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才是一个人的最强底气

发布时间:2025-09-12 21:31  浏览量:1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很多创业者和管理者,好像正陷在一种“无法承受的当下之累”里。为未来焦虑,又难以安住于此时此刻。

《2024年中国企业家心理健康白皮书》中有一个让人心惊的数据:接近一半的企业家,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甚至有人因为扛不住精神压力,走向极端。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坦言:“33年来,每一天、每一分钟,我都在压力中度过,总感觉公司下一秒就要倒闭。”

复星创始人郭广昌也说过类似的话:“企业家没有放下的选择,一旦躺平就将一无所有。”

奋斗者面临的挑战,往往更复杂,也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沉重。

那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关爱自己,从而才能更好地对家庭、企业乃至社会承担责任?

一、每一个做决策管理的人,都在用尽“洪荒之力”

1.拼到底,靠的是“心力”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曾采访过改革开放40年中的三十多位代表性企业家。

采访完后他感叹:大部分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背后经历的磨难,几乎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

比如物美超市创始人张文中,曾经含冤入狱7年、蒙冤12年。出狱后,他说:我还要回到原来的行业,不忘初心,为民服务。并真的迅速回归一线,重新带队。

20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在西点军校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能否成功,核心因素不是智商、情商,不是家境,也不是成绩,而是他是否具备坚韧不拔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心力的表现之一。心力,才是一个人最深的底气。万事万物,皆由心造。你所有的选择,根源都在你的内心。

那么,到底是什么,赋予了一个人心力?

2.宇宙的力量,就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表面上万物自在生长,其实都在规律中运行。规律,就是宇宙的法律。

人类社会也一样。人看似自由,其实也要遵循规律——包括道德与法律。道德中的一部分成了明面的法律,人人都得遵守。在这之上,才是我们的发挥空间。

自律,才有自由。

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有其必然的特律。当我们把这些规律人格化、宗教化,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天命”。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这句话把宇宙规律和人的本性连在了一起——所谓“天命”,就是我们的“本性”。

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既要依宇宙规律而活,也要通过自己的生活,把这种规律活出来。就像人跟植物一样有昼夜节律,跟动物一样会趋利避害。

但请注意:我们的本性不只是这些生存本能。宇宙还赋予了我们爱、利他、平等这些内在的禀赋。

比如:我们追求众生平等,宇宙本来就这样运行;我们博爱,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们以自强不息,因为“天行健”,宇宙生生不息——我们在逆境中的坚持,恰恰呼应了宇宙本身的运行法则。

宇宙,赐予了我们本性。

所以人心人性,不只包含宇宙般的本能,也包含宇宙般的精神。

乔家大院的家训《省分箴》中有一句:“物秉乎性,人赋于命。”人性,是宇宙赋予的。

因此,生命的本体就是宇宙的本体。

我们想要把本性发挥得最好,就要不断雕琢自己,让自己符合宇宙规律。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认清本性,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最终与事件万事万物和谐共处。

宇宙规律包括了一条:万物有兴有衰。我们人类的时代,有起有落。我们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该如何用自己的生命本性,接住时代的重压与命运的挑战?

3.依照宇宙的规律,发展自己的心性

有一位企业家早就悟透这一点,并把这种认知转化为积极的人生观。

去年12月,我带一批第五代企业家去日本参加笔记侠商学院Global PPE(国际政经哲)项目游学。参访松下公司时,我发现:松下幸之助所提倡的“根源力”,其实就是以宇宙规律为根据,发展自己的个性。

他说:“什么是宇宙的本质?我认为一切都是依宇宙根源的力量而设置的。直说的话,根源力创造了自然界,也赋予自然界无数运行定律。”

根源力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并给了人揭开这些定律的能力——以此创造和平、幸福与繁荣。

即使同样是人,因被赋予的特质不同,也就成了不同的人。你被赋予的独特个性,就是你的生命力。但如果不按宇宙规律生存和生活,你就没法顺利走下去。

因此,松下幸之助的心法是,我们要坦诚。因为每个人都不能毁掉自己原本被赋予的个性,必须让它顺利自然生长。

我们必须以坦诚的心态去认知生命、以宇宙规律为根据发展个性——这样才会被赐予足够的繁荣与幸福。

因此松下认为,人生、家庭、企业,凡是人计划后的行动,都是经营。

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又穷又病、学历低,经历多次经济恐慌和内部危机,却克服重重困难,成了“经营之神”。

王阳明说:“人生艰难处,便是修心时。”

松下也曾想:我一个小学没毕业的人,企业却能越做越好,不可思议,或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上天有任务给我。

于是,他总结出了经营基本理念:让客户满意,客户开心。

这不就是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腾讯的“以用户为导向”?

