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点名银杏叶提取物!医生:使用前看清5点,少走弯路
发布时间:2025-09-13 19:51 浏览量:1
银杏叶提取物,不少人当作“保健神药”,有人说能保护血管,有人说能改善记忆,可就是这片小叶子,最近竟被卫健委公开点名。
这让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是不是常年吃的“养生方子”也藏猫腻?要命吗?到底该不该用?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掰开揉碎,讲透给大家听。
银杏叶本身算是传统草本,但它走红不是因为老祖宗的偏方,而是现代工厂加工成的提取物。宣传里总挂几个名号:抗氧化、护血管、预防记忆衰退。
市面上流通最广的,是当作辅助药用在心脑血管疾病上。国内批准的用法也有明确范围,比如可以用于改善血液循环问题。可问题恰恰在这里,很多人听到“能防老年痴呆”就长期囤药,跟吃保健品一样天天当饭。殊不知,这里边有不少误区。
有些研究表明,确实在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时能见到一点作用,但效果并不稳定,更谈不上能逆转痴呆。所以真要指望它“返老还童”,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一片叶子上,不免天真了些。
说它有一定价值并不假,但能不能吃、该怎么吃、吃了是否安全,要弄明白这五点,否则很可能走弯路。
第一点:作用有限,不是万能钥匙。
科学上讲,银杏叶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和萜内酯,能影响血管张力和血小板聚集。通俗点说,就是可能让血流更顺,但幅度并不大。临床上,它和常规药比,就是个“边角补丁”。谁告诉你这个东西能代替正规治疗,那就危险了。
第二点:存在相互作用,不能乱搭配。
很多老年人本来就在吃阿司匹林、华法林这一类药防血栓。银杏叶提取物本身就有抗凝作用,要是随意叠加,就可能把凝血功能压得太低,稍有磕碰就青一块紫一块,严重的甚至脑出血。日常门诊里,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第三点:剂量有讲究,多了就是毒。
大家都记得一句老话:“是药三分毒”。银杏叶提取物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常规剂量还可能损伤胃肠,导致头痛、眩晕,甚至肝损害。有些国外的安全性报告里,就把大剂量长期使用列在风险清单里。
第四点:并非所有人都适合。
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好的人,都需要慎用。更关键的是,那些即将做手术的人,最好提前停用一段时间,否则术中出血风险增加。
第五点:别被保健品套路糊弄。
药房里是药,商场柜台里、朋友圈里卖的多半是保健品。前者有明确适应证和说明书,后者只是“辅助”,监管标准完全不同。一盒写着“增强记忆”“延缓衰老”的胶囊,可能只是心理安慰剂。别花了大价钱,最后买回一堆粉末填充物。
身边很多人其实对银杏叶提取物有几个明显的误会。
有人觉得它是“天然植物”,所以一定安全。其实天然≠安全。毒蘑菇天然吗?也天然。哪怕普通的花生,都有黄曲霉素风险。
还有人迷信国外“老年人都在吃”。但细瞧就知道,那些数据不少靠保健品公司推动,真正能写进官方指南的用法十分有限。别被营销话术带跑偏,该是药就按药的规矩来。
更有意思的是在老年群体里,银杏叶提取物像是“社交货币”,看到谁手里有,心里就觉得这是“懂养生”。实际上,大家互相安慰大于实际效果,倒像是在吃“心理补剂”。
顺便提醒一句,别听邻居传来传去说“吃了之后人精神多了”。那很可能是其它因素,比如调整了睡眠、改善了生活节奏,而不光是银杏叶的功劳。
作为开药的人,我想说句实在话:银杏叶提取物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不是灵丹妙药。用对了,它能补上不足的一角;用错了,就是画蛇添足。
普通人要记牢两点:一,不可代替正规治疗;二,慎重评估适不适合自己。
再啰嗦一句,日常保养血管、记忆,靠的还是真正基本的办法,比如控制三高、均衡饮食、保持日常活动。这些像打地基,一旦稳固,才有后边高楼的可能。硬把希望压在一片银杏叶上,就跟想只靠一杆秤撑住整座桥一样,不现实。
健康这事儿,没有抄近道。凡是说“立竿见影”的,多半有坑。记别人的牌子名,不如学会看说明书和适应证。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弄懂原理,而不是跟风。
想来想去,还是老辈人那句话说得透:“偏方治标,正道治本。”这话搁谁身上都不过时。
读到这儿,你对银杏叶提取物怎么看?认同它是“有用但有限”,还是觉得没必要花心思?欢迎留下你的看法,让大家互相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勇,陈万青. 银杏叶提取物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07):1907-1909.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银杏叶制剂不良反应监测与风险控制进展[J]. 中国药物警戒,2019,16(02):114-117.
声明:本文所有内容为健康科普分享,非诊疗建议。不同人群情况各异,如有用药需求,请遵医嘱或到正规医院就诊。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与正面理念,不涉及任何商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