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为何总说中国人没信仰?剑桥教授:中国人的信仰我们比不了

发布时间:2025-07-16 14:45  浏览量:2

长期以来,不少西方人总爱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甚至连一些中国人自己都半信半疑。毕竟我们不像西方那样去教堂,也不天天念经诵佛。

但真是如此吗?

剑桥大学著名学者马丁·雅克就曾反驳这种说法,他指出:中国人的信仰形式不同于西方,但绝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

我们的信仰深藏在节日习俗里,根植于家庭伦理中,贯穿于几千年文化传承的骨血里。

今天,就让我们换个角度,看清“中国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文化里,“天”是最常出现的字眼之一,但这个“天”并不是西方宗教中有情感、有意志的神明,而是一种自然的秩序、一种超越个体却又始终贯穿人类命运的宇宙规律。

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再到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显示出中国文化中的信仰是一种敬畏自然、顺应规律但又强调自我努力的“人本信仰”。

与西方宗教强调“神创世”、“神恩典”不同,中国文化更看重“天命”与“自强”。

“天”不说话、不施恩、不惩罚,它只通过四时更替、寒来暑往提醒人类:顺其道则生,逆其道则亡。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更注重现实中的努力和修身齐家,而不是寄望于彼岸世界的拯救。

这种信仰方式,与中国长期的农业文明密不可分。

农民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却又不能完全依赖天命。

他们在节气中播种,在自然规律中谋生,但更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实际努力。

这种实践导向的信仰,不仅形成了对“神明”的实用主义认知,也形成了“事在人为”的文化内核。

这也解释了中国人信仰中的多神、杂神体系为何如此包容。

你可以同时拜土地公、妈祖、关帝、观音,因为这些神明本质上都是“自然规律”或“社会功能”的人格化代表。

关帝象征忠义、妈祖象征航海平安、财神象征财富安全。

这些“神”,其实是人民对某类愿望、某种信念的具象表达。

中国信仰不靠经典,而靠实践。

你很少听到普通百姓去读《道德经》或《金刚经》,但他们却知道什么时候烧香、去哪儿求签、怎么祭祖。

信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流淌、传承,而非在神学院里背诵。

也正是这种生活化、世俗化的信仰模式,构成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稳定、最根本的精神依托。

“信祖而祭”

相比西方人每周去教堂,中国人更常在家里上香、在节日时祭祖。

这种行为看似琐碎,却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逻辑。

对中国人来说,家不是纯粹的血缘组合体,而是一种宇宙观的微型呈现。

家是天地之间的小秩序,是社会最小的信仰单元。

古代中国有“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孝道不仅仅是道德义务,更是一种宇宙秩序的延续。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至今还保留着祖先牌位。

每逢清明节,哪怕风雨兼程,人们也会回到祖坟前烧香上纸,那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活人对自己“从哪来”的一次庄严确认。

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祭祖、拜神、团圆、祈福等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信仰实践”。

这种实践,不要求你背诵经典,不强迫你皈依某神,却无形中让人接受并延续了祖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与行为规范。

再看神像设置就能感受到中国信仰的“去中心化”特征。

很多庙里观音、关公、财神、土地公排排坐,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这种“神职分工”让中国人可以选择性地信仰:做生意拜财神,生病求药王,考试拜文昌。

这不是信仰的混乱,而是信仰的精明——只要你有用,我就拜你。

这与西方的“唯一神论”形成强烈对比。

西方宗教讲究“独一无二的真神”,违背者即为异端,历史上因此爆发过十字军东征、宗教改革和血腥的三十年战争。

而中国人自古就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即便是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也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

正因为这种包容性,中国信仰不仅没有排他性,还能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演化。

从庙堂到民间,从神祇到偶像,从牌位到锦鲤,我们总能找到新的方式表达对幸福、美好、平安的渴望。

信仰从未远离,只是不断换装。

“信力而行”

中国人的信仰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种“做人的方式”,一种活着的态度。

我们不爱高谈阔论“信仰”两个字,但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恰恰就是信仰的体现。

比如我们信“事在人为”。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中国人往往第一反应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即便身处逆境,依然相信“勤劳能改变命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种精神本身,就是对“人定胜天”的朴素信仰。

又如我们信“家庭的力量”。无论在哪个角落打拼,中国人总把“回家团圆”看得极其重要。

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是无数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信仰场景。

即便年轻人不再烧香拜佛,但他们依然会转发锦鲤、求好运签、买祈福手链,这背后透露的是一种持续的“现实祈愿”心理。

现代社会节奏飞快,但中国人的信仰并未消失,而是潜移默化地演变成新的形式。

短视频平台上的“水逆退散”、考试前的“保佑不挂科”、年轻人为猫狗设灵堂、办葬礼……看似新潮,实则是古老信仰的现代投影。

这种以“实用”为核心的信仰方式,也许没有西方式那般系统、宏大,却恰好为现代人提供了情绪支撑与心理慰藉。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疫情、灾难时,中国人往往不是彻底崩溃,而是默默忍耐、聚力反弹。

这背后,是一种无需宣言的信仰——对命运的接受与对未来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这种信仰根本不排他。你信佛、道、祖宗、财神、锦鲤,甚至都可以同时进行。

这种信仰的弹性,是中国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和谐的重要心理基础。

它不需要唯一答案,也不强求标准答案,只要能让你找到生活的意义,就足够了。

结语

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

如果信仰只是一个标签,那或许我们显得沉默寡言,但如果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寄托,那么我们从未缺席。

我们信天,但更信努力;我们敬神,但更敬祖;我们愿意跪拜,但更愿意靠自己站起来。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这种既不极端也不盲从的信仰方式,让中国人始终拥有强大的内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当西方世界在信仰危机中寻找答案时,中国人或许早已在一碗热汤、一次团圆、一次上香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信仰,并不需要宣言,它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藏在这个古老文明走过五千年的脚步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