你帮助了客户,客户开心;客户越开心,销售额越好;销售额好,利润就高,才能给员工发更好的工资。所以客户开心和你收益是挂钩的。全公司心往一处使,大家都开心。

王阳明在龙场日子清贫、环境恶劣,却依然自强不息。种种逆境,其实都是真实受益之处。他就思考,靠什么认识天性、实现禀赋、发挥自己,做到圣人?王阳明的答案是——“心”。

心从哪来?来自天性。所以他说:心即性,性即道,道即理。因此“心即理”。

王阳明龙场悟出的“心即理”,就是告诉我们要关照自心、觉悟自心,达到明心见性,“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从而成为中国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圣人,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

“笨人”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30岁立志做圣人,经历诸多挫折,到48岁才幡然醒悟——从自傲苛刻的愤青转变为睿智豁达之人。每一次不如意,反而让他更理解世界、看清自己。

杨绛先生说:“人生实苦,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我心即世界。一切从心里来,只有心能悟。当心沉浸于事物中,诚意自然流淌,信念、意愿、能力也就都清晰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的心性,从而认清天性和本性?

二、心力强的人,首先必须坦诚真实

对这个问题,王阳明在500年前就通过自身经历深入思考过,并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优秀的人。

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把他关于心学的思想总结成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像绕口令,却藏着心力的本质,也是阳明心学的集大成总结。

简单来说就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之分,心在没有接触外物之前,是像镜子一样纯净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人的意念开始活动时,便会产生善恶之分。

知善知恶是良知:每个人天生具有分辨善恶的能力,这就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通过修行和实践,运用良知追求善,去除恶。

我们重点解读前面两句。

1.“无善无恶心之体”:无私坦诚

我们的心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没有分别心。就像宗教所说的:一切平等,在老天眼里,不管好人坏人,都一样给大家的田地下雨。

松下幸之助把这叫做“坦诚之心”、“素直之心”,也就是至诚之心。

至诚的心,没有私心、没有阴霾、不受干扰,如实地反映现实。所以能通过听和看,弄清事物真实的样子,基于事实做判断,不受固有观念、偏见、情绪束缚。

而如果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被已有的知识、欲望、利益、感情捆绑,就看不清事物本来的颜色。

所以至诚之心,就是没有私心,对自己诚实,不自欺、不欺人、不感情用事、清净无我。

拥有这样一颗坦然的心,就能冷静把握情感动向,不失去理智,不做蠢事。

笔记侠商学院PPE(政经哲)导师、浙江大学哲学教授董平在课上讲:对待这个世界,还原真相、面对事实,我们是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这正是阳明心学坚信“心即理”的核心逻辑。

2.“知善知恶是良知”:还原真实

王阳明一生遭遇无数未知挑战,不管从政还是打仗,哪怕没有相关提前储备的知识,最后总能成功应对。底层支撑就是“良知”——回归生命最本初的状态。

生命有一个天然的目的,就是爱。

只有放掉私心,面对问题,人才必然具备解决的能力。

怎样让良知成为我们生活与工作的主宰?

董平教授解读说,王阳明把良知比喻成“镜子”。心要像镜子一样真实、不造假,如实、客观、一丝不差地反映现实。致良知,就要像镜子一样:鹿是鹿,马是马,不指鹿为马。

阳明先生原话是:“君子唯求其是而已”。“求是”这个词就来自王阳明。

求是,就是求中、求正、求真,还原真相。

什么是“中”?“中”就是既不善也不恶的无是无非状态——但恰恰这个状态,能知是知非、知善知恶。就像镜子,空空如也,却什么都能真实映照。

致良知,是用心直面、不掩盖真相。比如直面烦恼。六祖惠能说:“烦恼即菩提。”当我们不害怕、不逃避、不推卸,在问题面前,我们反而拿回了主动权。

圣严法师说过: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这是处理人生困境的四步。不要企图视而不见,不要为问题嗔怒,放下情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本身,而我们更会拥有解决的能力——否则问题永远在那。

王阳明说:“汝若观花,此心与花同时分明。”

这就是为什么用镜子比喻良知——如实、真实、不执着、保持中正,从而在是非善恶中,能保持一份自己的定力。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自伤。”

一颗清净的心,像镜子一样,照见万象而不被污染。当我们像镜子一样应对生活,不被外物影响,不迎合也不抗拒也不挽留,我们才能更包容、更接纳一切。

当心进入生命本源状态,心的本体是空的。这时,直面一切,其实一切都是心的投射。

这种直面能力,就是我们强调的“心之力”。这时,心智的力量才会不断提升。

心力,从正心诚意开始。

三、如何让心力变强大?

