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甫解释,之所以用此仲景方,因有这四大依据,建议收藏医案!

发布时间:2025-09-15 12:16  浏览量:6

曹颖甫在临床上亲历过一例颇为典型的病例,至今读来仍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古籍《伤寒论》里说过:“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曹颖甫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的病人本来该用下法,却误用了发汗,结果口腔被灼成一片溃烂通红。因为寒气郁闭在外,热邪反而被闷在里面,等阳气慢慢恢复后,本该从大便通泄,病也就解了。但若强行发汗,津液被耗干,胆火随之上燥,立刻转成阳明里热证,最终出现口烂赤。这和出汗太过导致咽喉肿痛,其理完全相同。

曹颖甫说,这个病例是他在四明医院亲眼见到的。等他被请去会诊时,病人满口已经烂赤。仔细查看前方,最初用的是轻量的桂枝汤,因为案上写有怕冷的表现。曹颖甫认为,病在太阳时用桂枝汤虽未必完全妥帖,但也差距不算大。后来病情转到阳明,接连服了五剂白虎汤,全无效果,前医甚至断言“不可救”。就在这时,老友周肖彭邀请曹颖甫一同前往。

曹颖甫细问病情,发现病人白天神志清楚,一到傍晚便高热,夜里更是彻夜难眠。他指出,营气在夜间行走于阳经,所以日暮发热,多半涉及血分。病人昼清夜热,正和妇人“热入血室”的情形相似。按经方,热入血室该用桃核承气汤,由此可以推测,此病属于厥阴兼阳明,同时夹带燥化。病人自己还说,曾经西医用泻盐下过一次大便,当晚反而能稍微安睡。曹颖甫据此判断,病根确实在于里热壅滞。

诊其脉象,沉滑而有力,显示并非虚证,而是里实热。于是曹颖甫果断决定:必须用大承气汤。处方下去,每日一剂,连服五天,高热明显退下。之后,周肖彭再配合酸枣仁汤,帮助安神养血,七天后病人痊愈。曹颖甫总结说,这个疗程体现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曹颖甫进一步解释,这个案子之所以能用大承气汤,有四个依据。第一,《伤寒论》明言“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病人既已口烂赤,当然该用承气。第二,阳明病多在傍晚潮热,病人正是暮热如火。第三,脉沉滑有力,明显属实。第四,西医曾经用泻盐轻下,病情当晚就好转,更印证了当用下法。四条证据一一对应,非大承气汤不可。若此时仍犹豫不决,实在称不上医者。

他还特别指出,口腔溃烂红肿,是胃火炽盛;大便燥结,是肠热壅闭。手足阳明都被火热占据,若不急泻,病邪绝无出路。《内经》说:“阳气当隔,隔者当泻。”这正是关键所在。如果不敢直下正治,反而拖延病情,结果只能是败坏。曹颖甫用这句话来警醒后来之人:面对实热壅闭,不能畏惧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