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涛观点,为什么越是社会底层,越是愿意谈论国家大事?

发布时间:2025-09-17 12:11  浏览量:1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似乎越喜欢谈论国家大事。比如出租车司机,就常常愿意聊起地方领导的事;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也喜欢讨论刚刚召开的某一重要会议。若是去饭店吃饭,越是人多热闹的场合,越可能听到有人高谈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施政方针、俄乌冲突等等话题。

按理说,普通人距离大政方针这样的内容比较远,和特朗普这类国际人物更是扯不上关系。普通人本该聊聊家长里短、日常琐事,可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谈论这些在一般人看来有些“不着边际”的话题?其实这是一种反差现象。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是普通人关心国家大政方针,背后有哪些原因?为此,我们就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分析几个典型的社会现象,看看普通人都在关注些什么。 第二,探讨普通人关心国家大事,背后有哪些原因。 第三,从普通人关心社会大事这一行为,我们能看出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第四,未来社会在这方面可能会怎样变化。第五,结论和建议。

一、几个典型的现象,普通人喜欢讨论国家大事

像我们前面提到,在出租车上、在大排档、在北方地区街头巷尾的一些场合,经常能听到身处社会底层的人谈论国家政策,谈论国家领导人的生活趣闻,谈论国际局势,谈论俄乌冲突,谈论一系列离他们自己生活很远的事情。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普通人的生活其实挺不容易,每天都要为柴米油盐操心;但另一方面,他们在闲暇交流的时候,却特别喜欢聊这些国家大事。这种反差现象,特别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

二、普通人喜欢谈论国家大事背后的原因

普通人谈论国家大事这种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不需要再去论证它是否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普通人喜欢讨论国家大政方针,其实是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普通人的生活往往很苦,如果整天只谈论自己的苦,心情就更难以承受。所以,在闲暇时候聊聊远方的事、国家政策或者街头巷议,反而能缓解一些精神压力。这也算是普通人提升自我感受、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再从人群构成来看,普通人谈论国家大事还有一个原因:尽管很多人身处社会底层,但总会有外乡来的客人回到家乡,带来外地的消息;也总有一些在京城做过官的人回乡,讲讲京城里的事。这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在孔子那个时代,意思就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人们就特别高兴。为什么高兴?远方来的朋友能带来信息——从京城来的能讲讲皇帝的事,从外地来的能说说穷乡僻壤所不知道的东西。一方面,这满足了信息匮乏地区人们对消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让那些回乡的达官贵人或者外出闯荡过的人有一种自豪感。实际上,这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喂养”的过程,恐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更深层次地看,还与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的阶层流动有关。我们常常看到,历史上有些朝代的大臣因各种原因被发配到边疆,他们的家人被打入社会底层,比如有些被罚为奴,去到秦淮河一带成为歌妓;还有一些被削官为民,跌入底层社会。这些人身份虽然变了,但见识并没有消失,他们会在不同场合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历,用有限的所知去解读当权者的信息。

顺着这个思路,那些曾到外地甚至国外工作、旅游后回乡的人,自然也会带来并谈论这些信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信息匮乏”所引发的问题。这样就会发现,社会底层的人其实分两种:一种是长期生活在底层、渴望获取信息的人;另一种是从高层跌落至民间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过往经历,也对时政国际新闻有自己的看法。于是,大家在吃饭闲聊时,除了聊家长里短、生活之苦以外,还会花很多时间谈论这些大事。因为谈论这些既有乐趣,可以调侃,也能为那些将来想要走出去的年轻人提供一些社会经验,教他们如何与达官贵人相处——其实这是一种民间的学习平台,是中国民间的培训方式。

这就引出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为什么北京出租车司机曾经特别爱谈论中央领导的生活细节、国家开了什么会等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司机中有些人原来在国管局工作,经常接触领导,有机会获得一些信息;他们在和乘客交流时,把这些当作谈资,既能讨好顾客、交到朋友,也能得到尊重甚至实际好处。同时,他们也会接触到不少达官贵人——在还没有专车的时代,很多领导身边的秘书或工作人员打车时与司机聊一聊,是很平常的事。他们能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也反映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缺乏足够通畅的信息公开机制,很多消息是通过小道传播、私人聚会等方式流传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也正是它能解释,为什么普通人如此热衷于谈论国家大事。

三、普通人见面谈论国家大事的情况变少,反而在网上讨论得更多?

现在我们确实能看到,普通人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主要都是老朋友见面叙叙旧,或者在熟人之间聊聊天、做做生意。而谈论国家大政方针这类内容,一个重要途径已经转移到了网上。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有很多甚至连高中刚毕业的小女孩,都会讨论特朗普访问了谁、有什么趣闻轶事;还有不少人在网上谈论财经问题。这说明,人们的社交方式正从线下走向线上,形成了互联网式的交流模式。这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明显变化。

这种变化看多了以后,我们慢慢就能意识到社会的进展状态。但不管在线下谈还是在线上谈,总体而言,这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普通人渴望获取信息,自然就有人提供信息。因为很多信息不透明,尤其规则不透明,所以这种谈论变成了一种“信息培训”,而不是真正的方法培训,往往最终又成了一种经验培训——这就是整个问题的核心与关键。也正因如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转型问题。

四、未来的街头巷议会怎么发展?

我们前面提到过,普通人喜欢谈论国家大事,这是一种常见现象。而现在,这种现象正逐渐向线上转移。那么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呢?

我认为未来的发展会呈现出两个特点:分散化和区域化。

第一个特点是分散化,指人们谈论国家大事的方式变得更分散。小范围的聚会讨论仍然会有,但由于大家可以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那种泛泛而谈的内容人们就不太愿意聊了,更倾向于找一些共同关心的具体话题来交流。

这就引出第二个特点——区域化,也就是专题性、针对某一话题的讨论会变多。泛泛谈论网上随处可见的内容会减少,因为这些信息具有可替代性,随时可以看。相反,评论性的、分析性的内容会增加。

未来,互联网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人们一遇到问题,第一步可能就是去“问豆包”这类工具查一查。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对稀缺信息、独特性信息的要求会更高——这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因此,将来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中央领导的事、或者国外局势的场景也会减少,这类交流将更多转向私密性的一对一或小范围对话。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大庭广众之下谈论国家大事这一现象的分析,我们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普通人关心大政方针、谈论国家大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需求——他们渴望获取信息、学习方法,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

第二,由于社会底层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其中也包括一些从高层跌落或回流的人,因此底层社会实际上成为一个信息和人群的汇集地。最终带来的结果是人们互相交流、互通有无。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在信息传播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闭塞性。越是信息闭塞的地方,人们越渴望获取信息;越是那些外出闯荡后又回乡务农的人,越需要弥补这种“信息差”。

为此,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针对国家的——应当重视街头巷议和退休回乡人员的意见,多倾听老百姓的呼声。街头巷议其实不是坏事,说明百姓视野开阔,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第二个建议是针对这些热衷讨论的普通人的——发言需谨慎,不要乱发言、发错言,以免给自己惹麻烦。避免煽动不良情绪,平时聊天可以,但尽量不要触及敏感问题。否则一旦越过信息边界,容易被误解为具有政治意图,最终引火烧身,结果往往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