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场景经济时代下AI的工具属性与人的市场价值
发布时间:2025-09-15 18:12 浏览量:1
我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范式转移。噱头经济时代,依靠夸张的概念、低价的诱惑和病毒式的营销便能吸引眼球、收割流量的做法已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场景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场景经济强调的不再是孤立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围绕用户构建一个集情感、叙事、体验和价值于一体的沉浸式环境。它追求的是在特定的时空内,与消费者建立深度连接和情感共鸣,从而创造不可替代的消费理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文旅理念”的融合,成为了赋能新旧产业、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要实现这一融合,首先必须破除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即“虚拟互联网”的说法。许多人将互联网视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虚拟的世界,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误解。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工具,一种高效的信息连接与处理基础设施。 其所谓的“虚拟性”,完全源于使用者的“虚拟输入”。我们输入的是文字、图片、代码和视频,这些数字化的信息符号在网络中流转,便呈现出了虚拟的表象。然而,其服务的、连接的、最终要影响的,始终是活生生的人和真实的物理世界。将互联网标签为“虚拟”并与之对立,无异于因噎废食,错失了利用这一强大工具改造现实经济的巨大机遇。
基于此,我们必须警惕当前对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另一种误读——陷入“AI虚拟的不良表现”的陷阱。过度沉迷于用AI生成虚拟偶像、编织虚幻故事,或是制造脱离现实的娱乐体验,只会让经济形态再次滑向虚无的“噱头经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与互联网一样,其核心属性是工具属性。 它是驱动场景经济的超级引擎,而不是目的本身。它的价值在于,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深度分析用户偏好,精准策划和推送个性化的文旅场景;能够通过大数据优化实体商圈的动线设计和业态布局;能够借助AR/VR技术,在博物馆、古迹遗址中复原历史场景,将文化内涵以可感知、可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把握其工具属性,让AI服务于线下场景的构建、体验的提升和实体的振兴,才是其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正道。
那么,如何构建打动人心的场景?答案在于人本身。人就是市场。 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点是人的消费与满足。实体产业需要市场,就意味着必须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打动人。而文旅理念的核心精髓,恰恰在于此——它通过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出令人流连忘返、心之所向的独特体验。 这种“流连忘返”的魅力,正是实体产业在场景经济中最需要汲取的养分。
因此,未来的发展逻辑已然清晰:
1. 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利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工具,打破文旅体验的时空限制,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沉浸感,让传统的“看风景”升级为深度参与、互动叙事的“生活场景”。
2. 用文旅理念赋能实体:将文旅思维中“打造吸引力”、“营造体验感”、“叙事化运营”的核心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商业综合体、传统制造业、乡村农业等实体领域。让一家工厂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可参观、可体验的工业旅游景点;让一个购物中心不仅是买卖场所,更是融合本土文化、艺术展览的主题公园。
最终,我们将看到一个数字与实体深度融合的未来:技术作为无声的基石,支撑起一个个有温度、有故事、有文化的线下场景;而源自文旅的“体验至上”理念,将重新定义所有产业的形态,最终服务于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这才是技术与人本精神结合的最美图景。
赋能实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