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次强调:年纪大了,宁可每天做家务,这6种运动都不要多动

发布时间:2025-09-15 19:27  浏览量:1

年纪大了,运动到底该怎么做?是多走路、多跳舞,还是少坐多动?有些人认为“动得越多越健康”,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医生却提醒:年纪大了,并不是动得越多越好,有些运动反而可能让身体“受伤”。

不少中老年人在退休后热衷于广场舞、骑行、登山、快走、跑步等活动。他们坚信“动则不衰”,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衰老带来的并非只是肌肉减少,更是骨骼、关节、心肺功能的系统性退化。

医生指出,老年人的运动不能和年轻人一样“拼强度、拼耐力”。

从临床角度观察,近年来因运动损伤入院的老年人明显增多,常见的包括膝关节损伤、肌腱撕裂、椎间盘突出、心律失常等。很多人本意是健身养生,结果却因过度运动适得其反。

中医认为“年老肾亏,筋骨疲惫”,过劳易伤正气。

年老体虚者本应以“动中有静、静中有养”为宜,若盲目追求大量运动,反使气血耗散、筋骨受损,诱发慢性劳损性疾病。西医则从骨密度、心肺储备、神经反应等方面解释运动风险。

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发生运动相关骨折的风险比年轻人高出4倍。

尤其是某些对抗性强、冲击力大的运动,比如高强度快走、跑步、深蹲、跳跃类健身操等,容易造成膝关节磨损、骨裂、甚至引发心源性猝死。医生建议,这些运动不宜频繁进行。

规律的家务活动,如扫地、擦窗、晾衣、择菜等,虽属低强度,却能提供持续的身体活动,对关节磨合、肌肉耐力训练、平衡能力提升均有帮助。

医生强调:有些运动年轻人适合,年纪大了却不宜多做。

典型如快节奏的广场舞,节奏频繁变换,动作幅度大,容易诱发膝关节滑膜炎、腰肌劳损,尤其是佩戴膝盖护具跳舞者,表面看似“保护”,实则限制关节活动,反易加重损伤。

再如骑行,看似轻松,实则对腰椎和膝盖压力极大。很多中老年人骑行姿势不当,时间过长,最终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或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甚至出现“膝关节骨质增生”。

医生常说,“动”讲方式,“养”讲节制。

走路虽好,但速度、步幅、地面硬度等都需因人而异。硬地快走易震伤膝盖,坡路走多伤踝关节。年纪大的人应选择平坦路面,速度控制在中等,勿以“走到全身出汗”为目标。

再看登山,许多中老年人喜欢挑战自我,登高望远。但医生提醒:膝关节是人体最容易老化的关节,登山过程中膝关节负荷为体重的3~5倍,极易诱发软骨磨损和半月板损伤。

中医讲“无病早防,有病早治”,运动亦应如此。

年老体虚者,运动前应有热身、运动中要适度、运动后要保暖,尤其是膝部、腰部、脚踝部不可受寒。运动后如感酸痛、疲劳,应暂停数日,切勿硬抗。

医生指出,老年人日常锻炼应以“低强度、持续性、柔性活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保健操等,动作缓慢柔和,既能调节气息,又能锻炼肌肉关节,极其适合老年群体。

在门诊中,医生常见不少患者因参加“高强度健身班”反被送入康复科。

一位年过六旬的女性患者,因长期参加高频率舞蹈训练,膝盖严重磨损,需住院治疗;另一位男性患者因每日快走两小时,导致足底筋膜炎,步行困难。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医生建议,运动前应根据体检报告、慢病情况决定运动种类与强度。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不宜做剧烈运动,尤其是清晨空腹运动,极易诱发低血糖、心律紊乱。运动应选择饭后1小时、气温适宜时进行,避免寒热刺激。

运动频率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避免连续超过9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适当做家务、上下楼梯、园艺劳动、慢步行走,都属于“日常活动运动”,对健康有益。尤其是打扫卫生、擦玻璃等,需协调上下肢,能有效锻炼平衡能力与手眼协调。

医生进一步指出,运动损伤在老年人中恢复速度慢,且易留下后遗症。

一旦发生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等,治疗周期长、恢复缓慢,严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预防重于治疗,科学运动才是长寿之道。

中医常讲“动静结合、以养为主”,即动中求稳,劳中有养,这与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高度契合。运动不在于强度,而在于持续、适宜与安全。

年纪大了,宁可每天做家务,也不要盲目跟风健身热潮。

医生强调,老年健康的核心是“动得合理、活得平衡”。不动会衰老过快,乱动则可能提前损伤。适度、科学、个性化运动,才能真正延年益寿。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晓燕,高志强.中老年人常见运动方式对身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39(4):382-386.
[2]陈立新,刘红梅.老年人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策略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7):715-719.
[3]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