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格局太小的奸诈小人,即便称帝又如何,终究走不远!
发布时间:2025-09-14 23:37 浏览量:1
王世充的身世,带着几分异域色彩,他本是西域胡人,本来姓支。祖父支颓耨很早就过世了,父亲支收跟随母亲改嫁给王粲,于是就跟着改为姓王,后来当官做了怀州、汴州长史。
《旧唐书》记载,王世充 “豺声卷发,沉猜多诡诈”,虽容貌异于常人,却极具才思。他精通律令,爱好兵法以及卜卦算命、推算天文历法方面的学问。而且他这个人还能言善辩,尤其擅长揣摩他人心思,这也是他在隋朝能够如鱼得水的关键因素。
开皇年间,王世充先是担任左翊卫一职,后来按战功被授予仪同,接着提升为兵部员外郎(正六品)。王世充善于向朝廷陈事进言,就像现在某些职场人士很擅长PPT汇报工作,一路升职加薪,想起某公司年会员工吐槽干得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
此外,王世充精通法律,但是他不但没有秉承公正办案的原则,反而利用法律条文徇私作弊,随心所欲。虽然有些人反驳他,但是他很会狡辩,以至于别人明知道他错了却又无法让他低头认错。写到此处,忽然想到武汉大学那位可怜的肖同学,所以假如司法人员品行不正,知法犯法,那太可怕了!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王世充调任江都丞,负责江都(今扬州)的宫室营建与物资调度。当时隋炀帝频繁巡幸江都,王世充抓住机会,极尽谄媚之能事:他搜罗江南的奇珍异宝进献隋炀帝,又精心营造江都西苑的亭台楼阁,甚至亲自设计精巧的龙舟,让隋炀帝龙颜大悦。隋炀帝多次在朝廷上夸赞王世充,也更加宠信他。隋炀帝好大喜功,又听不进忠言,所以身边就剩下宇文化及、王世充等这类善于阿谀奉承的奸诈小人,难怪会垮台!
当时,王世充知道隋朝的政局将会混乱,就一边偷偷结交身边的英雄豪杰,一边利用手里的权力收买人心,比如对一些犯人他都用曲解法律的办法予以释放。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江都周边的刘元进、卢明月等起义军声势浩大,多次击败隋军,隋炀帝任命王世充率军镇压。大业九年,王世充率领刚刚招募的几万新兵征讨刘元进,连战皆捷,刘元进战死,但仍有不少余部散在各处为盗。王世充为了一次性解决他们,他便放出消息约定降者不杀。刘元进的那些部下听说后,纷纷投降王世充,王世充顺利平定了吴郡。然而,王世充事后背信弃义,竟然将投降的三万余人全部坑杀。这可是三万多鲜活的生命啊,其中不少人应该也是走投无路被逼造反的,况且他们都已经投降了,王世充这种出尔反尔的小人,太叫人恶心了!
大业十年,王世充奉命讨伐齐郡的义军统帅孟让,王世充军事能力还是不错的,面对起义军他先是采用防守策略,坚守不出,甚至故意示弱。等到孟让放松警惕,王世充突然出击,大败敌军,杀死了一万多人,俘虏了十多万人。此战后,隋炀帝更加认可王世充的才干谋略,又派他率领部队讨伐各个小股叛军,王世充也是不辱使命,所到之处全部荡平。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巡视到雁门被突厥大军围困。王世充听到消息后,带领江都的全部人马准备去营救隋炀帝,行军途中王世充故意表现得蓬头垢面,痛哭得失去常态,而他日夜不脱盔甲,晚上躺在草上睡觉,表面功夫做得非常好。隋炀帝听到这些,认为他这个人非常忠诚可靠,于是更加信任他。隋炀帝自己能会伪装,善于做表面功夫,怎么不会反思一下,别人也这样做的背后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的思维呢!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第三次巡幸江都,王世充被提拔为江都通守。王世充更加卖命了,他先后统率部队攻打起义军格谦和南阳的卢明月,都取得了大胜。回到江都后,隋炀帝一高兴,亲自举杯嘉奖他。
大业十三年,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攻打洛阳,隋炀帝连忙派兵救援。王世充领着江淮劲卒二万人,作为其中一路援军,后来由于援军统帅被窦建德所杀,于是王世充便被任命为援军统帅。然而王世充原本跟李密还能打个平手,但是架不住微操选手隋炀帝一直催促他速战速决,于是王世充主动队渡过洛水跟李密作战,吃了败仗,再加上回军途中冰天雪地,援军最后只剩下一千多人。
王世充便把自己关进监狱,上表请罪,越王杨侗派遣使者释放了他,召回洛阳。越王杨侗大概也想不到,自己找了个白眼狼,事后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
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随后率军北上,欲攻占洛阳。当时越王杨侗已经被拥立为皇帝,史称皇泰主。王世充被封为郑国公,与段达、元文都等其他六人共同辅佐朝政。
元文都、卢楚等人主张与瓦岗军结盟,共同对抗宇文化及,李密也同意了,还多次击败宇文化及。然而王世充为了夺权,便暗中散布谣言,称元文都等人 “勾结李密,欲出卖洛阳”,而且洛阳守军多次与瓦岗军交战,跟他们有仇,投降后肯定没活路。洛阳守军多是王世充的旧部,听闻谣言后群情激愤。
