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作为名家、大家的院士彭士禄 是怎样身践厉行“难得糊涂”的

发布时间:2025-05-23 10:48  浏览量:3

看看院士彭士禄作为名家大家是怎样理解、践行“难得糊涂”的。浅谈“难得糊涂”的智慧:平常心即人生至高境界。

世上欣赏、推崇郑板桥“难得糊涂”的人很多,但有些人还没有活得明白,还没有达到“难得糊涂”层次,还没有达到“难得糊涂”境界,就津津有味地“难得糊涂”了。

“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的传世名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后人感慨这“难得糊涂”四字中富含的哲理,多以条幅形式挂于家中,作为处世的警言。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原文:“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句话是郑板桥的人生哲学,他提倡的“难得糊涂”并非真的糊涂,而是指一种超脱世俗、不为物欲所累的人生态度。

看看人家院士彭士禄作为大家的是怎样理解“难得糊涂”的。

“当一个糊涂人最难”,彭士禄院士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语,实则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这位从囚徒到院士的核动力专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糊涂”——那不是昏聩懵懂,而是一种超越名利、看淡得失的平常心态,是历经沧桑后达到的人生至高境界。

平常心绝非平庸之心,而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彭士禄四岁成为孤儿,历经磨难却终成大家,其人生轨迹,恰恰印证了平常心的力量。

这种心态既非消极避世,亦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尊重事物规律和规则”的理性态度。拥有平常心的人能够科学评估自身能力,既积极进取又不强求完美,在“尽力而为”与“顺其自然”间找到平衡点。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不是这种心态的经典表述。

平常心折射出一个人本质的素养与境界。首先是有仁爱之心,超越自私狭隘,达到博大无私的精神高度;其次是持宁静之心,面对世事变迁保持稳重平和;再者是怀宽容之心,既宽容他人也宽容自己。

这三种品质构成了平常心的精神内核。彭士禄对“名利、晋升、提级的糊涂”,正是这种高尚境界的体现——不是不明事理,而是超越了低级欲望的束缚。

淡泊是平常心的自然延伸,是思想历练后的高阶修养。不会淡泊者,既难以享受青菜豆腐的朴素滋味,也无法理解两弹一星的科学精神;既在得意时容易忘形,又在失意时难以自持。而学会淡泊者,则能如鱼得水般悠游于世间,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消沉,始终保持心灵的晶莹剔透。

淡泊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从容气度。

人生如长河,既有波澜壮阔,也有平静安详。平常心教会我们在高峰时不骄不躁,在低谷时不弃不馁。

它让我们学会满足已有,放弃执念;理解他人,善待自己;享受生活,珍惜当下。这种“糊涂”实则是大智若愚,是穿透表象看本质的深邃智慧。

在浮躁喧嚣的当代社会,彭士禄式的“糊涂”更显珍贵——那是一种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生活艺术,是历经沧桑后依然保持的赤子之心。

平淡应是洞明世事的智慧结晶,而非未经世事的苍白思想。真正的平常心,是穿越繁华后的澄明,是历经磨砺后的通透,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洒脱。

在这个意义上,“糊涂”的平常心确实最难能可贵,因为它代表着人性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复杂世界中保持简单,在变幻世事中守住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