1.观心

向内走,觉察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充满阳光、爱与光明,还是阴暗、计较、畏缩、逃避?

古今中外很多词都在讲这件事:觉观、觉察、观察、审察、觉醒、开悟……

正视内心,就像一个工程师检查一套设备的过程。这也是自检的过程。

南宋高僧大慧禅师说:“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功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成。”

当我们把习惯审视别人的时间,用来检查自己的心理活动(喜怒静闹),观心就更有效。

修心法门中有一条:“无论何时与何地,当察自心何相状。”

要时刻觉察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让心保持清净和觉知。

2.定心

我们可以练习三种定心方法,作为行为指南针:

① 拥有相信的能力;

② 在预见性中保持脚踏实地,稳定如磐石;

③ 把心思用于互惠共生、共同成长。

具体来说:

“相信的能力”,是指相信现在、未来、自己、伙伴、创造力,相信“相信本身”;

“预见性+脚踏实地”,是指多面对现实、少幻想,回到当下,与身边的人、服务对象真正融合,保持承载力,持续精进;

“互惠共生、共同成长”,是指与人共事、与人合作、服务客户,就要让对方满意,用成果换信任。你真帮了人,人也会真心对你。

这些定心方法,会带来沉稳的力量。减少总谈问题——总谈问题会让人沮丧,过去过不去,未来不会来。

3.修心

怎么修心,让心更稳?

多禅定、止观、正念、冥想、打坐,戒急戒散。心若随境转,就会不停追浪。心该定就定、该稳就稳,沉住气才是长期主义。

鬼谷子写:“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圆。”

心随境乱,万事皆乱;境乱心安,一切皆安。

什么是禅定?就是一个人能在唯一目标上停留12秒。

12秒听起来短,但专注已是现代人的稀缺品。《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指出,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降到了8秒。

所以当你把全部注意力投入一个目标,就是在做正念训练。中国传统哲学称之为“修止”。

你可以试试:想排除干扰、聚焦一件事,其实没那么容易。要么被信息带跑,要么脑子自己飘走。我们要做的练习很简单:一次次把注意力拉回来。

这是一种日常训练。练的是专注和聚焦,减少认知带宽消耗与心理能量发散。

这就是关于“心力”的正念训练。乔布斯是这方面高手——他关注的从来不是做一件事为了别人认可,也不是未来某个时刻,就只有当下在做的事。

所以正念、冥想、禅坐、吐纳,表面练的是管理注意力、忽略干扰、守护目标,深层其实是对选择的清醒认知。用心克服诱惑的过程,就是心力释放、心流发挥的过程。

如果能做到,提升心力就是立竿见影的事。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心是一个人的根本问题。任何外在的行动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同归于心。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写在最后

心力,才是一个人最深的底气。它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心中的清醒、坦诚与坚韧里。

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焦虑,而是能在焦虑中定心前行。事来如实回应,事去归于平静。

世界越是复杂,越要回归简单:回到客户那里,回到产品那里,回到初心那里。

经营企业,终归是经营人性。而人性中最闪光的部分,恰恰与宇宙规律同频:利他、共生、向光而行。

如果你在这篇文章中感受到心学的力量,渴望更深入地探寻阳明心学的精髓:

9月19日至21日,在贵州修文县龙场——这个王阳明悟道之地,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老师,作为笔记侠PPE(政经哲)课程25级第四模块【方与圆·心学:重建心力】的全程授课导师,将引领我们在阳明心学中寻找宝贵的心力资源。

在阳明先生顿悟之地,聆听智者讲解心学真谛,与一群追求成长的第五代企业家同行切磋,这将是重建心力的最佳道场。

心学不是空谈的理论,而是需要亲身体证的智慧。

在阳明心学的发源地,开启一段认知升级与心灵觉醒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