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发!攻克注塑行业智能化工艺空白,具身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工业“实力派”选手

发布时间:2025-09-16 10:02  浏览量:1

9月12日,拓斯达面向全球发布了其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小拓”,据了解,这也是第一台在注塑行业落地应用的人形机器人。

“小拓”具备21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采用升降式设计,身高可实现1.2米-1.8米的动态调整,双臂负载最大可达20kg,手臂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5mm,既能胜任重物搬运,也能实现灵巧操作。

“小拓”头部搭载全场景双目深度相机和扬声器,支持对图像深度信息的视觉识别和语音交互。搭载360°激光雷达的轮式底盘具备全向运动能力,移动速度为1.5米/秒,兼顾移动效率和作业的稳定性、可靠性,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平坦路面的运动惯性实现低能耗运行,完成续航6小时以上的满负荷搬运作业。

在精细化操作方面,“小拓”支持灵巧手、两指夹爪、三指夹爪、仿生吸盘等末端执行器方案,可以灵活适用不同产线和工艺需求。

智慧大脑为“小拓”在工业场景自主作业提供了强大支撑,基于VLA(视觉-语言-动作)具身模型,”小拓“可实现对复杂任务的自主推理与决策,最高算力可达3352TOPS,已率先在注塑车间落地,能够实时识别注塑件良率、自主完成装盘等工序,实现从检测到操作的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目前,“小拓”已经入职拓斯达智能设备制造基地,成为1号人形机器人员工。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群雄逐鹿”的一年,作为一家在工业场景深耕了18年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拓斯达为什么选择在此节点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并且率先从注塑领域切入工业具身市场?

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表示,从产业变革角度来看,未来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线中,以及在需要灵活换产决策的生产环境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制造业的生产力组织形态之一。

从企业战略层面而言,拓斯达始终是一家以客户需求和价值为导向的企业,拓斯达的人形机器人将通过工艺与场景的深度融合,精准破解实际应用难题,打造会干活、懂工艺的人形机器人,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产品差异化:打造会干活、懂工艺的工业人形机器人

高工机器人注意到,近两年来,市场上先后推出了近百款各式各样的人形机器人,大部分产品定义偏向“通用”型,且技术重心更多聚焦在高动态场景的运动能力,但因为缺乏垂直场景数据支持和专用工艺模型的打磨,目前仍然以科研教育、商用导览等用途为主,很难在工业场景完成闭环应用。

拓斯达专注在注塑领域深耕18年,同时布局了直角坐标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机器人控制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产品矩阵,服务于3C电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半导体等多个领域的头部客户,积累了大量的机器人设计制造经验和工业场景数据。

在本次人形机器人发布前,拓斯达团队基于客户真实应用场景和工艺需求进行了大量调研,产品经历了从实验室到注塑车间的“技术预研——数据采集训练——实地部署”反复验证,将应用工艺覆盖了摆盘、分拣、检测、搬运/上下料、螺丝锁付、零件装配、巡检等50多种任务。

基于场景导向,拓斯达首款人形机器人采用高负载双臂协同设计。研发团队通过运动力学复合精密结构设计,以及特殊镁铝合金材料轻量化技术,解决了传统机械臂在轻量化、高负载、高刚性难以平衡兼顾的挑战,在单臂实现最大负载10kg的同时,将自重保持在15kg,手臂负载/自重比达到0.67,远高于一般工业机器人的0.2~0.3水平。

针对许多工业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拓斯达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同步推出了人形整机、人形双臂机器人、人形机械臂一系列解决方案,便于在产线中灵活协同部署,实现成本和效益的最大优化。

为了确保在多个场景执行工业级精度的作业任务,人形机器人“小拓”支持多种执行器方案,其五指灵巧手方案的指尖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2mm,抓握力度分辨力达到±0.05N,能够识别到一片树叶重量的力度变化,手掌上还搭载了17个触觉传感器,更好地实现高精度抓握和柔性力控。

