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家训:一个“俭”字养活七代人
发布时间:2025-09-16 09:22 浏览量:7
本期专家
刘余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代表作:《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平治天下》《〈群书治要〉十讲》《刘余莉传统文化十二讲》等。
家风家训的传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北宋名臣司马光对儿子司马康的一篇家训——《训俭示康》开篇即道出了主旨,“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司马光希望通过这篇家训来教导儿子传承家道。
在家训中,司马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古今典型案例对儿子进行告诫,强调了“俭”的重要性。
俭以养德。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引春秋时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将节俭视为一切美德的基石。他认为不论是君子还是普通民众,节俭都能有效地克制欲望,涵养美德,从而避免犯罪,使家庭富足。
一旦奢侈的习惯养成,随着欲望的不断提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欲望的奴隶,贪慕富贵,多求妄用,最终败家丧德。
司马光勉励子孙:“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一个生活俭朴的人,不会为欲望所奴役,可以光明磊落地生活工作,成就自身的德行。
面对北宋奢靡成风的社会环境,司马光“独以俭素为美”,最终成就了“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的千古廉相典范,为子孙做了最好的榜样示范。
俭以保身。司马光列举几位大贤的事迹,引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示,揭示了节俭家风对家族存续的决定性作用。
人们往往能够很快适应并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然而奢侈一旦成为习惯,再想纠正绝非易事。
司马光教导子孙,如果习惯了奢靡生活,又无法凭自己的本事维持,要么一蹶不振,要么铤而走险,走上不法之路。
因此,俭朴的作风可以保护自身,使家族长久存续。“世以清白相承”的司马光家族即是明证。
俭以立名。历代读书人都非常重视名节和道德名声,司马光特别指出“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历史经验,不论是孔子的先祖正考父,还是辅佐三朝的季文子,都秉承了俭朴的作风,为后世传颂。
因此,司马光要求儿子“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司马家传承了七代的“素俭清白”的名声,把代际传递的“精神基因”保持下去。
司马康谨遵父亲的教诲。据《宋史·司马康传》记载,他“为人廉洁,口不言财”,甚至连皇帝所赐财物都不要。老百姓在路上见到他,就算不相识,也能知道他是司马光的儿子。可见,司马康很好地传承了家风。
《训俭示康》的智慧启示我们,俭朴贯穿于一个人修身、齐家、平治天下的全过程。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留给孩子多少财富,而在于传递“崇俭戒奢”的精神基因。
父母若能将“俭以养德”融入日常,便能构筑起抵御奢靡之风的坚固堤坝,真正实现“家道长久,福泽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