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40、50后农民足额养老金,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25-09-15 08:30  浏览量:1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退休老人悠闲地漫步,每月准时到账的养老金,让他们衣食无忧。反观农村,40、50后的老年农民却依旧在与土地为伴,在繁重的劳作中艰难度日。给他们依法发放充足的养老金,不仅是民生大事,更是检验社会良心的试金石。

回顾历史,这一代农民为国家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国家工业化起步的艰难岁月,物资极度匮乏,他们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交公粮的重任,把辛苦收获的粮食无偿上缴,为城市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能量。除了交公粮,他们还积极投身义务劳动,参与修水库、挖沟渠、筑道路等基础建设。就像河南的许多农村,老一辈农民回忆起当年,寒冬腊月光着脚在泥水中挖河渠,双手长满冻疮,却依然咬牙坚持。这些由他们亲手修建的基础设施,至今仍在为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当年的无私奉献,就没有如今城市的繁荣昌盛和农业的稳定发展。

但看看如今城乡养老金的差距,实在令人心酸。2025年,城镇职工月均养老金达到3200元,而农民仅有240元,相差足足14倍 。即便在养老金涨幅创历史新高的2025年,中央财政也只是将农民基础养老金提高了20元,达到143元 。发达地区如上海,农民养老金能涨到1490元,可云南等欠发达省份却依旧维持在最低标准,差距超10倍 。如此巨大的差距,使得农民的晚年生活仅仅停留在生存层面,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

农民养老金为何如此之低?制度建立时间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城镇职工社保早在1992年就已启动,而农民直到2009年才有新农保,2014年才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间相差了17年 。这就导致40、50后的农民没有足够时间积累个人账户,养老金自然少得可怜。另外,农民养老金90%依赖财政转移支付,个人缴费仅占10%;而职工养老金80%来自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补贴仅占15% 。在经济薄弱地区,连中央规定的最低标准都难以落实,更别说额外补贴来提高养老金了。

从社会公平和良知的角度来讲,40、50后的农民奉献了一辈子,晚年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与照顾。这不仅是对他们过往贡献的认可,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当看到这些老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却还在为了生计在田间辛苦劳作,我们的社会难道不应深刻反思吗?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人大代表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农民养老金需在5 - 6年追平职工低线(约1000元) ;经济学家刘世锦提出划拨国有股权收益,周小川主张用国有资产充实农民养老基金;人大代表张翼建议,把农民缴纳公粮、参与义务工的年限视同社保缴费年限。若按照这个思路计算,一位交粮30年的农民至少每月能拿到800元养老金 。

给40、50后老年农民依法发放足额养老金,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那么,你认为当下推动农民养老金提升的最大阻碍是什么?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来助力解决这一难题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