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之《阴阳之道与人心之镜:一种哲学心理学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5-09-12 21:43 浏览量:1
丁俊贵之《阴阳之道与人心之镜:一种哲学心理学的解读》
《周易·系辞上》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段古老文字,不仅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律,更映照出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从哲学心理学视角看,它如同一面明镜,照见我们认知世界的局限与潜能,指引我们走向更整全的自我实现。
一、阴阳辩证:心灵的内在节奏
“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一种根本的辩证法则。阴与阳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动态转化的两极。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对立面原则”,认为心灵健康需整合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感性、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Anima/Animus)等对立元素。这与阴阳哲学不谋而合:当人过度偏向“阳”(如过度理性、控制欲),或过度沉溺“阴”(如情绪化、被动性),心理失衡便随之而来。
例如,面对压力时,有人以“阳”的进取心强行突破,却陷入焦虑;有人以“阴”的回避态度消极应对,却滋生抑郁。而真正的心理韧性,恰如《道德经》所言“柔弱胜刚强”,在于灵活调动阴阳能量:既能有阳的主动调整,又有阴的接纳包容。这种动态平衡,正是道家“无为而为之”的智慧,也是现代心理学强调的“适应性应对策略”。
二、继善成性:人性的发展之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指出:承继阴阳之道即是“善”,完满此道则需回归“本性”。这里暗含一种发展心理观:“人性本具向善潜能,但需通过实践得以实现”。孟子言“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强调环境与习染对本性塑造的作用;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同样提出“实现倾向”,认为人天生有趋向成长与完善的动力。
然而,这种“继善”过程常受挫于社会约束与自我异化。弗洛伊德曾揭示超我与本我的冲突,导致个体压抑真实需求;而阴阳哲学则倡导“率性谓道”,即顺应本性而非强行压抑。例如,愤怒(阳)与悲伤(阴)本是人类自然情感,若强行以“正能量”之名压抑阴面情绪,反会造成心理阴影。真正的心理健康,是允许阴阳情绪自然流动,如《中庸》所言“发而皆中节”,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
三、认知的透镜:仁者与智者的局限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深刻揭示了认知的主观性。每个人皆通过自身价值观的“透镜”解读世界:慈悲者见仁爱,理智者见规律。心理学称此为“确认偏误”或“图式理论”——我们总是选择性注意符合自身信念的信息。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心智倾向造就不同世界观。但若固守单一视角,便会陷入认知狭隘。例如,过度“仁”者可能因滥施同情而忽视规则;过度“智”者可能因理性分析而漠视情感。庄子的“齐物论”批判这种“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局限,倡导“莫若以明”——以空明之心观照万物整体。这与皮亚杰的“去自我中心化”理论相通:“成熟认知需超越单一视角,容纳多元观点”。
四、日用不知:潜意识中的智慧
“百姓日用不知”道出了一种深刻的心理现实:人类常在不自觉中践行宇宙法则,却无法明晰其理。这恰似弗洛伊德发现的潜意识领域——我们的大部分行为受无形力量驱动。荣格进一步提出“集体潜意识”,认为人类共享着代相传的原型意象,其中“阴阳”便是典型的原型符号。
日常生活中,人们自然运用阴阳智慧:工作(阳)与休息(阴)的交替、表达(阳)与倾听(阴)的切换。但若“不知”,便会陷入机械重复而非自觉创造。正如孔子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强调启蒙的重要性。心理成长的目标,正是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如荣格所说“使黑暗成为光明”,让日常行为从习惯升华为智慧。
五、君子之道:走向整合的意识
“故君子之道鲜矣”并非慨叹道之稀缺,而是揭示达成整全意识的艰难。君子之道,在于超越片面认知,贯通阴阳两极。这是一种“辩证思维”的高阶形式,如心理学家基奇纳提出的“反思性判断”:能接纳矛盾、整合对立面。
如何实践此道?《大学》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需从自我觉察开始。其一,识别自身认知偏好:是倾向“仁”的情感判断,还是“智”的逻辑分析?其二,主动补偿弱势功能:如理性者学习共情,感性者练习批判思维。其三,培养“阴阳眼”——同时看见事物的显性与隐性维度。如苏轼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学会切换视角。
更重要的是,如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将认知转化为实践。心理学中的“正念冥想”便是现代例证:通过观照呼吸(阴阳交替)训练心智的灵活性。最终达到《周易》所谓“穷神知化”的境界——“在纷繁现象中洞察本质,在变动不居中保持中正。”
阴阳之道,不在玄远而在日常呼吸间;君子之学,不在高深而在百姓日用间。当我们以整全之心观世界,以辩证之思维生活,便能在平凡中见深邃,在局限中觅自由。如禅师所言“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心理成长的终极秘密,或许就藏在这阴与阳的永恒舞动之中。
丁俊贵
2025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