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摊买字典,竟嵌着4张1955年解放军授衔前的“请战血书”!
发布时间:2025-09-16 13:25 浏览量:1
2018年秋,北京中学生小李在旧书摊以10元钱淘得一本破旧《新华字典》。
回家后偶然发现字典硬壳书皮异常厚重,细心拆开竟发现内嵌4张泛黄纸片——那是1955年解放军授衔前夕,四位老军人写下的“请战血书”!
2018年10月的一个周末,北京中学生小李在潘家园旧书市场闲逛。他是个历史迷,特别喜欢在旧书堆里淘宝贝。
在一个角落的旧书摊前,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引起了他的注意。
“字典是1953年版的,封面破损严重,但内页还算完整。”小李回忆道,“摊主要价10元,我没还价就买下了。”
回家后,小李准备给字典做个简单修复。
当他触摸到硬壳书皮时,感觉比普通字典要厚实许多。
细心的小李发现书皮边缘有细微的粘贴痕迹,似乎被重新装订过。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挑开书皮夹层。令人震惊的是,里面整整齐齐地藏着4张对折的泛黄纸片。
展开一看,竟然是4封用毛笔写成的请战血书,落款时间都是1955年8月——正是解放军首次授衔前夕。
小李立即意识到这些文书的历史价值,在父母的帮助下联系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军事博物馆的专家对这几份血书进行了鉴定。
4封血书分别由4位不同身份的老军人所写,内容感人至深:
第一封署名“王大山”,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 “吾自一九三四年随军长征,身经百战,今闻军队现代化,须裁减员额。然台湾未复,国土未统,乞允继续服役,虽为马夫亦心甘。血书为证,初心不改!”
第二封来自一位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的女医务兵“林晓梅”: “日寇降伏已十载,然伤员护理仍需人。妾虽女子,志在报国,求留部队服务,不计官职待遇。若需裁撤,愿转地方医院,仍穿军装于心。”
第三封出自东北野战军老炮兵“赵铁柱”之手: “从戎十二载,唯擅操炮。今闻军队现代化,老炮或将淘汰,然操炮新人需教习。恳请留队任教,传帮带新,不为衔级,只为强军。”
第四封最令人动容,是一位伤残军人“周卫国”所写: “中原突围失一臂,然心仍系军营。乞留部队任一闲职,看门扫地皆可。若需裁残,则转地方荣军院,唯望常闻军号声。血书明志,虽残不悔!”
每封血书末尾都按有鲜红的手印,虽经六十余年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见。
这4封血书写作的1955年,是中国军队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
当时,新中国面临两大军事变革:一是实行军衔制,首次授予解放军官兵军衔;二是大规模精简整编,军队员额从1951年的627万减至1958年的237万。
这两个决策都是为了推进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然而,这也意味着许多从战争年代走来的老军人面临转业复员。
这些老军人大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抗美援朝战争,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他们来说,离开部队就像离开家一样难以接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老军人写下请战书、血书,表达继续服役的强烈愿望。这4封血书正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见证。
军事博物馆的专家通过档案查询,初步还原了4位血书作者的人生轨迹:
王大山,1915年生,江西瑞金人。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曾任炊事员、马夫。
1955年本应复员回乡,但因血书请求获准留队,后在某部队后勤部门工作至1960年转业。1995年去世。
林晓梅,1923年生,河北保定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一直在野战医院工作。
1955年授衔时获授上尉军衔,成为解放军第一批女军官之一。后转业到地方医院任副院长。2005年去世。
赵铁柱,1920年生,辽宁沈阳人。1945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曾任炮兵连长。
1955年留任炮兵教员,培养了大量炮兵人才。1965年转业到地方兵工厂任技术顾问。1998年去世。
周卫国,1918年生,湖北红安人。1946年中原突围时负伤致残。
1955年被安排到荣军院休养,但仍经常回部队看望。1980年去世,遗嘱要求骨灰撒在军营旁。
令人遗憾的是,4位老军人都已离世,未能亲眼看到他们用鲜血写就的誓言在63年后重见天日。
这4封血书是如何被藏在字典书皮里,又流落到旧书摊的呢?
博物馆专家推测,这些血书很可能最初被某位部队文书收藏。
1955年授衔前夕,大量类似的请愿书被呈送到各级机关,有些被归档保存,有些则被负责人私下留存作为纪念。
“那个年代的文书人员往往有收藏重要文件的习惯,”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张教授分析,“可能是某位文书觉得这些血书特别感人,就精心收藏起来。”
至于为什么选择藏在字典里,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新华字典》是最常见的工具书,几乎人手一册,不容易引起特别注意。
将重要文件藏在书皮夹层中,也是那个年代保存重要文件的常见方法。
经过六十多年的岁月流转,这本字典可能随着主人退休、搬家而流落民间,最终出现在旧书摊上。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新中国首次授衔授勋典礼。
毛泽东主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等10位功勋卓著的军队领导人。
与此同时,全军各级单位也陆续举行授衔仪式。至1955年底,全军共有64万余名干部获得军衔。
这次授衔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在荣耀的背后,是更多军人因为年龄、伤病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心爱的部队。
据档案记载,在1955-1958年的大裁军中,全军共有约400万官兵转业复员。
他们中很多人像这4封血书的作者一样,虽然内心不舍,但仍然服从组织安排,奔赴祖国建设的新岗位。
这4封血书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精神意义。
历史价值:
为研究1955年军队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展现了老一辈军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填补了相关历史研究的实物空白
精神价值:
体现了老一辈军人“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服从精神;展现了他们“退役不褪色,离队不离心”的军人本色;彰显了人民军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军事博物馆已将这4封血书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作为“镇馆之宝”之一在建军节主题展览中展出。
血书发现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许多老军人及其后代纷纷与博物馆联系,提供类似的历史资料。
一位老将军的女儿捐赠了她父亲1955年的请战书原件;某部队档案馆提供了当年裁军工作的详细档案。
更令人感动的是,4位血书作者的后代也陆续被找到。
王大山的儿子王建军现已退休,他回忆说:“父亲生前常提起写血书的事,说那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2019年建军节,4位血书作者的后代受邀参观军事博物馆。
在祖父的血书前,他们庄严敬礼,承诺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发现血书的中学生小李也因此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现在是学校历史社团的负责人,经常给同学们讲述发现血书的故事。
“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小李说,“以前觉得历史都在书本里,现在明白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他现在经常去潘家园旧书市场“淘宝”,不仅自己找,还教会了很多同学如何识别有价值的旧书刊。
他们社团已经向博物馆捐赠了十余件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军事博物馆特意聘请小李为“青少年历史传承志愿者”,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历史文物保护。
那本1953年版的《新华字典》现在也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展柜中,与4封血书一起向观众诉说着那段历史。
字典的扉页上,不知哪位前人写下这样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但唯有将知识与爱国心相结合,才能发挥真正的力量。”
这句话或许正是对这4封血书最好的注解——老一辈军人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书写了历史,而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段历史。
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一位观众写道:“看了这些血书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什么是不忘初心。”这或许代表了所有观展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