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没有侵略,为何会有这么多土地?
发布时间:2025-09-17 09:55 浏览量:1
打开外国论坛的历史板块,总能看到外国网友的灵魂提问,“中国没像欧洲那样靠海盗抢劫、靠炮舰殖民,怎么会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
更有甚者,还有人跟着韩国网友起哄,说“古代中国占了朝鲜的土地”,或是把汉匈战争等同于“侵略”。
这些疑问,本质上是用西方“征服-掠夺”的疆域逻辑,套在了中国“融合-共生”的历史脉络上。
可他们没看到,中国疆域的每一寸扩展,都不是靠刀剑的“占领”,而是靠文化、民生与时间的“熬煮”,这背后的故事,远比“侵略扩张”更复杂,也更动人。
中国历代疆域叠加图
很多外国人拿希特勒的扩张、日本的侵华战争当模板,觉得古代中国的疆域变化也该是“打过去、占下来”。
可他们忘了,“侵略”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二战后按民族划国界,才让“武力夺取他国领土”成了共识。
而古代中国,讲的是“天下观”,认的是文化而非血统。
就说汉匈战争吧,《史记・匈奴列传》里写得明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就是个游牧部落联盟,连固定的政权架构都没有。
汉朝军队
他们南下劫掠朔方郡,是为了抢粮食、布帛,不是“国家对国家的侵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也不是为了“占领匈奴地盘”,而是为了保边境百姓安稳。
打完之后呢?汉朝没杀匈奴人,反而在河西走廊设郡县、搞屯田,《汉书・西域传》记载“置校尉,屯田渠犁”,就是这么回事。
让匈奴牧民学着种麦子,这哪是侵略?分明是把“战乱之地”变成“安居之所”。
汉朝的屯田制
再看欧洲,16世纪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直接烧了人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杀了几十万原住民,抢光黄金。
而中国古代哪怕打了仗,也不会赶尽杀绝,这种“防御优先、战后融合”的逻辑,和现代“侵略”完全不是一回事。
汉朝时期老百姓
澄清了战争的性质,我们再看中国疆域真正的形成原因,不是靠刀剑的威慑,而是靠文化与民生的“向心力”,让边疆主动“靠过来”。
忽必烈建元朝时,没把自己当“外来征服者”,《元史・世祖纪》记载,他刚定都大都,就设中书省、开科举,还让大臣许衡编《授时历》,完全沿用中原的制度。
连他上朝穿的衣服,都是仿照汉服做的“衮龙袍”,不是蒙古的皮袍。
忽必烈画像
到了清朝,旗人进京才几年,《清稗类钞》里就写,街头卖艺的旗人已经说“官话”,也就是当时的汉人普通话,可见汉文化的同化力之强。
这些外族统治者不是在“统治汉人”,而是在“融入中原文化”,文化认同在这,疆域自然就拢住了。
清朝时期的老百姓
此外,除了统治者阶级的文化靠拢,平民老百姓的融合更实在,卫青击败匈奴后,汉朝不仅屯田,还鼓励汉匈通婚。
《汉书・匈奴传》里有个小故事,匈奴王子金日磾,小时候随部落归汉,后来成了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他的子孙还在汉朝当官。
金日磾
再看清朝的新疆,乾隆年间派去的屯垦兵,不仅带了种子,还带了纺车。
《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伊犁屯田的兵丁有2000人,大多带了家属,几年下来,兵营周围就有了农庄、集市,维吾尔族百姓也来学种棉花,慢慢就成了“一家人”。
不是靠强迫,是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融合,边疆才成了中国的一部分。
清朝时期的边疆老百姓
文化与民生的融合不是空话,从古代到近代的诸多实例,都证明中国疆域是靠时间“熬”出来的,而非靠武力抢过来的。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很多人只知道和亲,却不知道她带了多少“宝贝”。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她的嫁妆里有蚕种、造酒的工匠、碾米的工具,还有《伤寒杂病论》的抄本。
到了吐蕃后,她教藏族百姓种麦子、养蚕缫丝,还和松赞干布一起建了大昭寺,寺里的壁画,既有藏族的飞天,也有汉族的亭台,这不就是文化融合的活化石?
文成公主入藏
后来元朝设宣政院管西藏,不是“突然占领”,而是因为西藏早已认同中原文化,愿意纳入“天下体系”。
另外,郑和下西洋更能说明问题,《明史・郑和传》里说,他带的船队有200多艘船,却没带一兵一卒去“殖民”。
到了爪哇,他给当地国王送瓷器、测水仪,还帮他们解决部落冲突,当地国王主动来朝贡,求明朝“罩着”,不是因为怕明朝的武力,而是因为明朝能带来秩序和生意。
这和西班牙人到美洲就杀人抢地,完全是两个路子。
郑和下西洋
再说说近代的左宗棠收复新疆,更能看出“民心”的重要性。
《左文襄公全集》里记载,他率军进喀什时,当地百姓“携酒浆迎道左,哭声问官军何以迟来”。
当时的新疆老百姓不怕清军,怕的是西方国家,俄国人、英国人,当时这两个国家在中亚地区的博弈和争抢,害苦了新疆的老百姓。
描绘当年英俄“大博弈”的漫画
要说为啥怕西方而不怕清军?因为清廷早就在新疆设了县、办了学,《清史稿・新疆志》记载,迪化的义学里,维吾尔族孩子和汉族孩子一起学汉语、算术,大家早就成了“一家人”。
反观英国殖民印度,统治了200年,却从没让印度人认同英国文化,一撤军印度就独立了,这就是“融合”和“征服”的区别。
清朝时期的新疆老百姓
从古代的文化融合到现代的发展共生,我们再回头看中国与西方疆域形成的本质区别,就能更清楚为何中国不靠侵略也能有辽阔疆域。
西方的逻辑是“占地”和“掠夺”,西班牙占美洲,是为了抢黄金,英国占印度,是为了卖工业品、抢原材料。
他们在殖民地设“总督”,不教当地人本国语言,也不让当地人当官,印度人在英国统治下,连进某些公园都要被歧视。
这种“掠夺式统治”,一旦武力衰退,殖民地就会独立,比如印度、非洲的国家,独立后还因为“人为划界”乱成一团。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
而中国的逻辑是“融人”和“同化”,不管是匈奴、吐蕃,还是满族、维吾尔族,只要认同中华文化,愿意融入国家体系,就能成为“自家人”。
清朝改土归流时,没废除贵州土司的权力,反而让土司子弟进国子监读书,考科举当官,新中国在新疆、西藏,也没搞“一刀切”,而是保留当地文化,同时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
西方是“抢一块地,赚一笔钱”,中国是“融一群人,成一个家”,家大了,疆域自然就大了,而且这种大,是稳固的、有温度的。
中国地图
回到外国网友的疑问,我们就能明白,中国的疆域不是靠侵略“打”出来的,而是靠文化的向心力“吸”出来的,靠民生的共生“熬”出来的,靠发展的公平“固”下来的。
从汉匈屯田到青藏铁路,从文成公主的蚕种到新疆棉田的无人机,每一寸土地的融入,都藏着“天下一家”的文明逻辑。
不是征服,而是共生,不是掠夺,而是共享。
信源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