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好书丨“锚点”与“门槛”——读《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有感

发布时间:2025-09-12 17:47  浏览量:1

文津图书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第二十届共评选文津图书20种,文津提名图书46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文津好书”系列自第十七届推出以来,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我们会不定期设置互动话题,读者朋友们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20

届文津提名图书·社科类图书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

展开剩余82%

杨念群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索书号:2024\B2\ynq

馆藏地址:新馆北区2层文津书架

如果一个人有机会穿越到中国古代,他就会发现,古人生活在一个由‘五’字打头的世界里,古代文献中经常会出现‘五服’ ‘五伦’‘五常’这类字眼。其中人们提及最多的是以下五个字:天、地、君、亲、师。一本中国思想史,按大的方向说,就是要说清楚这五个字的意思,以及这五个字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实践之间到底如何发生互动关系。

——引自《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

近年来,涉及思想史领域的书籍,基本上每年都在不断面世。从大部头的中外通史类读物,到经济、法律等专业领域的思想史读物,不一而足。然而此类书籍多有些令人望而却步的特点,比如动辄数十万字的巨大体量,从史前到后现代的超长时间跨度,从事物本原的抽象问题到时下流行的亚文化的迥异视角……这样的阅读体验,其实多少会给读者造成一点心理上的压力。伟大的思想总是吸引人的,我们很容易受到伟大思想的感召,然而咬牙买了之后,却容易被庞大的内容或者艰深的概念“劝退”,最终只好将其束之高阁,之后大概也不会再买。

不过,当我读《问道》这本书时,却有一种不同的体验。它为我立起了一道由六个“锚点”连成的“门槛”,并引导我走过这道门槛,去初步接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妙之处。

何谓“锚点”?船只下锚之处,即是停泊之地,可以定住船的位置,搞清楚自己所在何处。想要尽量厘清思想史中那些相对抽象的内容,自然需要以关键的背景、概念和体系作为抓手,有所参照,才不至于在书中晕头转向,不知所云。“门槛”,则是指想要接近某种思想之堂奥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学习知识没有近路可言,不努力去攀爬台阶,自然也到不了高处,从小到大,这是我们取得进步必经之路。

《问道》一书以简洁明了的笔触,通过六章的篇幅,对天下、正统、法、儒、释、道六个关键内容的核心观念为锚点,串联起一道吸引读者走入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门槛”。门槛不高,大部分读者都不会被它绊倒,只要肯静下心思考,就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在学习之路上走出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阅读大部分涉及思想史领域的书籍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多半是相关的历史背景。讲的多了,容易分散主题,扰乱布局;一句不提,对很多缺乏了解的读者而言又不够友善。本书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见缝插针,边分析思想边梳理背景,让背景成为思想论述的有机部分。在第7页中,作者就用两段简洁的文字,形象地描绘了周朝政权“圈层”和封建制度“关系网”两个清晰的图式。即便没有插图,也足以让读者想象出具体的权力结构。这部分描述又恰好为下一节周礼的诞生及其特点做好了铺垫,让人顺理成章地明白为什么周朝会采用礼制来实现自身统治,而礼制又是因何而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代中国的精神底色的。接榫紧密,清晰易懂。正是血缘的纽带和对祖先的崇敬维系着长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即便19世纪以来这些观念受到了强力的冲击,也仍然会以另一种方式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之内,并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另外,想讲清楚一些在大众眼中“玄而又玄”的思想体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经常听到“九五之尊”的说法,那么“九”是哪来的,“五”又为何会变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数字?人有五感,音有五声,食有五味,原来这些神秘的数字也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并不是天降的神秘存在,是有本之木,有水之源。它们之间的变化生息,也是各种元素在现实当中不断变化的现象。“玄”者本不玄,而唯有不玄,能解释更为深奥的“玄”,正如这本书的风格。

佛、道这样的宗教,在古代中国的思想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教义十分地复杂、精妙。当书中论述一些涉及宗教内容的事例时,作者则尽可能直击其要义,避免纠缠具有争议的内容与概念,尽可能从更具共性的方面去帮助读者把握这些思想。比如第351页的内容讲到佛陀拔箭的故事,和人们所误解的佛教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印象有所不同,佛陀认为一个中箭的人本也不该带着箭去探讨,箭是什么材质,射箭者是什么人,而是应该先拔箭治伤,保住性命。这深刻地展现了佛教直击关键问题的“利刃”劈开复杂问题的特点,恰如西方经院哲学中的“奥卡姆剃刀”,也展示了这一宗教专注于使受众接受教义本身的显著特点。这样的事例令人有猛醒之感,正与作者讲述此类内容的理念暗合,可谓是“知行合一”。

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看似闲笔的小故事,方便读者深入理解思想史中的人物他们所处的境地和心态。第90页内讲汉光武帝刘秀和两位大臣极限拉扯的故事。光武帝想要依靠谶纬来强化自身受命于天的合法性,桓谭直接告诉他,这些荒谬的东西我都不带看的;另一位大臣尹敏则选择“已读乱回”,乱编了两句谶语,解读为姓尹之人当振兴大汉,那由此观之,陛下何不给我加官进爵?读到这里,隔着纸张我都能感觉到,光武帝的血压怕是要爆了。怎么看这段都像是现代社会下属和领导较劲的场景,原来古已有之。纵使在谶纬成风的古代社会,也有务实之人拒绝表演作秀的行为,坚持自己的主张。

最后,想谈谈笔者的一点个人看法。在写这篇文章前,笔者在不同平台上看到读者对杨教授这本书的失望之情,甚至有读者遗憾地认为“有失水准”。诚然,倘若与作者此前的那些专业性极强的专著相比,《问道》这本书探讨的内容层次确实偏浅,而且毋庸讳言,其中很多观点在此前的著作中早有更深刻的论述;但笔者认为,回到本文的开头,反过来想,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优势所在。在知识严谨可靠的前提下,本书对读者足够友好。思想的力量,很多时候来源于人们对它的认同。如果这本书能够点燃更多人的兴趣,吸引更多人去走近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成为大家学习道路上的重要一步,那么思想的光辉定会闪耀的更加长久,也会有更多人从中受益。如此,不也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吗?

这本书不厚,内容却不少,值得品味和学习的东西,更是远远超出了正文本身。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受益,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学习之路上收获一个好的开端:沿着“锚点”,迈过这道“门槛”。

刘世元

国家图书馆馆员

本期互动

亲爱的读者朋友,书中哪位思想家的生命轨迹最引发你共鸣?这对你理解思想与时代的关系有何启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