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提醒:长期服用降糖药的人,日常注意身体的4个变化,别大意

发布时间:2025-05-22 01:03  浏览量: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吃降糖药是一件长期的事,不是一个疗程、一个月、几片药的事。很多人把降糖药当成控制血糖的“安全线”,每天按时吃,血糖就稳稳的,心里踏实了。

但医生见得多了都清楚,这种稳定背后其实藏着很多隐患。有些人吃了五年、十年,血糖没高,身体却出了别的问题,不是药的问题,是吃药的人没盯住身体的信号。

药是死的,身体是活的,它会不断调整反应。如果人只是盯着血糖值好不好看,不注意其他变化,很容易错过早期预警。

最容易被忽略的变化,是体重的波动。吃降糖药的人很多会误以为体重下降是好事,尤其是胖人,觉得瘦点血糖更好控制。

但医生看体重从来不是看“瘦不瘦”,而是看“怎么瘦”。有些患者用了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这类药以后,体重下降了五六公斤,但肌肉量没了,脂肪比例却没变。

表面看瘦了,实质是营养吸收出了问题。二甲双胍固然能抑制肝糖输出、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然而其也会削减肠道对部分维生素与蛋白的吸收。长此以往,基础代谢降低,肌肉萎缩,代谢能力反倒更差。

数据能说明这个问题。一项针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研究中发现,体重在一年内下降超过5%,且合并肌肉量下降的患者,其住院率增加了27%。

不是瘦的错,而是瘦得不对。特别是老年人,原本肌肉储备就少,再加上饮食控制、药物副作用,稍不注意就成了“代谢型肌少症”。

这种情况不会在血糖里体现出来,但生活能力会越来越差,腿脚无力、容易跌倒、走路不稳,一点点失去日常的独立性。这不是药的问题,是人忽视了药后带来的系统性变化。

第二个变化藏在胃里。部分降糖药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二甲双胍便是其一,一些GLP - 1受体激动剂亦会引发恶心、腹胀、便秘以及食欲下降等状况。

刚开始用药时很多人能感觉到不舒服,但一旦身体适应了,胃口变差的状态会变成一种“新常态”,食量小了、饭吃不下了,反而觉得是自己变健康了。

但医生更关心的是营养吸收出了问题没,有没有蛋白缺乏、有没有维生素B12缺乏。

很多患者脸色苍白、口腔黏膜脱皮、舌头发红不适,查出来就是B族维生素不足,这种缺乏不是吃得少,而是药物影响了吸收。

医生在门诊里经常遇到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体检时发现红细胞体积偏大、血清叶酸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一查就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贫血。

这类贫血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但实际上只要补充叶酸和B12,就能改善。

问题是很多人吃药时不检查这些“边角指标”,也没有医生提醒,慢慢就拖成了慢性状态。

这个过程并不引人注意,但时间一长会影响神经系统,出现记忆减退、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很多人会以为是老年痴呆的早期,其实是营养状态没顾好。

第三个要看的,是皮肤的反应。糖尿病人本来就容易皮肤干、痒、有点破损难愈合,这是血糖高导致的末梢循环障碍。

但有些降糖药还会加重这个问题,比如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有水肿副作用,部分患者皮肤会出现轻微的色素沉着、甚至毛囊炎。

更关键的是,糖尿病人皮肤免疫力差,一旦痒了就抓,一抓就破,一破就感染,尤其是腿部、小腿前侧、脚踝附近。

临床上糖尿病足、慢性湿疹、顽固皮炎的患者中,不少人是在用药过程中皮肤状态变坏了才就医。但这时候问题已经变复杂了。

医生做过统计,糖尿病人如果同时有皮肤慢性损伤,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普通患者的3.8倍,而且需要抗生素治疗的几率也更高。

光靠控制血糖是处理不了的,还得额外注意皮肤清洁、保湿、防止搔抓、穿通风的袜子和鞋。这些不是糖尿病治疗的主线,但一旦不注意,后果却很重。

第四个变化看起来和药无关,但其实是降糖药长期干预后的结果,那就是认知状态。糖尿病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是研究界这几年关注的热点。

高血糖影响脑血管,小血管长期缺血会让大脑出现轻度损伤。但问题不光在血糖本身,一些药物对大脑功能也有间接影响。

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吡嗪)降糖迅速,却易引发低血糖,而反复低血糖是致使记忆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很多人自己没意识到,但大脑长期处在低糖状态,神经元活性下降,反应速度、注意力、短期记忆都会受到影响。

一项涵盖近7000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低血糖发生频率与痴呆风险呈正相关。平均每年出现两次以上低血糖事件的老年人,未来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高出38%。

也就是说,吃药时控制得太紧,血糖压得太低,并不总是好事。血糖不是压得越低越健康,而是得稳定。

有些医生会主动把老年人的目标血糖设得高一点,比如空腹在6.5~7.5 mmol/L之间,避免夜间波动和低血糖风险。

医生提醒,降糖药是必要的工具,但不是万能的防火墙。人在长期服药过程中身体会变化,代谢会适应,甚至对某些药物的敏感度会下降。

如果只看血糖,不看其他系统的反馈,就容易陷入一种“数字幻觉”,以为只要血糖表看起来好,身体就真的没问题了。

但血糖是结果,不是全部。血糖背后的肌肉含量、胃肠吸收、神经反应、皮肤状态、认知功能,这些东西才是更真实的底层指标。

那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血糖控制得还不错,但每年肌肉在流失、反应速度在变慢、胃口变差、皮肤越来越干,是不是说明药物控制了血糖但没保护好身体?

答案是可能的。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多数降糖药设计的出发点是控制血糖指标,而不是优化整个代谢系统。

未来的糖尿病管理可能会进入“多靶点干预”阶段,不再只是压糖,而是同时考虑肌肉保存、肠道菌群调节、认知维护。

现在国外有些研究已经开始尝试在降糖药方案中加入肌肉保护剂、脑功能激活剂的组合,用以延缓糖尿病的系统衰退。

国内这方面还在探索中,但方向是明确的——不仅是控糖,更是护全身。真正长期稳住病情的人,不是血糖值最漂亮的人,而是那个系统状态最协调的人。

[1]王淑霞,仝凤娟.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