同时“小拓”也支持更换3-5kg负载、50N夹持力的二指/三指电动夹爪,以及面向易碎物品、高洁净场景物品抓取的仿生吸盘。

精细化操作能力,离不开一颗智能调度的中枢大脑,“小拓”搭载了VLA具身模型,可实现对复杂任务的自主推理与决策,算力最高可达到3352TOPS,在实际工业场景中具备模型微调能力,既支持云边端协同分发调整,也支持端侧直接部署调整。


攻坚技术壁垒:软硬件一体化迁移迭代

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认为,AI的终极形态是物理AI——即具身智能。高工机器人通过调研了解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迭代,是软硬件一体化能力的反复进化,是高性能机器人本体与AI智能决策-控制算法的高度契合。

拓斯达在2021年就开始切入人工智能领域,试图打通IT与OT技术的边界,用先进IT技术赋能机器人,成功实现了新一代X5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的落地。

该平台开放超500组底层接口,实时运动控制接口达到500Hz的超高频率 ,实现多轴联动的毫秒级响应,让AI大模型实时推理与端到端的指令运行成为可能,已成为链接AI大模型和机器人本体运控的核心桥梁。

2025年4月,拓斯达成立具身智能相关子公司“矩阵智拓”,专注于机器人大小脑和具身智能的研究,开发行业专用模型,提升AI大模型在专用场景的感知、推理决策能力和机器人智能水平。当前拓斯达已同时具备“大小脑”协同优势,在“专用工艺-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现场部署”上形成闭环。

在硬件层面,通过高性能伺服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了近1000Hz速度环带宽的技术突破,对多轴系统的响应速度进行反馈补偿,完成高速、高精、同步的运动控制。在机械臂末端,拓斯达采取先进的抖动抑制控制技术,为人形机器人的手臂作业精度和平稳操作提供技术保障。

除了在零部件、手臂的单点技术突破,多机协同场景应用也成为创新突破点。在9·12全球开放日当天,拓斯达在其总部基地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等多机种协同作业能力,形成“专用+通用”双轨方案,强势切入泛自动化应用智能升级的千亿级蓝海。


生态协同:从单点应用突破,到千行百业逐步渗透

拓斯达是国内少数具备构建“技术-制造-产品-场景”于一体的闭环生态能力的智能装备企业,生态布局覆盖了从机器人核心部件到整机集成,再到下游终端客户应用的全链条。

比如在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拓斯达通过自研五轴数控机床可以完成对人形机器人大腿、小腿、躯干、关节等部件的高精度切削,以生态协同布局降低供应链成本。

面向下游终端客户,“小拓”在注塑行业率先应用,是拓斯达在人形机器人场景验证的“试金石”,未来,依托于累计服务的15000家客户资源,拓斯达有望携手客户联合开发,将场景拓展至3C、汽车、医疗日化领域,加速人形机器人在多元场景中的规模化落地。

正是基于产业协同能力的深化和开放的合作心态,拓斯达正在持续拓宽“朋友圈”和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在9月12日拓斯达全球开放日的现场,拓斯达与伯恩光学、英力电子科技、尼得科、多摩川、THK、奥比中光、粤港澳大湾区国创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产业链上下游及科研院所,一起组建了“拓斯达人形机器人生态创新联盟”,将携手发挥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把前沿研发能力转化为可落地的客户服务能力,将产业链整合能力转化为直击制造业痛点的解决方案。

从为客户价值创造出发,拓斯达正以一站式解决方案和海外本地化创新服务,持续践行“让工业制造更美好”的企业使命,让客户享受创新技术智能迭代的高效便利与附加价值。

未来,依托在机器人本体、伺服控制、机器视觉、数控机床等核心领域自主研发的实力,拓斯达将持续拓展具身智能产业链,不断创新多机种协同作业的解决方案,加大国内前沿技术的推广和海外服务能力,推动中国智能机器人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