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肺科医院完成千例国产机器人胸外科手术 自主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25-09-14 13:43  浏览量:1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9月14日报道:小于3小时手术、10毫升出血量、18毫米肿瘤被精准切除,国产手术机器人正以稳定、专业和安全的性能演绎着生命救治的“效率法则”和“质量标准”。

“肿瘤切除得非常干净!”“这台手术完成得非常漂亮!”近日,随着一例机器人辅助肺癌切除手术顺利完成,上海市肺科医院图迈国产机器人辅助手术量正式突破1000例。这是国产手术机器人首次在单中心、单专业实现千例临床应用,标志着国产手术机器人从技术创新、临床验证到大规模临床医疗应用的全面突破。

本次完成第1000例手术的患者是一位59岁男性,确诊为左下叶恶性肿瘤伴N2淋巴结转移。经过新辅助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但PET/CT检查显示左肺下叶仍存在约18×17mm的软组织结节样影。胸外科杨洋教授团队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后,决定采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实施左肺下叶恶性肿瘤切除术。

“我对医院设计的手术方案很满意。”患者表示,“杨洋教授详细介绍了机器人手术的优点,这样既能精准切除肿瘤,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创伤。”

手术当天,随着3D高清电子内窥镜进入患者胸腔,病灶区解剖结构如同3D电影一样清晰呈现。杨洋教授熟练操作机器人机械臂探查胸腔,精准游离肺粘连带,依次处理与左下肺叶相连的血管和气管,完整切除肿瘤并清扫周围淋巴结。

全程手术用时不到3小时,出血不到10ml,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左肺功能。

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赵德平教授见证了国产机器人在该院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从杨洋教授实施第一例手术到如今完成第1000例手术,国产手术机器人以其独特优势,为复杂病症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我们用多孔的机器人做单孔,这实际上是我们的一个创新。”赵德平教授在采访中表示,“机器人本身设计不是用来做单孔手术的,但为了减少病人创伤,让病人恢复更快,我们逐步将其改造成单孔操作。”

赵德平教授指出,这种技术创新对医生提出了很高要求:“因为我们在国内最早大规模开展这类手术,很多技术细节和流程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为解决技术规范化问题,肺科医院联合国内20家医疗中心,共同制定多臂单孔机器人手术的技术规范和共识,包括适应症选择、手术流程、切口大小、淋巴结清扫等细节标准。

在肺科医院胸外科,除了杨洋教授外,谢冬、何文新、包敏伟三位教授也常规开展国产机器人胸外科手术。团队不断挑战技术高度,完成了一例又一例高难度复杂手术。

这些手术覆盖肺癌根治、肺段切除、纵隔恶性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术式。赵德平教授特别提到:“特别是国产图迈机器人,虽然只有两个操作臂,但我们也能完成所有复杂手术。在肺的手术方面,我们已经将这种机器人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陈昶教授指出,国产手术机器人凭借高清3D成像、灵活多关节机械臂与稳定控制等优势,显著提升术中可视化与操作精准度,帮助外科医生在狭窄区域内安全完成复杂操作。

“1000例胸外科手术成功实施,证明该款国产手术机器人整体性能已跻身全球顶尖行列。”陈昶院长表示。

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仅惠及患者,也对医生培养和医疗技术普及产生了积极影响。陈昶院长指出,在智能助手辅助下,医院的年轻医生也能独立完成高难度手术,这非常有利于优质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胸外科手术标准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