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殖民—心理学界是重灾区
发布时间:2025-09-13 10:54 浏览量:1
新华网近日重磅发布了《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全文深刻揭露了美国近百年来不遗余力推行的思想殖民活动,自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以称霸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为基础,向全球输出意识形态,力图用美式价值观占领各国人民的大脑,对全世界开展“认知作战”,重塑各国人民的认知,抢夺“制脑权,”制造对“美国中心”的精神依附。“认知战”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超过常规战争,是真正亡国灭种的战争。
相信但凡头脑清晰的人都深有感受,很多年以来,网络上大量充斥着歌颂美西方的内容,和贬损黑化中国的方方面面。文中谈到在学术生产领域,这种失语现象表现为对西方理论范式的深度依附。剑桥大学2023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中仅有12%的课程包含非西方知识体系。这种学术单极格局导致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学者被迫采用西方理论框架解释本土现象,形成严重的学术失语症。
可以说中国的心理学界是思想殖民的重灾区,从各大高校的心理学专业到社会上有名的心理咨询师几乎都是西方心理学。尤其随着这些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思想殖民借助心理学的传播,深刻影响中国人的认知和心态,不断解构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塑造成美西方的价值观,危害极大。
心理学本质是人文学科,西方心理学自然是深植于西方思想文化之中,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言西方心理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还原论—割裂的思维方式,没有整体观
西方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还原论”,还原论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或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分解为更简单、更基础的组成部分来理解和描述。其核心观点是: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性质和行为可以通过研究其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来解释。因此西方主流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认知流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都是强调人的心理的某个部分,例如精神分析强调“潜意识”,认知流派强调意识,行为主义强调行为,甚至试图将复杂的心理活动还原为神经生理活动,在具体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也往往只解决局部,特别是西医的心理科、精神科采用药物治疗,就是试图通过影响个体的神经生理活动来解决心理问题。生命是个整体,决不能把人的身心割裂开来,人的生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即由各种要素和条件聚合而成,遵循“因缘生、因缘灭”的自然规律。我们把生命必需满足的这些条件要素称之为“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围绕着人的需要的满足,产生生命活动,包括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包括行为、情绪和意识活动,当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绝不是单一的行为、情绪或者认知的问题,而是某些需要特别是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而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异常,所以绝不是去改变认知或者改变行为就能解决心理问题,何况单纯盯着单一的心理活动,根本也改变不了。真正解决心理问题,是通过改变某些心理活动来使个体的心理需要得以满足,这样个体的心理才能恢复正常。
二、个人中心主义解构集体主义
西方世界是典型的“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强调个人自由、独立性和自我实现,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主张个人权利与自由高于社会或集体的约束。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但是中国的集体主义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个人与集体对立”,这恰恰是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理解。个人永远是集体中的个人,不可能脱离集体,因此必须与群体以及其他个体是一种平衡,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就如同“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孔子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必须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才能保证自由。这些年不断被炒作的“情绪价值”,“断亲”之类的概念和话题,动不动要求别人给自己提供所谓“情绪价值”,炒作做个“不好惹的人”,不是建设性的解决人际关系问题,而是断掉与亲人关系,不断抹黑中国人传统的人情社会,解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传统。中国人是儒家文化,是人情社会,讲究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字当先,待人以礼,理智处事,以信为本,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绝不是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互相对立。这些方面与西方世界形成鲜明对照,西方盛行利己主义,丛林思想,西方心理学自然而然地就在渗透这些价值观。
三、“疾病化”思维,代替“成长发展思维”
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当今社会各种心理疾病漫天飞,各种所谓的权威统计数据也是高得吓人,什么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数不胜数,而且还在不断发明新的疾病。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心理疾病,就是对“异常心理活动”的标签化,心理活动的作用就是满足人的需要,不管心理活动正常还是异常,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心理活动异常,是因为个体的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所以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在个体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去解决看前来不正常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想法,更不是给这些异常的心理活动贴上各种疾病的标签,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人背负上巨大的心理负担。这种“疾病化”的思维,也是典型的西方思维,是从“割裂”性的思维方式衍生出来的,西方思维缺乏整体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想法不正常,却看不到个体心理的整体面貌,前因后果,只想着消除眼前的不正常症状,不顾整个心理活动内在的关系。西医更是如此,西医向来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没把人当成一个整体。这种心理问题“疾病化”的做法,不仅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更为严重的是对国人思维方式的毒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思维方式变得割裂化,不再会整体的看待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以“成长发展”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心理问题,立足于协助个体满足自身心理需要,促进个体心理成长,内心强大,如此才能真正解决心理问题,获得根本的心理健康。因此,我认为中国必须要重新建构我们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必须以“整体观、集体主义和成长发展”的思维方式为根本,坚决打破西方思维方式的桎梏,摒弃西方糟粕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才能为建立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心理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