扩张,血管内壁其实还在恢复中,这时候突然发力、剧烈用力,很容易造成血管再次损伤,甚至导致支架移位。干活不是禁忌,但一定得慢、得分段、得留心身体的反应。

像扫地这事,看着轻松,其实腰腹部要用力,手也得摆动。如果身体前倾太久,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张叔后来改了法子,每次扫十分钟就坐下歇一歇,看天气太热就干脆改在傍晚,一边听收音机一边慢慢扫,还真就没再出现不适。

李阿姨以前怕张叔出事,连菜都不让他洗。后来医生跟她解释:适当活动反而促进恢复。让人躺着不动,血液循环慢,反倒容易引起血栓。她这才慢慢放手,让张叔帮着削个土豆、择点菜。真正危险的不是做家务,而是做家务时忽视了动作的节奏和身体的信号

有一次张叔想把床底的箱子搬出来,结果弯腰的时候没注意呼吸节奏,刚一抬就觉得头晕眼花,差点摔倒。医生说这是典型的用力屏气反应,在用力时严重憋气会让血压突然升高,对刚做支架的人是大忌

后来医生教了个小窍门,干活时嘴里轻轻哼歌,哪怕是小声的“啦啦啦”,也能帮助保持呼吸节奏。张叔不信邪,回家试了一次,发现还真不一样,干完活也不觉得那么累,心里还挺舒服

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天气和环境。

夏天高温高湿,老年人本身调节能力差,如果在太阳底下干活,极容易引发心绞痛或中暑。李阿姨家的小院朝南,太阳一出来就热得发烫,张叔那次就是早上十点去剪树枝,剪了没几下,整个人就冒冷汗。

医生建议他以后在清晨或傍晚干活,衣服要透气,帽子不能少,水要随时补充。心脏支架不是铁打的,人也不是。

还有一次,小孙子跑来跟张叔玩球,张叔一时高兴,弯腰捡球时站得太猛,结果胸口又开始发闷。孩子不懂事,但大人要有数。剧烈的起身、突然的转身、快速下蹲,这些看似小动作,其实对心脏的要求很高尤其是术后不久的阶段,更要格外注意。

李阿姨后来想了个办法,家里贴了几张纸条:“慢一点”“坐下来再说”“别着急”,张叔每次看到都会咧嘴笑:“我老婆比医生还细致。”最怕的不是干活,是不懂怎么对待身体的信号。

有些老年人觉得不动才叫养病,其实长时间卧床,不光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也会退化。张叔出院后前两天确实躺得多,后来整个人都没精神,整天昏昏沉沉,饭也吃不香。医生说这是“功能性低下”,不是病,却比病还难受。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适度增加强度,是术后恢复的关键节奏。

张叔后来早上起床先在阳台走几圈,缓缓伸展一下手臂,再去厨房洗个水果,让身体慢慢清醒。李阿姨看在眼里,也不再拦着他干点小事。两个人像分工合作一样,一个择菜一个炒菜,晚饭后牵手在小区绕一圈,说说笑笑,像回到了年轻时候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情绪起伏也会影响心脏负担

有一次张叔跟邻居打牌输了几轮,回来气呼呼地说话都带刺。李阿姨一看他脸色不对,赶紧让他躺下。过度激动、愤怒、焦虑,这些情绪刺激会让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飙升,心率加快,对血管是一种伤害

术后的人,身体敏感,情绪管理也得跟上。

李阿姨平时会跟张叔聊点轻松的话题,看个轻喜剧,有时候还拉着他一起做手工,编个小篮子、剪个窗花,手脑并用,既锻炼了注意力,也不乏生活乐趣

说到底,支架装上了,是为了让生活继续,而不是让人变成玻璃娃娃。

干活关键是不要猛、不要急、不要逞能。家人也别一味地管着、拦着,而是该学着一起调整生活节奏,让老人既能活动、也能安心。

李阿姨后来常说:“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能动就是福,但得会动、会歇、会听身体的话。”张叔每次听完都点头:“活一天,就得活明白一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冠心病支架术后康复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3. 《术后康复期运动与心理调节建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4. 《心血管疾病康复治疗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5. 《老年人日常活动与心脏风险管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