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油“最”不健康?大豆油?医生提醒:这4种油,过年别买
发布时间:2025-09-12 17:14 浏览量:1
过年是一年里最热闹、最讲究吃的节日。厨房里锅碗瓢盆叮当响,大鱼大肉一桌端上来,连平时不怎么进厨房的人,这时候都要来露两手。
可你知道吗?比起肉里那点脂肪,你炒菜用的油,才是最容易“偷袭”你健康的幕后黑手。有人一听就急了,那我是不是该换成“低脂、轻油”的大豆油?但真相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样。
大豆油、菜籽油、调和油,像是菜市场里永远在打折的“老三样”,买得多,用得多,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可问题也正是出在这儿,用得多就意味着接触的风险也多。
油这东西,看起来是液体,其实它们的“性格”可各不相同。有的表面温柔,其实内里暗藏杀机;有的看起来“高端健康”,其实加工过程一言难尽。越是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油,越要留个心眼。
咱们先说说大豆油。它其实是个“被误会最多”的角色。很多人觉得它“植物的嘛,肯定健康”。但你别忘了,大豆油多数是精炼油,在压榨之前已经过了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一连串化学处理。
虽然国家标准是合格的,但这些工艺会让大豆油中的天然营养成分,比如维生素E、多酚类、卵磷脂等几乎荡然无存。更关键的是,大豆油的ω-6脂肪酸特别高,而ω-3却少得可怜。
这种比例失衡,如果摄入过多,会让人体内的慢性炎症水平升高,长期下来,对心脏、血管、甚至免疫系统都不是什么好事。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只要控制用量,大豆油也没那么可怕?说实话,问题不在一顿饭,而在天天吃。你用的不是“少量”,而是“日积月累”。
大豆油的烟点虽然不低,但它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尤其是在高温炒菜时产生丙烯醛这种有毒物质,对呼吸系统和肝脏可不是什么友好分子。
再来说说调和油。这玩意儿听起来像是统一了百家之长,实则是一个“盲盒”油。你永远不知道它到底“调”了多少比例的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花生油。
有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用的主要还是廉价油脂,比如精炼棉籽油、甚至是工业级棕榈油。
这些油脂里若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长期摄入,不仅容易让血脂升高,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说得直白点,调和油虽然“便宜大碗”,但它的成分你说不准,身体却得全盘接收。
那有人可能想,那我换个“高档点”的——玉米油?玉米油确实有不少好处,比如有一定的植物固醇,可以帮助“扫清”血管里的坏胆固醇。
但它的问题也在于ω-6脂肪酸太高。现代人本来就吃得油腻,饮食结构里从肉类、零食、加工食品中摄入的ω-6早就超标了,再加上玉米油这一把火,无异于火上浇油。
吃多了,身体里就像“点了一把慢火”,慢性炎症悄悄地烧着你不知不觉。
说回咱们中国人最常用的菜籽油。很多南方人炒菜就爱这味儿,香是香,但你菜籽油里曾经被诟病的“芥酸”成分,如果含量过高,对心血管尤其是心肌细胞有潜在毒性。
虽然现在市面上多是低芥酸菜籽油,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氧丙醇脂肪酸酯(GE)和3-单氯丙醇酯(3-MCPD),在动物实验中已被证实具有潜在致癌性。
这些物质在高温精炼时产生,而我们平时做饭都是大火快炒,你说这是不是在“火上再加一层油”?
有人听到这就崩溃了:“那我还吃啥?”其实也不用太焦虑。关键在于选对场合、选对油、换着用。比如说,凉拌菜你就老老实实用初榨橄榄油,它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适合低温或冷拌。
炒菜呢,可以考虑山茶油或者花生油,它们相对稳定,烟点也高,不容易产生有害物质。但注意,花生油得确保不过敏,而且不能反复加热使用,否则也会氧化变质。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不要迷信“色拉油”这个词。色拉油不是个“高端货”的代名词,它只是指可以冷食的精炼油,而不是“更健康”。很多人看见“色拉油”三个字就安心了,殊不知它背后可能就是一瓶精炼大豆油。
最要命的是,有些家庭还会买那种十几块钱一大桶的“杂牌油”,图便宜。这种油的来源、工艺、配比都不透明,连国家标准都未必能达到,买回来炒菜等于“给健康埋雷”。
尤其是过年,大家做菜多、油用得猛,一顿饭下来可能就用掉半瓶,吃进去的不是“油”,而是“健康的透支单”。
再说一个你可能没注意到的细节:不少超市里的油是“过度精炼”的,颜色清亮得像矿泉水,看着干净,实则“营养空壳”。
本来油里该有的植物甾醇、维生素E、天然抗氧化物质,在精炼过程中被“洗得一干二净”,留下的只是“纯能量”,一点保健价值都谈不上。
很多人还会犯一个错,就是反复加热用油。家里炸一次鱼、炸点丸子,剩下的油舍不得倒,放锅里留着明天再用。你以为这样省钱,其实是在省命。
油在高温下反复加热,会产生苯并芘、一氧化丙烯等多环芳香烃,这些可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的。你省下的是几块钱,付出的可能是肝脏和肺的健康。
说到这,你是不是觉得头都大了?没事,其实记住一点——油不是不能吃,而是得聪明地吃。炒菜的时候别用太多,一勺就够,不要“下手如刀”。
多用蒸、煮、炖这些“以水代油”的做法,既保留食材的原味,又不让油“趁虚而入”。中午炒菜用了油,晚上就换个方式,比如做个炖豆腐、煮素汤,身体才不会觉得“油腻腻”。
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你家里有橄榄油、花生油、茶籽油,就轮着用。就像人不能天天只吃白菜,也不能天天吃大鱼大肉,油也得讲究“膳食多样化”。这样一来,既能利用各种油的营养优势,又能避免某一种脂肪酸摄入偏多。
咱们再补充个冷知识:人体的脂肪细胞是“记仇”的。你今天吃进去的油,不会“今天拉出去”,它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身体里。
尤其是那些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比如棕榈油,它们“粘人得很”,一旦进到身体里,就不愿意离开,久而久之肝脏也受累,代谢功能出问题,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就排着队来了。
所以说,过年过节虽然是放松的时候,但厨房里的那瓶油,可千万不能“放飞自我”。别光看价格,得看配料表;别只图香味,要考虑背后的健康账。吃得开心但吃得明白、吃得心安。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王敏,张卓,李晓.食用油脂的营养价值与健康风险[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2):189-194.
[3]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防控与膳食脂肪摄入研究共识[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4):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