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以上不要过度补身体,多位医生呼吁:非必要别吃这5种补

发布时间:2025-09-15 11:44  浏览量:1

现在很多人一到老年,尤其是七十岁往上,吃饭穿衣都不那么讲究了,但对“补身体”这件事上却格外热衷。不管是家里人劝,还是街坊邻里说,总觉得岁数大了就得靠补品、保健品撑着。

不光自己买,一些子女更是定期给父母寄东西,什么补肾的、补气的、补脑的、补钙的,五花八门。

表面上看起来是出于关心,实则有时候不但起不到好处,反而可能让身体添了乱。

特别是超过71岁这个阶段,身体早已不是年轻那会儿那样能吃能扛了。

各种器官功能开始减退,新陈代谢也变得慢了,有些营养素的吸收能力甚至已经大幅下降。

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追求“补”,尤其是盲目跟风或者听信广告,那最后可能不是强身健体,而是添病上身。

医生们也不止一次提醒过,不是所有的补品都适合老年人,尤其年纪越大,越要谨慎选择,千万别想着靠“吃补”来对抗衰老。

首先说一个很多人容易搞错的认知,就是“人老了就得补”。

这种想法本身就不太对。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肝脏、肾脏这些解毒和排泄的器官功能都会减弱。

如果摄入的东西太复杂,尤其是一些浓缩型保健产品,身体根本没能力完全代谢,结果就是增加了肝肾负担。

有研究显示,在老年人因药物性肝损害住院的病例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长期摄入高剂量保健品有关,特别是维生素A、铁剂、蛋白粉类这些,看着温和,其实伤肝伤肾一点都不轻。

还有些人喜欢“什么都补一点”。

今天吃点鱼油,明天加点虫草粉,后天朋友推荐个新的胶原蛋白口服液又跟着买回来,觉得这样才叫“全方位保养”。

可是身体不是百宝箱,装进去的东西不见得就都能用上。

而且有些成分之间还会互相干扰。

像钙和铁就是经典的一对,钙补多了会抑制铁的吸收,长期下来容易导致贫血。

还有像鱼油、辅酶Q10这类脂溶性物质,如果在没有脂肪或主食的前提下服用,吸收效率极低,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堆积在体内,引发脂代谢紊乱。

再者,有些人迷信中药进补,觉得中成药就比西药温和。

殊不知,中药也讲“辨证施补”,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补气”“补血”“补肾”。

像鹿茸、人参、黄芪这些药材,如果没有寒症体质,一味吃下去很可能导致“上火”,表现为口干、便秘、血压升高、失眠、心悸等。

特别是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盲目进补很容易诱发中风或心梗。

一些医院中风科医生也说过,秋冬季节因为“进补过度”引发血压失控导致脑出血的老年患者年年都有,而且大多数人前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就是突然一晚没睡好、头疼,然后就送进急诊。

还有个问题值得重提,那就是“补脑类产品”。

不管是磷脂、卵磷脂、银杏提取物,还是各种所谓的记忆提升片,基本都瞄准了老年人担心记忆力减退的焦虑心理。

但是到现在为止,绝大多数这类产品并没有被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有效。

甚至有不少是靠“功能性食品”擦边球上市,宣传效果远大于实际功效。

有些老人吃了觉得“好像清醒了点”,但那种感觉很多时候是心理作用。

真要预防老年痴呆,靠的是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保持社交、定期体检,而不是吃几粒所谓“聪明丸”就能解决的。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补品都不好,而是要分清楚“需不需要”。

有些人检查过发现自己缺钙、缺铁、缺维生素B12,这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是完全没问题的。

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检查,只是听人说“这玩意儿对老人好”,就开始长期吃。

有的甚至一天吃好几种,还以为越多越好。

殊不知,营养补充是讲比例的,过量摄入并不等于加倍吸收,反而容易出副作用。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维生素D。

很多人听说它对骨头好,预防骨质疏松,就开始每天吃一大把补充剂。

但是如果摄入剂量超过安全上限,可能会导致高钙血症,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甚至肾结石、肾衰竭。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老年人维生素D的每日摄入量建议在800国际单位左右,超过2000就要非常小心了。

而很多保健品的含量都不止这些,有些人吃了两三种叠加起来,结果不出问题才怪。

还有个很多人没想到的地方,就是蛋白粉的使用问题。

不少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饭量小了,就靠喝蛋白粉补营养。

但蛋白粉不是谁都能喝的,尤其是肾功能不好的人群,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加重肾脏排泄负担,加快肾小球硬化。

有些老人在不知道自己肾功能下降的情况下,长期大剂量吃蛋白粉,结果造成了“营养性肾损伤”,反而得不偿失。

再加上老年人本来就容易水分摄入不足,蛋白代谢后产物堆积在体内,轻则乏力、食欲差,重则尿毒症早早找上门。

其实从临床角度看,医生最担心的不是老人不吃保健品,而是吃太多、吃太杂,还不告诉医生,最后发生了药物相互作用或病情变化都没法第一时间查清楚原因。

有些人还觉得“保健品不是药,吃了没关系”,但实际上,只要进了身体的东西,就必须被消化吸收、代谢排出,肝脏肾脏都得干活。

这些负担对一个71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已经不是轻松的事了。

还有一个特别现实的情况是,有些老人年纪大了以后,开始孤独、焦虑,总觉得身体哪里都不太对劲,听谁说了个新东西就赶紧买来试试。

看起来像是在补身体,其实更像是在给心理找安慰。但这种“安慰”一旦变成过度依赖,后果很难控制。

身体的修复能力靠的是长期的生活方式调节,不是靠几盒胶囊堆出来的。

子女也要明白这个道理,与其花钱买一堆不明效果的保健品,不如花时间多陪陪老人,带他们散步、做检查、吃顿热饭,说不定效果还更好。

总的来说,年纪到了71岁以上,身体状态已经不像年轻那样“随便折腾”了,什么能吃、什么该吃、什么不能乱吃,真的得心里有数。

不是反对进补,而是说清楚什么叫“合理的补”。

补得对,是加分,补错了,是减命。

与其盲目追求“补得多”,不如静下心来做个体检、看看指标,再根据医生建议来安排营养补充。

哪怕慢一点、少一点,只要对路了,就比乱补强得多。

换句话说,老年人补身体,得讲究策略,不是堆积。

现在的医疗条件已经很好了,很多问题其实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检查就能控制住,真的没必要非得靠补品。

别让“保健”变成“负担”,更别让“好心”变成“坏事”。

身体是自己的,吃进去的东西都得自己承担后果,所以怎么吃、吃什么,心里真得有点数。

[1]王延群.老人“虚不受补”怎么办?[J].健康生活,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