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喝黄芪水真伤肾?医生提醒:这3味中药危害更大

发布时间:2025-09-13 22:11  浏览量:1

本文177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黄芪补气好,天天泡水喝,身体更有劲!”

这是65岁的刘阿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坚信黄芪是个“百搭的好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大杯黄芪水,喝得津津有味。

可最近半年,她开始出现尿频、夜间口干、乏力等症状,去医院检查一看,医生皱着眉头说:“肾功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了。”

“难道是黄芪喝多了把肾伤了?”她疑惑不解。

医生轻轻摇头:“黄芪本身并不伤肾,真正的问题可能出在别的地方。”

网上流传着各种“黄芪泡水喝伤肾”的说法,但医学上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健康人正常剂量饮用黄芪泡水会直接伤肾

黄芪在中医里属于常用的补气药,《本草纲目》也曾记载它“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调节血糖等作用,并广泛用于慢性病辅助治疗1。

但凡事讲究一个“度”。如果长期高剂量饮用黄芪水,尤其是未经专业医师指导,反而可能打破身体原有的平衡机制,导致“虚不受补”,出现上火、口干、血压波动等不适反应

更关键的是,有些人本身就肾功能不全或患有慢性疾病,一味补气反而容易“火上浇油”,加重病情。

黄芪“躺枪”了,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以下这几类中药,它们才是真正可能对肾脏造成实质性损伤的“高危药”。

1. 含马兜铃酸类中药

这类中药是肾毒性的“头号嫌疑人”。马兜铃酸是一种天然植物成分,研究表明它可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管坏死,最终诱发慢性肾病甚至尿毒症

常见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包括: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等。早在2003年,国家药监局已明确禁止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在市场流通2,但部分民间偏方中仍有人擅自使用。

一旦误服,后果不堪设想。

2. 擅自服用寒凉泻下类中药

“清热解毒、排毒养颜”听起来很诱人,但不少人长期服用这类中药,反而会伤了肾。

大黄、芒硝、番泻叶等属于强烈的泻下药,虽能短时间内“通便减重”,但若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水分丢失、肾灌注不足,进而诱发肾前性急性肾损伤

特别是一些美容养生茶,往往打着“天然排毒”的旗号,实则含有多种泻下成分,对肾脏是一种慢性消耗

3. 自制药酒与偏方中药

“泡点药酒补一补”是许多老年人的习惯,但不少人忽略了一点:药酒中的中药成分并非人人适用,更非无害。

川乌、草乌、附子等毒性较强的中药,在炮制不当或剂量不清的情况下,极易对肾脏、神经系统和心脏造成损伤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泡药酒时没有经过专业指导,剂量随意、配伍混乱,潜在风险极高。

除了中药不当使用,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也会“悄悄偷走”你的肾健康。

喝水太少会让肾脏长期处于“高浓缩”运作状态,增加结石和感染风险。

滥用止痛药频繁使用抗生素,也都可能引发药物性肾损伤

还有不少人习惯憋尿、熬夜、暴饮暴食,这些都会加重肾脏负担。

肾脏功能一旦受损,往往难以逆转,因此预防远比治疗重要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并非所有补药都适合所有人。

黄芪虽好,但也并非“人人皆宜”。阴虚火旺体质者,服用后可能出现上火、口干、失眠等症状

而真正对肾脏有益的中药,如熟地黄、山药、枸杞、女贞子、何首乌等,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否则“补药变毒药”,适得其反。

中药不是饮料,补药也不是保健品。

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在使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咨询医生,不要盲目相信网络推荐或民间偏方

更不要因为“别人说好”“亲戚推荐”,就自己去药店抓药、泡水喝。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用药讲究个体化

写在最后

黄芪泡水喝,到底会不会伤肾?如果你身体健康、用量得当,它是安全的。但若长期大量饮用、体质不合,甚至盲目混用其他中药,就可能引发问题。

真正要警惕的,不是黄芪,而是那些含有肾毒性、炮制不当、滥用无度的中药

中药千年,调理有道,但科学认知、合理使用,才是守护身体健康的关键。

《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22年,第47卷第5期 ↩

国家药监局公告(2003年第38号):关于停止使用含马兜铃酸中成药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