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享吉时,百姓淋雨天罚平民遇佳期
发布时间:2025-09-17 12:25 浏览量:1
雨里见恶僧,书生写联骂不平
清朝光绪年间,江南有个叫柳生的书生,背着包袱、揣着书本,要去京城赶考。
这一天,他刚走到滁州城外,突然风云大作,紧接着就劈头盖脸下起了大暴雨。柳生急忙跑到近处一座寺庙的屋檐下躲雨,没成想,竟撞见了一件让他气得浑身发抖的事。
雨下得正急,几个光头和尚闻讯赶到大门外,拦住了刚卖粮回家的几位老农,一顿怒吼后,便对老农们推推搡搡。其中一个胖和尚手里攥着个钱袋子,那是老农刚卖粮食换来的辛苦钱。“这地是庙里的,交租就得按我说的数来!少一个子儿,就别想走!”胖和尚嗓门大得像打雷,还一脚踹在老农的腿上。老农猝不及防,单膝跪地,摔在了泥水里。雨声中,满是老农们的哭声和求情声,可和尚们却笑得更欢了。更过分的是,其中一个和尚跑过来,抢了书生的伞和雨衣,跑进雨中,给同伙遮风挡雨,模样令人气愤不已。
柳生在一旁看得攥紧了拳头——出家人本该心怀慈悲、广行善事,这群和尚怎么比街上的流氓还坏!
那胖和尚打着书生的伞,其他几人躲在雨衣里,慢悠悠地走到庙门内的屋里躲雨,还对身边的人喊道:“今儿雨大,正好收拾收拾这些不听话的老百姓,真是个办事的好时候!”
这话一出口,柳生心里像扎了根刺。他看看雨里像落汤鸡似的老百姓,个个愁眉苦脸、敢怒不敢言;再瞧瞧廊下舒舒服服、有说有笑的和尚,一肚子火气突然化作了灵感。柳生从包袱里摸出笔墨,就着庙墙上的一块残碑,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享吉时;百姓淋雨,天罚平民遇佳期。”写完后,他故意提高声音把对联念了一遍。
领头的胖和尚听见了,凑过来一看,脸一下子红得像猪肝——“无法无天”明摆着骂他目无王法,“享吉时”“遇佳期”更是反话,把他干的坏事、老百姓受的苦全点破了!他本想动手收拾柳生,可雨里的老农们也渐渐围了上来,大家看着对联都点头赞同,还有人小声骂着“恶和尚”。胖和尚怕把事情闹大,只能狠狠瞪了柳生一眼,带着手下灰溜溜地跑了,还随手关上了庙门。
老农们纷纷过来给柳生作揖道谢,柳生赶紧扶起他们,指着对联说:“我就是写几句公道话,希望能让这些坏人收敛点儿。”
后来雨变小了,柳生收拾好包袱继续赶路。而他写在残碑上的那副对联,却被路过的人传了开来,成了滁州城外一段“书生写联骂恶僧”的小故事。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书生愤笔书写的这副对联:“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享吉时;百姓淋雨,天罚平民遇佳期。”
这副对联虽篇幅短小,却以精妙的艺术手法与深刻的现实批判,成为直击时代黑暗的“文字利刃”。
其核心魅力首先在于尖锐的对比与辛辣的反讽。上联写“和尚”,他们本应是守清规、护众生的修行者,却“打伞”避雨、横行霸道,更将作恶之时称作“吉时”,把目无王法、毫无底线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下联写“百姓”,他们本是无辜良善的底层群体,却只能“淋雨”受苦,还被颠倒黑白地归为“天罚”、遭遇“佳期”。一“享”一“遇”,一“吉时”一“佳期”,用本该象征吉祥的词汇,反衬施暴者的无耻与受害者的悲惨,比直白控诉更具冲击力,将“罪行滔天”的本质藏于反话之中,让愤怒与批判力透纸背。
其次,细节暗藏双关与象征,深化了批判逻辑。“和尚打伞”既是写实的场景描写,更暗藏“无发(法)无天”的谐音双关——和尚无发(“发”与“法”谐音),打伞又遮蔽天空,一语双关点出他们凭借寺庙势力“遮天蔽日”、无视王法的本质;而“百姓淋雨”不仅是自然处境的写照,更暗喻百姓在强权压迫下无依无靠、任人欺凌的社会困境,短短四字道尽底层疾苦,让对联的批判从个体恶行延伸至对时代不公的反思。
最后,这副对联更承载着文人的正义感与社会良知。柳生未用隐晦辞藻,而是以愤怒为底色,将目睹的黑暗凝练成联。他没有空谈道理,而是用具体的场景、鲜活的对比,让对联成为揭露现实的“檄文”,既体现了文人面对不公时的勇气,也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清末寺庙势力欺压百姓的社会黑暗,使作品超越了个人情绪,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批判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