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也会诱发脑梗?医生提醒:中老年人睡觉要注意这6点
发布时间:2025-09-15 06:42 浏览量:1
►
本文188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今年65岁,前几天刚过完生日,却突然在凌晨突发脑梗,半边身体动不了,说话也含糊不清。家人赶紧把他送去医院急救,好在抢救及时,总算捡回一条命。
医生问诊后得知,老李平时血压偏高,但控制得还算可以,饮食也算清淡,按理说不该突然脑梗。可进一步追问后,医生发现关键问题出在他的“睡觉方式”上:他有多年半夜憋尿不起来、睡觉时枕头垫高过头、经常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的习惯。
这让医生直言:“很多中老年人以为白天注意饮食、按时吃药就够了,其实夜间睡觉的方式不对,也可能成为诱发脑梗的‘隐形杀手’。”
答案是:确实可以。
脑梗塞,也叫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大脑血管堵塞、供血中断,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种急性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和血压、血脂、心脑血管病史等有关,也和睡眠密切相关。
2021年《中国卒中防控报告》指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达330万,其中脑梗就占了大多数。而在这些脑梗患者中,有将近四成是在夜间或清晨发作。
原因其实很简单:人在睡觉的时候,血压会自然下降,血液流速变慢,如果再叠加不良睡姿、憋尿、打鼾等因素,就容易造成血液黏稠、血流停滞,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诱发脑梗。
中老年人本身就是脑梗高发人群,而睡眠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状态,一旦忽视,风险可能悄然发生。以下6点,是医生总结的“防脑梗睡眠守则”,每一点都关乎性命。
1. 别低估打鼾的危险性
很多人觉得打呼噜是睡得香,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医学上称其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它会导致夜间间歇性缺氧、血压波动、心率不齐,进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长期打鼾的人,脑梗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3倍。如果你或家人打呼噜声大、停顿明显,甚至出现夜间憋醒、白天嗜睡等现象,务必到医院检查睡眠呼吸功能。
2. 睡前别憋尿,更别强忍
很多老人怕半夜起夜打扰睡眠,选择睡前少喝水,甚至憋尿一整晚。但你不知道的是,膀胱过度充盈会反射性升高血压、引发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增加脑梗风险。
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人群,睡前一定要排空小便,即使夜里醒来,也应及时如厕,别嫌麻烦,命要紧!
3. 枕头别太高,最好10厘米左右
很多中老年人喜欢垫高枕头,说是“舒服”,但高度一旦超过15厘米,就会让颈部过度屈曲,压迫颈动脉,影响大脑供血。
医学研究发现,枕头高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关系,长期高枕睡眠,会加重脑供血不足,增加脑梗发生概率。建议使用厚度适中、软硬适宜的枕头,高度保持在8~10厘米为宜。
4. 别趴着睡,容易压迫血管
趴睡是最不推荐的睡姿之一,特别是中老年人。趴睡时胸腹受压,会导致呼吸变浅、大脑供氧不足,还可能压迫颈部动脉,诱发脑供血障碍。
很多人在午睡时图省事,趴在桌子上就睡,其实这种姿势非常危险。建议改为侧卧或仰卧,让呼吸顺畅、血流通畅。
5. 睡前情绪不能太激动
现代医学证实,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交感神经活性,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心率加快。尤其临睡前如果情绪激动,容易在入睡后血压急剧波动,诱发脑血管破裂或堵塞。
建议中老年人在睡前避免看刺激性新闻、剧集,可以听舒缓音乐、做深呼吸,让情绪稳定下来再入睡。
6. 夜间突然醒来,别猛起身
很多人半夜醒来后,直接从床上坐起甚至立刻走动,这其实很危险。因为血压在夜间处于低位,突然起身会导致短暂性脑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梗或晕厥摔倒。
正确做法是:醒来后在床上坐一会,活动一下四肢,再慢慢起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很多人把防脑梗的重点放在吃药、饮食上,却忽略了每天长达七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其实,睡觉本就是身体修复、血压调节的重要时段,一觉睡得好,可能比吃多少保健品都来得实在。
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重视睡眠中的隐性风险,不是每次脑梗都有预警,有时候就是在你以为“睡个觉没什么”的时候,危险已经悄然靠近。
中国卒中学会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脑血管健康筛查,尤其是有三高、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更要注意睡眠质量和方式,防患于未然。
别小看了睡觉这件小事,它可能决定你醒来后,是去上班,还是上救护车。
参考资料:
[1] 《中国卒中防控报告202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华神经科杂志.
[3] 《影响脑卒中发生的睡眠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老年学杂志.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