元文都、卢楚等大臣得知消息后,本来想下手干掉王世充,不料团队出了叛徒。于是,王世充趁机率军入宫,杀死元文都、卢楚等大臣,将皇泰主杨侗软禁起来,独揽洛阳的军政大权。此后,王世充自任尚书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独揽朝政大权。
掌控洛阳后,王世充与瓦岗军的矛盾彻底激化。武德元年,王世充率军与李密在洛水两岸展开决战。李密的瓦岗军刚跟宇文化及大战一场,人困马乏的,王世充以逸待劳,结果很明显瓦岗军大败,李密逃往长安降唐。
王世充击败李密后,皇泰主封王世充为太尉。随后,王世充又逼迫皇泰主封他为相国、郑王。随着权势的膨胀,王世充的野心也愈发明显。武德二年,王世充逼迫皇泰主杨侗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国号 “郑”,定都洛阳。为了巩固统治,王世充大肆分封宗室子弟。
王世充当了皇帝以后,每次大臣汇报工作,他都要罗里吧嗦指教他们一番,那些官员都为他的频繁差遣而疲惫不堪。他出门巡视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亲民的形象,特意不让布置警戒禁止行人,百姓只让让路就行了。同时他还对百姓表示以前那些皇帝老儿都躲在深宫中,无法了解百姓疾苦,而他称帝不是贪恋权力,而是为了挽救艰危的时局,他会像州刺史一样,每件事情都要亲自处理。为了倾听民意,他亲自受理诉讼案件,亲自听取批评建议。然而呈递书信陈述意见的每天有几百人,王世充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几天之后就不再出宫。
看到这里,感觉王世充这个人真的是很搞笑。他其实不是一个好领导,哪有大领导事必躬亲,这样就算没日没夜地干,也做不完。好的领导应该是善于用人的,而且懂得放权,让大家各司其职,而他只需要负责统筹全局,抓大放小就行了。而且他还对老百姓画大饼,但是一个皇帝哪里能处理那么多大小事,虎头蛇尾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同年五月,礼部尚书裴仁基以及儿子裴行俨、尚书左丞宇文儒童等人密谋干掉王世充,再次拥立杨侗为皇帝。没想到事情泄露,这些人都全被杀害,皇泰主也被因此被鸩杀了。
然而,王世充的统治不得人心,他的很多大臣、将领都选择投奔大唐。比如原瓦岗寨的降将秦叔宝、程知节等人本就对王世充的多疑不满,一次作战中,秦叔宝对程知节说:“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 两人趁王世充不备,率部投奔唐军。此后,郑军的将领纷纷效仿,王世充的兵力日渐衰弱。
面对内忧外患,王世充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变本加厉地猜忌和杀戮。他设立 “御史台”,专门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稍有不慎便以 “通敌” 罪名处死;他还规定,百姓家中有一人逃亡,全家皆坐罪,试图用高压政策维持统治,却适得其反。再加上王世充征战无度,库存的粮食很快吃光,城里甚至出现了吃人肉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百姓逃离洛阳,甚至有人暗中联络唐军,希望唐军早日攻克洛阳。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征讨王世充,拉开了洛阳之战的序幕。唐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洛阳外围的周围郡县,并将洛阳团团包围。王世充多次率军突围,均被唐军击退,只得派人向割据河北的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深知 “唇亡齿寒”,便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欲解洛阳之围。
武德四年,李世民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包围洛阳,自己亲率精锐部队前往虎牢关,迎击窦建德的援军。虎牢关地势险要,是唐军阻止窦建德西进的关键。李世民率军驻守虎牢关,一开始选择坚守不战,消耗窦建德军的锐气。
等李世民见窦建德军疲惫不堪,便下令唐军发起反击。唐军骑兵如潮水般冲出,窦建德军阵脚大乱,士兵纷纷溃逃。李世民亲自率军追击,并最终生擒窦建德。当王世充得知窦建德被俘后,召集大臣商议,本来他还想突围逃往襄阳,却无一人愿意跟随。
最终王世充不得不出城投降。至此,历时两年的 “郑” 王朝灭亡。
王世充到长安后,唐高祖李渊历数其 “弑君篡位、残暴统治” 的罪行,本欲将其处死。王世充急忙哀求:“臣罪该万死,但秦王曾许诺臣不死!” 李渊于是便改判王世充流放蜀地。
然而,在流放途中,王世充被仇人唐定州刺史独孤修德(其父独孤机曾被王世充杀害)刺杀于雍州。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隋书》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