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译者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13 10:48 浏览量:3
多元视角下的
译者风格研究
如期 No.31
本期导语
译者风格是译者在其所有翻译文本中所反复呈现的、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语言使用模式。①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词汇选择、句法结构等语言层面,还涉及翻译策略、文本选择等非语言特征。译者风格研究在深化翻译理论体系,完善翻译批评标准,优化翻译实践和教学,促进文化对话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本期推荐
《外语电化教学》 2025.2
刘宇昆科幻小说译者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语域变异多维分析
《外语教学》2025.3
许渊冲英译《诗经》三位一体译者行为研究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2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2
《颜氏家训》英译之译者群体行为比较研究
2025 No.3
中国外语
01.
基于语料库的功能性译者风格研究:人物形象重塑
0
1
作者
李德凤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编斯普林格出版社《译学前沿》丛书,担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理事长及多个国际学术组织职务。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翻译认知。
吴侃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作为李德凤教授团队成员,推动翻译认知研究与技术方法的跨学科实践。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数字技术与传播。
李丽青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张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译者主体性,强调翻译在促进国际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外译、翻译认知。
李德凤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编斯普林格出版社《译学前沿》丛书,担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理事长及多个国际学术组织职务。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翻译认知。
吴侃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作为李德凤教授团队成员,推动翻译认知研究与技术方法的跨学科实践。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数字技术与传播。
李丽青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张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译者主体性,强调翻译在促进国际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外译、翻译认知。
研究问题
以人物功能性译者风格为研究焦点,从文学功能角度探讨功能性译者风格,旨在将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的视角从单纯的语言形式拓展至重塑原文主题、人物、叙事和环境等文学功能,并从文学功能的角度建立了译者风格特征参数的选择标准。
研究路线
采用语料库文体学方法,选取《二马》原著及其英译本为研究语料,自建《二马》功能性译者风格研究语料库,通过比较原作与参照子库中的其他小说,找到最能体现《二马》语言特征的关键词作为研究焦点,比较原作与译作中的人物相关词汇语义模式来探讨人物功能性译者风格,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在原著及译本中的塑造和重塑,并考察不同译者展现的风格差异。
研究发现
不同译者在重塑人物形象时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功能性风格,这种差异或与译本出版机构、译者背景、译者翻译动机、译者偏好以及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有关。译者风格研究应探究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学功能,语料库文体学方法为译者风格研究引入新视角。
研究意义
通过语料库技术实现译者风格的客观量化,克服传统定性研究的主观性,证实译者在形象重塑中的创造性作用,深度拓展翻译研究维度。
02.
AI背景下的译者行为研究
0
2
作者
周领顺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译者行为理论和研究。学术贡献:创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并形成"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评价系统。
陈龙宇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译者行为理论和研究。
研究问题
AI背景下人机译者行为的比较研究如何进行?“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评价系统在AI环境下的适用性如何?AI在文化意象、审美特色和地域差异方面局限性如何破局?
研究路线
采用“人机双向反思”研究路径,借助“文本-行为-社会”(3+1)框架,对机译者与人译者的行为进行对比研究。
研究发现
研究指出人译者与机译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意志性及其统领的语言性和社会性,这是AI无法具备的核心特质。当前开展AI背景的译者行为研究恰逢其时,在人机融合背景下开展“以人为本、人机共生”的译者行为研究,从文本研究、译者研究、行为过程研究和接受研究几个维度展开深度探讨。
研究意义
首次系统提出“人译者行为研究”与“机译者行为研究”的平行研究框架,描画了译者行为研究纵深发展的蓝图,将译者行为研究从语言层面推进到社会文化层面并最终进入人学层面,实现从文本到人本的跨越。
2025 No.2
外国语
03.
不同话题熟悉度任务中译者认知资源分配研究—— 基于眼动、回溯报告和问卷等数据的多元互证
0
3
作者
王湘玲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学博士生导师、翻译传译认知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翻译传译认知过程、机器翻译人机交互、翻译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王立阳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认知过程、机器翻译应用、跨文化交际教学。
王湘玲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学博士生导师、翻译传译认知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翻译传译认知过程、机器翻译人机交互、翻译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王立阳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认知过程、机器翻译应用、跨文化交际教学。
研究问题
构建一个基于在线信息检索的翻译过程模型,可促进对Bell(1991)经典翻译过程模型的再认识。
研究路线
通过眼动追踪、回溯报告与问卷调查的多元互证法,对以下问题进行验证解答。
①在不同话题熟悉度任务中,译者的总体认知资源分配是否有差异?
②在不同话题熟悉度任务中,基于在线信息检索的翻译过程认知加工模式是否有差异?
依据对问题①和②的解答来构建翻译过程模型。
研究发现
研究意义
多元互证方法能更全面地揭示翻译认知过程的动态特征,为翻译能力培养和教学策略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2025 No.2
外语电化教学
04.
