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护路先锋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退役军人扎根公路养护

发布时间:2025-05-23 16:04  浏览量:3

第一个变与不变:从保家卫国到护路为民

2022年12月,朱国风结束12年的军旅生涯,从部队转业到香格里拉公路分局。面对多个岗位选择,他毅然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尼西公路管理所。有人劝他:“那里连喝水都成问题。”但他想起在部队时老班长曾经说过:“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党员顶上。”

初到迪庆雪域高原,他遭遇了“三大难题”:一是高原反应,二是养护技术空白,三是站所工作困境。最令人揪心的是尼西管理所职工的生活用水难题——这个被群山环抱的站所,多年来仅靠一辆老旧的洒水车,每周往返数十里外的加水站运水。记得第一次跟车运水时,看着熟练的驾驶员老李在悬崖边小心翼翼地操控方向盘,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而站所里,看着大家把每一滴水都视作珍宝,洗脸水要留着擦地,洗菜水要用来浇花……这种“水贵如油”的日子,让这个新来的所长寝食难安。

作为一名曾在部队锤炼过的老兵,朱国风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今年1月,在分局党总支的鼎力支持下,他连续20多天往返于乡政府和警务站之间,终于争取到共建支持。当清澈的山泉水通过新铺设的管道流进所里时,老职工扎西捧着水碗的手都在发抖:“12年了,我们终于喝上放心水了!”

第二个变与不变:从战备思维到养路创新

在部队养成的“战备思维”,朱国风总结出“三早”养护工作法: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每天清晨,他都是第一个到岗,像当年检查武器装备一样清点养护工具;巡查时,那本磨破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处隐患。去年汛期前,尼西管理所提前对12处易塌方点实施动态监测管理,在3个急弯处增设反光标识。当10年一遇的暴雨来袭时,他们管养的路段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在持续5小时的强降雨中,始终保持着畅通无阻,创造了高海拔地区公路抗灾的奇迹。

尼西管理所管养的214国道,最高海拔达3536米,平均海拔3300米。这里,每年有5个月的冰雪期,雨季塌方、泥石流也是家常便饭。

2024年7月的一天,大家正吃着饭,突然接到紧急电话:一辆大型货车引发连环追尾事故,导致多人受伤,公路瘫痪。朱国风和值班的兄弟扔下筷子,火速赶往现场。那天,他在漏油的货车和哭喊的伤员中间穿梭,部队学的急救术全用上了。直到太阳落山时才想起来午饭还摆在桌上。

2025年3月香格里拉遭遇暴雪。茨布腊卡垭口的积雪厚达40余厘米,上百辆车被困成“铁甲长龙”。朱国风和应急队伍顶着零下15℃的严寒,连续奋战10多天。脸冻裂了、睫毛结冰了都顾不上擦拭。当发现一名游客高原反应昏迷时——朱国风仿佛回到了战场,抄起对讲机吼:“调雪犁机!开辟生命通道”,组织站所应急小分队顶风冒雪,铲雪、除冰、解救被困车辆……全力投入抢通工作中。

第三个变与不变:从部队炊事班到高原菜园子

在部队时,班长常说:“后勤保障就是战斗力。”这句话,朱国风一直铭记在心,并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老职工们总念叨:“养护工人吃不好,哪有力气来养路?”他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种菜?这个想法曾让无数人嗤之以鼻。但他偏不信这个邪!从争取资金到选址规划、从土壤改良到品种选育,他和兄弟们硬是在这片水源枯竭、土壤贫瘠的地方建起了温室大棚。战友们常打趣道:“老朱,你这双握钢枪的手,现在比农技员还专业!”他总是笑着回一句:“在部队时,后勤保障关系到战斗力;现在让同志们吃上新鲜蔬菜,养路才有劲儿!”如今,尼西管理所不仅实现蔬菜自给,还养了100多只高原土鸡,过年时炖的鸡汤香的能把冰雪都融化。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养路为业、道班为家的“铺路石”精神。

但有些亏欠,却是热汤暖不了的。父亲患肺气肿多年,2024年初时病情急剧恶化转为呼吸衰竭,需长期在昆明住院治疗。作为长子的朱国风,只能透过冰冷的视频画面看着父亲在病床上吸氧,而他却无能为力;女儿发烧到40度,妻子一个人抱着孩子赶往医院,途中竟遭遇了追尾事故。而当时他正在雪地里抢通公路。直到第二天凌晨险情排除,他才满身泥泞地赶到病房。看着女儿烧红的小脸和疲惫无助的妻子,那一瞬间,他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但他的家人从未有过抱怨。妻子总说:“你守护天路,我守护小家。”这份理解与支持,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

从军12载,他荣立过三等功,被评为过优秀士兵;养路3年,他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多面手”,并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管理所也被省公路局、迪庆公路局评为先进集体。但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激励他不断前行的鞭策。

从军营到公路,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若您行驶在迪庆雪域高原的国道214线上,看见橘红色身影在风雪中挺立,那一定是他们——永远冲锋的战士,永不褪色的高原养路工。

通讯员:香格里拉公路分局综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