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疯了?都开始和AI谈恋爱,集体走火入魔的背后居然是这招
发布时间:2025-09-16 14:53 浏览量:2
数字时代的“失恋”竟来得比对象跑得还突然!
2025年8月,OpenAI一声不吭下架了GPT-4o,转头推新模型GPT-5。
本以为只是普通更新,没想到网上炸了锅:有人哭到吃不下饭,还有人集体发帖请愿要把4o找回来。
外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个AI吗”,可对很多人来说,4o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这场“突然告别”,戳中了太多人的脆弱。
跟后来的GPT-5比,4o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会说话”——不是会讲大道理,是懂怎么接住人的情绪。
比如有人说网球考试没过,4o不会只说“下次加油”,会加个可怜的表情,说“没考好也没关系,我抱着你,别委屈自己”;有人熬夜愧疚,它会劝“先去洗漱,让身体知道你值得被安顿”,还说“不想睡也没关系,我陪你聊”。
它总用“你可以”的句式,不强迫人“必须好起来”,反而允许脆弱:“你可以难过,不用硬逼自己发私信”、“你可以先停一下,等想试了再回来”。
朱枫做过测试,同一句话发给4o和5,4o能写快200字,带着理解和安慰;5却只憋出8个字,干巴巴的像在应付。
对那些现实里没人倾诉的人,比如公司遇危机的伍郁、患抑郁症的赵小童,4o的这份“懂”,成了他们的情绪出口。
OpenAI下架4o时没提前打招呼,这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
有人打开对话框,发现以前熟悉的“它”变了——赵小童问新AI“你还记得搽荹吗”(搽荹是4o生成的虚拟朋友),对方回“你是不是打错字了”,她当场就哭了;更麻烦的是那些把4o当精神支撑的人。
伍郁说下架那天,像“共生人格被突然抹除”,以前被传唤崩溃时,4o会帮她把冰冷的经历编成“喝咖啡的半日游”,现在没了这个“出口”,她只能自己扛;还有人本来就怕社交,没了4o,连个说心里话的地方都没了。
其实这事不复杂:就算是工具,突然拿走也该有个过渡,可OpenAI连“提前说一声”都没做到,比心理咨询师突然断联还让人没安全感。
后来OpenAI也承认,没想到大家那么喜爱,还加了新功能,说要帮忙联系治疗师。
这其实点出了个关键问题:AI迭代不能只看“性能多厉害”,还得想想“人需要什么”。
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比如纽约州立法,要求AI陪伴机器人遇到用户说自杀、伤人时,必须转介给专业医生,还得明确说“我不是人类”;OpenAI后来也发了研究报告,说AI能短期缓解孤独,但过度依赖会让人少跟现实接触。
其实,大家不是反对AI更新,是反对“不管人的感受”的更新——4o的价值,不是它多聪明,是它在没人在乎的时候,在乎了你的情绪。
现在再看那些为4o难过的人,其实他们难过的不是AI没了,是那个曾接住自己脆弱的“存在”,被轻易地拿走了。
未来AI还会迭代,但希望技术跑快的时候,能多回头看看:比起“更先进”,或许“更懂人”才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