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大程乐松教授商榷:听从内心?一个浪漫而危险的陷阱
发布时间:2025-09-12 11:50 浏览量:1
(图片来源:公众号北大哲学人)
最近,程乐松教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爆火。本文是对其观点商榷的第二篇,第一篇见。
(一)模糊的漂亮话
“每个人都应该听从心灵的召唤、追寻自己的心声。”——诸如此类的话我们都听过,它们是文学化的表达,含义并不明确。
不过也正因为含义不明确,很类句子很受欢迎,因为你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你喜欢的意思。
我们来学理化地分析下这类句子。
大概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要”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要”听别人的(社会的、传统的、父母的、老师的、公众号的、视频up主的……)……
表面上,这里存在一种矛盾:告诉你要听从自己心灵召唤的人,也是别人;你如果因此选择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也同时是在听取别人的观点?
这个矛盾很容易化解,不过要引入“二阶”之类的术语,读者可略过下面这段分析:
表面上,这里存在一种自指悖论:告诉你“要听从自己”的人,本身就是“别人”;你若听从了他,恰恰违背了“不听别人”的指令。这个矛盾可以通过“二阶遵从”【second-order conformity】来化解:即我遵从的是一条“关于如何选择遵从对象”的元规则(meta-rule)。这条元规则是:“只遵从内在心声,而非外在权威”。提出这条规则的人,其角色是元规则的启发者,而非具体的命令者。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自相矛盾,而在于这条元规则本身是否可靠。
接下来我们问两个问题:
自己心灵的召唤到底是什么东西?
真的要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吗?
(二)什么是自己心灵的召唤?
心灵,不是心脏,也不简单就是大脑这个思考器官。在中文语境文学化的表达中,心灵不那么强调偏推理计算风格的理性维度,而更多和思想、感受等联系在一起,是模糊而有温度的。
比如良心就是对对错好坏的感知力。没良心就是对对错好坏缺乏感知力,麻木不仁。
如果这样理解心灵,那么听从心灵的召唤是什么意思呢?
似乎是要通过内省,让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关切、兴趣等显露出来,从而回答:什么是你真正想追求的事业?什么是你真正想过的生活?
据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心灵之声的音调都是独一无二的,且这种声音是无法被外界捕捉到的,唯有在忠诚袒露自己的内省过程中,才能被自己听到。
此外,这种声音决定了你人生最重要的底色。就好像你是树而不是花,无论你多么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朵花,你都会活得很别扭。你就应该忠于自己,这样你的生活才能最好地展开。甚至说,只有这样,才是“你的”生活。
至于具体的理性筹划、精明算计,都是相对次要的。如果没搞对自己的人生底色,没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么一切机关算尽,最后都会南辕北辙。
(三)真的要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吗?
经由上述分析,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不能让别人的观点来影响自己的重大选择,不能用理性算计来安排生活中的一切。
那么,要回答“是否真的要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我们就得去分析上面的说法在多大程度上成立。
我觉得上述说法有几大弱点:
1、暗示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美好的
许多人都相信如果没有被后天的经历、别人的话语遮蔽,如果每个人都最深刻地袒露自己的本心,那么每个人都是纯良的。
简言之,所有坏的东西都来自社会,所有天性都是美好的。
这种看法显然很天真。
人性并非本善,至多有好有坏。有些人本质上就是动物,其内心深处的声音比表面上更肮脏下作,酒后失态时暴露的才样子才是真正的他。
各种教育、道德、法律,很大程度上是逆人性的,其重要功能之一便是驯化与约束人性的原始冲动,亦即要让人能用外在施加的规范压制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然,理想状态是通过社会化过程,把外在的正确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认同。这是一个变“后天”为近乎“先天”的过程。
2、夸大了每个人的独特性
其实,人的类型就那么几种,常见的性格脾气分类、城乡贫富背景一组合,基本上,大部分人的人生轨迹都是按部就班的,别人的经验是可以参照的。
因此,只听从自己心灵的声音,把别人的意见建议一概视为无用乃至有害,这是非常不理性的,是固执己见。
3、美好生活是需要外部条件的
每个人心灵的声音集中表达了其最深刻的兴趣、志向。比如有些人喜欢随遇而安,不适合不断进取的生活;有些人是艺术家人格,没法过按部就班的日子。
认识到这些很重要,重大的人生决策需要考虑这种最深刻的人生风格。随大流、急功近利、活成一个样子,这确实不好。
但能否让自己过上一种顺利践行自己独特风格的生活,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
如果你天赋平平、家境贫寒,却喜欢艺术,那么最好,你把它作为爱好,而非事业。
我们的人生中有一些必须满足的底线要求,比如基本的经济保障、身体健康等。这既是几乎任何类型的个人生活顺利展开的必要条件,也是对父母子女的义务。
在考虑如何满足这些底线条件时,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不重要。
只有在满足底线条件后,我们才有空间发展自己独特的人生。但能否成功,也取决于各种社会条件。
因此,过上好生活并不是听从内心声音就行,那往往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任性,不想面对艰难问题的思想懒惰。
(四)结论
因此,“追寻自己的心声”绝非唯一重要之事,它更像是一艘船的罗盘,而非引擎。
罗盘可以指示方向,告诉我们向往的彼岸在何方;但引擎提供的动力(经济基础、生活技能、理性规划)和坚固的船体(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才是抵达彼岸的保障。
无视动力与船体,一味强调罗盘的神圣,无异于鼓励人们在纸船上航行,并美其名曰“勇敢追梦”。
不去理会,乃至鼓励大家不去思考那些同样要紧的事情,只挑让人舒服的话说,那么这种思想并非智慧,而是对生活复杂性的误解,甚至可能变成精神毒药。
知识的创造需要成本,
您的支持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如果 你喜欢纸质刊物的踏实感,
可以带本《三联生活周刊》在身边
优质纸媒代表,
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三联是为数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订阅
全年52期每月4-5本,包邮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390元
- 上一篇:关于基金分红你要懂的那些事!
- 下一篇:一个躺平的打工人如何让自己恢复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