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重点监控银杏叶,滥用的5大风险,很多人还在忽视
发布时间:2025-09-13 19:53 浏览量:3
有些老人提到保健,总喜欢拍拍胸脯说,自个儿每天一把银杏叶制剂,脑子清爽不糊涂。可真要问他有没有仔细看过药品说明书,十有八九挠头一笑带过去。
问题就在这,看似“养生神器”的银杏叶,并不是谁都能当糖豆随便嚼。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现实案例提醒,人们对它的潜在风险认知严重不足。
十几年前,银杏叶制成的胶囊、片剂、口服液,铺天盖地出现在广告和药店的货架上。很多人坚信,它能让血液像泉水一样畅通,把大脑养得灵光灵光。
但从医生的角度看,银杏叶确实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它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动,对于部分循环障碍的患者有意义。这一点没问题。危险在于,它并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让人百吃无害的营养补品。
国家将银杏叶制剂纳入重点监控范围,正是因为滥用的比例太高。换句话说,本该作为治疗药物,却被人当成日常保健茶饮,甚至三岁小孩到八十岁老人一股脑儿都在吃。那画面,说夸张点,和把止咳糖浆当甜水没啥区别。
银杏叶的魅力在于“看似温和”,但它像一把双刃剑,锋利的一面时常被忽略。
最大的隐患就是出血风险。银杏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本质有点像抗凝药。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同时吃着阿司匹林、华法林或其他降压药,再加上一把银杏叶,不等于找来“多米诺骨牌”吗?鼻出血、牙龈流血、小出血点,表面小问题,其实已经在提醒身体超负荷。
在一些手术和拔牙病例里,病人因为长期服用银杏叶,导致伤口止不住血。这类事件虽然不像影视剧那样惊心动魄,但足以让医护人员冷汗直冒。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是对肝肾的代谢负担。银杏叶中的活性成分需要通过肝肾处理。如果一个老人本身肝肾功能就不算完美,同时还喝点酒、再吃几味草本制剂,肝脏真是要累出“工伤”。长期下来,检查报告上的指标可能慢慢变花。
别忘了,还有人靠自家熬银杏叶水来喝,觉得“纯天然”。实际情况是,天然不等于安全。未经处理的银杏叶里可能含有有害成分,长期喝有发生引起中毒的风险。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病例文献里都能找到警示。
健康科普里常见的误区就是把药当补。说白了有的人吃银杏叶的心态和嚼瓜子差不多,主要是图安心。
这种盲目补充,像是给身体加了没必要的负担。一个明明没血管堵塞、脑血栓风险不大的中年人,却天天吃银杏叶,这就像没有近视还非戴上框架眼镜,除了累赘,没有额外好处。
更尴尬的是,有些人把银杏叶当脑保健必备。记忆下降不是单靠一片银杏叶就能扭转的事情,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脑部疾病等因素都在里面起作用。把责任全推到一粒药片上,未免太过理想化。
文化观念也让银杏叶“被神化”。银杏树本身寓意长寿健康,不少人心理上就给它打了强健身体的标签,见了银杏叶制剂就像见到长生药。可医学不讲寓意,只讲循证。问题在于太多人愿意信“传说”,而不去翻说明书的小字。
从医生角度,经常提醒病人:银杏叶并不是人人适合。孕妇、儿童、出血体质人群最好不要碰。这一提醒听上去普通,却常常在生活中被忽略。原因很简单,说明书没人认真看,广告词倒是听进去了。
再说一个冷门点,银杏叶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皮肤起疹子、胃肠不适,这些小毛病很少和银杏联系到一起,结果往往一拖再拖,让人误以为身体哪儿出了新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用药叠加效应。尤其是本来就在吃降压、降糖、调脂药的老年人,再加上银杏叶,药物协同效应可能让身体应付不来。医生门诊常能遇到,病人一大袋药,里头混搭着进口保健品、本地处方药,再加几粒银杏叶,组合堪比“药膳拼盘”。结果身体像被牵着鼻子,一边在解毒,一边在拼命代谢。
这也是银杏叶从“畅销”走向“监控”的关键原因:它已经不止是药理效用的问题,而成了全社会的用药习惯问题。
银杏叶制剂到底还能不能用?答案很清楚: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乱用。对确实存在循环障碍的患者,经医生评估后使用,是有价值的。这叫在合适的人群、合适剂量、合适时间用合适药。
但一旦离开了医生的把关,就容易走向滥用。人们需要记住一个核心事实:药就是药,不能靠想象把它改造成保健品。
任何药物都得投身于真实病情的背景里才有意义。没有堵车的路口,交警多站十个也没用;没有血流障碍的脑子,多吃十粒银杏叶也白搭。最该做的,是明白啥时候需要医生介入,而不是自己给自己开处方。
很多人惦记银杏叶带来的所谓“聪明补脑”,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的健康行为。长期稳定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规律的锻炼,远比自己偷偷加一把药物来得靠谱。
未来更大的价值,是全民学会区分保健与治疗的边界,在健康管理上多一些清醒,少一些盲目。用科学视角代替想当然,这才是真正的养生。
你怎么看待银杏叶的使用,是习惯跟风还是经过医生指导?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1]何庆群,冯瑛,史亮,等.银杏叶制剂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中南药学,2014,12(6):494-496.
[2]唐芳,陈国新.银杏叶制剂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2019,12(28):173-174.
声明:本文内容为健康科普知识分享,非诊疗建议。涉及的部分案例为常见社会现象,并非具体个案。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