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出文豪,苦难出诗人,在莫言的认知里,吃就是 “口的乞求”!

发布时间:2025-09-16 21:31  浏览量:7

莫言的童年,被饥饿的阴影所笼罩。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一口吃的,往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在莫言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仍让他刻骨铭心。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他和同伴们竟然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因为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 。

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荒诞,但在当时却是真实的写照。饥饿,让人们失去了尊严,也让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莫言的爷爷和父亲看到这一幕后,严厉地批评了他。爷爷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人应该有骨气!” 那时的莫言,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的含义,但他也隐隐感觉到,这里面有一种尊严,是作为人应该坚守的东西 。

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能吃的东西都被人们搜罗殆尽。莫言还曾吃过煤块,那是在 1961 年春天,他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拉来了一车煤,亮晶晶的,孩子们从未见过,对煤块的好奇和饥饿感,让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或许可以吃。一个大胆的孩子率先尝试,拿起一块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然后像吃饼干一样咀嚼起来,还越嚼越香。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效仿,莫言自然也在其中。

在莫言的认知里,“吃” 这个字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含义 。它是 “口的乞求”,一个简单的动作,却饱含着馋意、饥饿以之感。这不仅仅是对吃的生理需求的表达,更是对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 。

莫言降生在平安村的浮土上,他相信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隐喻:人本质上从土中生长,卑贱但也顽强 。在饥饿的笼罩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下尊严,做出一些在平常看来难以想象的事情。

莫言尊重生命、礼赞生命,对那些在饥饿中勉力挣扎求生的人,他怀着敬畏之心 。在他的笔下,那些为了吃而做出不体面、不道德的人,如吃掉家人口粮的孙大爷、吃麻风病人剩饭的大伯母、抢母亲口边食的莫言自己,都是那野草般顽强的生命 。

悲愤出文豪,苦难出诗人。饱经饥饿的莫言,从饥饿中获得了文学创作的强大动力 。在某种程度上,摆脱饥饿成为了他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驱动力 。莫言曾坦言,自己进行文学创作,最初是为了发表作品从而在部队提干,这样就能彻底摆脱乡村故土,摆脱匮乏、落后的平安村,最终摆脱饥饿的阴影和吃地瓜干的穷苦生活 。

同时,饥饿也锻炼了莫言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在饥饿的困境中,人们往往会对食物产生各种幻想,这种幻想激发了莫言的想象力 。他通过文字将这些幻想和真实的生活场景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莫言在描写饥饿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饥饿的痛苦和对食物的渴望 。在此意义上,饥饿的确如莫言所说,是他的创作财富。

如果说饥饿是莫言童年时期物质匮乏的深刻印记,那么孤独则是他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种孤独感,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他的性格塑造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莫言出生在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作为母亲最小的孩子,他本应得到更多的关爱 。然而,在那个艰苦的时代,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劳动中 。莫言的母亲作为长媳,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和责任,虽然她疼爱莫言,但实际能分给莫言的关注却十分有限 。尽管莫言直到 5 岁还在吃母乳,享受着母亲的呵护,但父母在忙碌生活中不得已的忽略,还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痕迹 。

莫言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人,在莫言兄弟的记忆中,父亲常年不苟言笑,令人敬畏 。莫言小时候较为顽皮,对父亲充满了畏惧,听到别人提及父亲就吓得手脚发麻 。“不管我们是处在怎样狂妄喜悦的状态,只要被父亲的目光一扫,顿时就浑身发抖,手足无措,大气也不敢再出一声了 。” 这种对父亲的恐惧,在莫言的早期创作中也有所体现,他笔下的农村孩子与父母关系常常扭曲、紧张,父母的形象在历史与现实的重负下,处于压抑和发泄的高峰状态 。在 “偷萝卜” 事件中,莫言因偷萝卜被批斗,回家后遭到父亲一顿毒打 。这一经历让莫言刻骨铭心,也加深了他与父亲之间的隔阂 。

在这个大家庭中,除了与父母关系的微妙,莫言还感受到了来自其他亲人的冷遇 。由于婶婶的精明强势,奶奶对婶婶有所顾忌,而对母亲却多有苛责,这种偏心也延续到了对待孙辈上 。莫言觉得自己 “长得丑,饭量大,干活又不麻利,在爷爷奶奶眼里,更是不堪 。我从小就感觉到爷爷和奶奶的目光像锥子一样扎我 。” 莫言承认自己是个有 “劣迹” 的坏孩子,但家人的厌恶夹杂着复杂的感情,让他感到更加孤独 。奶奶曾把莫言和堂姐比作手指头,说一样心疼,可莫言却觉得自己顶多算个骈指,无用、多余、有碍观瞻 。这些被看低、冷待的经历,在莫言成年后成为了他内心深处的精神伤痕,也让他在创作中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

随着年龄的增长,莫言逐渐察觉到自己与农村的格格不入 。他渴望摆脱农村的束缚,去追求更广阔的世界 。他尝试考大学,却遭到了村里人的嘲笑 。他们嘲笑莫言不知天高地厚,嘲笑他的梦想虚无缥缈,嘲笑他不能像他们一样安分守己、默然认命 。这种无法融入周围环境的感觉,让莫言感到孤独和绝望 。他无法向村里人倾诉自己对大千世界的渴望,也无法描绘改变现实与命运的可能性 。

莫言在创作初期,对农村的死寂感到不寒而栗 。他在散文《美丽的自杀》中,描写了多位自杀的农村年轻女性 。其中,一对姐妹因为在外国电影中看到了优雅、文明、浪漫、美好的生活形态,而对照周遭的困窘落后、粗陋鄙俗,她们选择用自杀来摆脱这一困境 。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莫言的愤怒、无力和悲哀 。在这样的环境下,莫言怎能不感到孤独呢?

家庭关系和农村环境对莫言孤独的锻造是漫长而隐性的,而家庭成分带来的边缘现实和孤独感却是立竿见影的 。莫言出身于书香世家,其七世祖嘉祯、嘉福兄弟都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高伯祖笃庆是前清秀才 ,到了祖父这一辈,大爷爷受科举教育,若不是废除科举制度,大概率会走科举致仕之路,后来转为研究医学,成为当地卓有名气的中医 。然而,在代背景下,大爷爷被划为地主,这给莫言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

孤独,虽然给莫言带来了痛苦和迷茫,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独特的风格 。在孤独的时光里,莫言有了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感受土地的力量 。当他牵着牛羊走向村外时,他有意识地避开学校,独自置身于天地之间 。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在这样的环境中,莫言与自然融为一体,他对自然、动物和神秘的声音与传说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

这种孤独的体验,让莫言的感官变得更加敏锐,也让他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开始耽于幻想,以幻世之美替代现世的苦难不幸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超现实的元素,如《檀香刑》中的超自然现象、《酒国》中的梦境与现实交织 。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正是他在孤独中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想象的体现 。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塑造了一个对红萝卜有着特殊感知的小黑孩 。小黑孩能看到红萝卜发出的奇异光芒,这种超越现实的描写,充满了奇幻色彩 。这与莫言在孤独中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是分不开的 。

孤独还让莫言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人性的善恶美丑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莫言在《丰乳肥臀》中,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伟大 。母亲在苦难的岁月中,独自抚养孩子,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同时,作品中也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丑恶,如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 。这些对人性的深刻描写,源于莫言在孤独中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

此外,孤独也让莫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同时又不失细腻和温婉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具象化 。莫言在描写饥饿时,曾说:“饥饿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扼住了人们的喉咙 。” 这样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饥饿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他的语言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高密东北乡的方言和民俗,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