刘宇昆科幻小说译者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语域变异多维分析
0
4
作者
金胜昔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认知翻译学、修辞认知机制及修辞翻译过程的跨学科研究。
李浩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术语翻译研究及文学翻译分析。
研究问题
挖掘兼具科幻作家与译者双重身份的刘宇昆,在中国科幻文学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译者风格及其成因。
研究路线
①语料库构建:选取刘宇昆英译长篇科幻小说The Three-Body Problem(《三体》)、Death's End(《三体Ⅲ:死神永生》),以及其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The Grace of Kings(《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和短篇科幻小说集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折纸和其他故事》)为语料,自建刘宇昆英语科幻小说翻译语料库和刘宇昆英语科幻小说原创对照库;
②特征标注:采用语料多维标注与分析工具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Tagger 1.3.1对语料进行自动标注、特征提取和数据统计,通过“斯坦福词性赋码器”对语料进行词性标注;
③统计分析:基于Biber的语域变异理论,从宏观角度对语言特征因子进行质化描写,从中观角度对语域功能维度和文本类型进行量化分析,从微观角度对维度显著差异的语言特征进行归因建模;
⑤结果阐释:结合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及其规律性特征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阐释与例证。
研究发现
刘宇昆科幻译文文体风格灵活多变,信息性、语境性和书面性较强,善于通过细节信息的整合完成跨语叙事流搭建以及高频使用多种修饰语和限定说明性从句等微观语言因子的共性特征,具有细腻凝练、简洁流畅的译者风格。译入语规范、译者整合信息、再现情境和促进中外科幻文化交流的主体意识是塑造该类型译者风格的主要原因。
研究意义
基于语料库的语域变异多维分析为科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成功的科幻翻译需要在忠实原文与适应目标语之间取得平衡,而多维分析法能够客观揭示这种平衡的量化特征。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析其他科幻译者的风格,具有广阔的学术应用前景。
2025 No.3
外语教学
05.
许渊冲英译《诗经》三位一体译者行为研究
0
5
作者
李正栓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典籍英译。
吴朝凤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
研究问题
运用周领顺的译者行为研究批评理论分析许渊冲英译《诗经》的译者行为,以期为我国典籍翻译实践提供有益范例。
研究路线
以“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译者行为评价系统作为研究视角,从“文本—语言视域”、“行为—文本视域”和“行为—社会视域”三个视域来评价许渊冲的译者行为。第一视域“文本—语言视域”主要探讨原文及其意义在译文上的呈现与反映,关注原文、译文、意义、忠实这些概念;第二视域“行为—文本视域”探讨译者意志怎样影响文本,关注“译者、意志、行为、文本”,探讨译文求真与务实的合理性问题;“行为—社会视域”探讨“什么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怎样以社会为背景评价以译者为代表的意志体行为”,关注“意志体、行为、社会、效果”等因素,探讨翻译如何为社会服务。
研究发现
运用“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新框架研究许渊冲英译《诗经》的译者行为,全面透彻地解析许渊冲翻译思想,总结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美、三化、三之”翻译理论。
研究意义
验证了“三位一体”理论在古典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为译者行为研究提供新视角。为典籍英译提供方法论参考,促进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中华典籍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自信。
2025 No.2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06.
0
6
作者
刘珊
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数据科学与翻译。
韩子满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中国文学外译。
研究问题
①霍克斯和闵福德在《红楼梦》翻译中对不同词性的词的使用是否有差异?
②霍克斯、闵福德在《红楼梦》合作翻译中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研究路线
研究发现
《红楼梦》霍克斯和闵福德合译本前80回和后40回的译文在动词和副词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名词、形容词、人称代词和虚词的使用上则无明显差异。霍克斯译文的动词和副词的使用丰富度均低于闵福德,以往《红楼梦》译本风格研究中把霍克斯、闵福德合译本作为一个整体的划分方法并不准确。
研究揭示了《红楼梦》霍克斯、闵福德译本的合作模式:霍克斯发挥主导作用,完成前 80 回的翻译。闵福德负责后40回的翻译,在续译中模仿霍克斯风格,努力延续其风格,在名词、形容词、人称代词和虚词的使用上达到了一致性,但由于动词、副词的特殊性,二人并未在这两类词的使用上实现统一,今后合译文学作品的续译者应特别重视动词和副词的统一。
研究意义
本研究为翻译研究与自然语言处理找到结合点,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更具科学性的量化参考。
07.
《颜氏家训》英译之译者群体行为比较研究
0
7
作者
黄勤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翻译家研究。擅长结合语料库语言学、计量文体学等定量研究手段,如通过平行语料库分析译者风格差异。代表性著作:《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译介之译者行为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中的元话语及其英译对比研究》。
余静良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翻译家研究。
研究问题
基于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与翻译批评三大语义框架,探究译者群体的译者行为特征。
研究路线
将《颜氏家训》英译本的主要译者邓嗣禹、田晓菲和宗福常视为同一译者群体,基于"三位一体"译者行为理论,探析了在“行为—文本视域”下的“行为批评”框架与“文本—语言视域”下的“文本批评”框架内,该译者群体行为的异同,并在“行为—社会视域”下的“效果批评”框架内比较三大译本的社会传播与读者接受效果。
研究发现
在“行为—文本视域”下“行为批评”框架内,三位译者在译者身份、翻译思想与读者意识层面的异同,对《颜氏家训》的译介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文本—语言视域”下“文本批评”框架内,邓嗣禹与田晓菲的译介方法主要表现为“直译+注释”,译文忠实度较高,译者行为偏向“求真”。而宗福常则偏向使用意译的译介方法,更重视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体验,彰显出“务实”的译者行为倾向。在“行为—社会视域”下“效果批评”框架内,与宗译相比,邓译与田译的传播和接受效果更佳,更受英语读者欢迎。
研究意义
丰富《颜氏家训》英译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应用研究,验证了"三位一体"理论在典籍翻译中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Baker, M.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 Target, 2000 (2): 241-266.
阅/览/纸/本
马场道校区
图书馆五楼期刊阅览室
滨海校区
图书馆二楼期刊阅览室
如期 No.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