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丹调蓄池公共改造设计竞赛结果出炉,打造存量用地再生深圳范式
发布时间:2025-09-17 15:12 浏览量:1
导言:
为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品质,创新探索“精细微小”空间治理路径。依托“小美赛”竞赛平台,以设计推动空间品质营造,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罗湖区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罗湖·水聚场——鹿丹调蓄池公共化改造概念设计竞赛”,于2025年9月12日圆满收官。本次竞赛吸引59支设计团队参与,通过两轮评审遴选出兼具人本关怀与创新价值的优胜方案。
1
项目背景:市政空间再生使命
鹿丹调蓄池占地2.2公顷,位于罗湖区与福田区交界,毗邻深圳河,与香港隔水相望,是深港城市界面的关键节点,也是串联“山海连城”生态网络的重要支点。为积极回应市民对文体公共设施的新期盼,罗湖区拟利用调蓄池市政设施上盖,打造融合多元功能的罗湖鹿丹运动中心。其改造不仅关乎罗湖与福田市民的日常福祉,更承载着塑造绿色生态、人文友好、韧性安全的深港都市形象的重任。
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肩负城市存量更新的先行使命。面向未来的城市更新,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从“功能割裂”迈向"系统协同”。鹿丹调蓄池的“蝶变”,是“向存量要质量、用精微塑品质”的创新探索——不仅是上盖空间的再利用,更是市政用地跃迁为高品质公共空间的突破性实践。
项目作为市区联动、多部门协同的“新市政”试点工程,坚持协同治理,强化目标、部门、区域和政策协同,致力于打造存量用地再生的“深圳范式”!
2
专业护航:学术顾问全程指导
为确保竞赛的学术高度与专业水准,本竞赛特邀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朱荣远先生,以及陈东华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陈东华先生共同担纲学术顾问。两位顾问以其深厚的行业积淀与前瞻视野,为竞赛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保驾护航。
朱荣远
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
陈东华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课导师
2024年英国Architectural Review新锐建筑师高度赞誉奖得主
3
资格预审:全国团队踊跃参与
本竞赛自2025年6月底启动以来,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设计团队的关注。短短1个月时间,一共收到了59个设计团队提交的参赛概念提案。团队遴选委员会仔细审阅了所有报名文件及概念提案,认为59份提案呈现了 “远超预期的专业深度与创造力”,这些参赛方案用“技术赋能的多样性”“城市联动的全局观”“社区融合的巧思力”印证深圳竞赛从“任务解题”转向“价值创造”的范式升级。
经过团队遴选委员会的严格审慎遴选,确定4家入围团队。
团队遴选委员会由6名业内专家及1名主办单位代表组成(按姓氏拼音排序):
深圳雅本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设计总监 费晓华
深圳市罗湖区水务局副局长 何春勇
岚 · 建筑设计主持建筑师、瑞士建筑与工程协会SIA注册建筑师 李博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汤桦
深圳华汇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 肖诚
AECOM 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 钟兵
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 朱荣远
4
踏勘答疑:各方意见深度碰撞
为了更好地对接技术难点及传达设计意见,指导单位与主办单位组织召开了现场踏勘与答疑工作坊。邀请顾问专家、各相关部门与入围设计团队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理解场地条件与设计需求,对入围团队提出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答,为创作奠定坚实基础。专家们提出:设计应融入城市格局,强化区域协同与公共连接;应体现设计品质,倡导轻盈、通透的工业美学;应回归功能本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空间;应注重经济可行,控制成本,提升投入效益;应保持理性创新探索,在突破与可行间寻求平衡。这些意见为入围团队后续深化设计摆正了方向。
5
方案评审:多维权威公正决策
2025年9月12日,方案评审会如期举行。四个入围设计团队对方案进行了现场汇报并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方案评审委员会由6名业内专家及1名主办单位代表组成(按姓氏拼音排序):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龚维敏
深圳市罗湖区水务局副局长 何春勇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何健翔
未来+联合创始人与创意总监 黄伟文
岚 · 建筑设计主持建筑师、瑞士建筑与工程协会SIA注册建筑师 李博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孟岩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竞翔
方案评审委员会认为,本次竞赛方案整体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与创新活力,代表了当前国内建筑设计的先进思考。各团队面对极其复杂的多重限制,均能提出逻辑清晰、创意独特且完成度高的解决方案,在平衡功能性、公共性、标志性与落地性方面各有精彩演绎,为未来城市微更新实践树立了标杆。
本次竞赛的价值,也在于用设计回答了一个关键命题:当深圳进入存量时代,能否用“轻介入”唤醒灰色基础设施的公共基因?获奖方案证明——低技可以创造优质,克制亦可创造诗意。
6
获奖结果:创新设计智慧解题
一等奖 运动田野
嗯加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河、香港的基堤鱼水围和滨河水质净化厂,分别代表了自然取水、粗放利用和精细治理的人水关系,为场地带来历史人文层面的厚度。设计用路径+事件的方式构建了一个联系场地与城市,平衡公众与运动,解决地面复杂情况的运动田野。
路径+事件
借鉴河对岸的基堤鱼水围,设计团队提出“路径+事件”组织方式,人们行走于田埂之上,周围的水田恰如能开展各种活动的场地,那么人和活动之间,就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场地内地面层被多条车行道路和众多不可挪动的疏散口、排风口所切割,不利于交通组织,同时,设计团队认为运动场地如整体上抬,则架空面积过大,感受不佳、且浪费空间,其更适合放置于地面,所以架空的二层连廊,也很好的处理了功能和市民活动之间的关系。
运动田野
田野里容纳多样运动——运营区集中布置进阶场馆、各类羽毛球、网球等及地面停车场地;全民“轻运动田野”(森林拓展、飞鸟瑜伽、森林庭院、滑板区)则融入景观,与“森林”主题呼应。
高线公园(上层)
结合大树冠荫,打造贯穿场地的生态休闲廊道,成为市民活动的绿色纽带,承载全民休闲、展览、发布等功能。
山谷服务器(底层)
利用“峡谷”意象,在架空层底部嵌入特色服务带——分别涵盖“童玩峡谷”(展览、休闲、童玩)、“车站峡谷”(结合公交站点)、“休闲峡谷”(洗手间、母婴室、自助台球/乒乓球/棋牌/咖啡/简餐),提供弹性、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同滋养活力的“服务器”。
向右滑动查看方案图片(方案图片来源于设计团队)
二等奖 水聚院
诸野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设计通过“庭院-游廊”的空间语言,编织城市与滨水、公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在复杂的边界条件中实现公共性与连续性的提升。
立体纽带
方案不仅回应上盖公园的衔接,更主动纳入深圳滨水慢行系统的未来蓝图。通过二层跑道、地面游廊及多样化的坡道,构建运动、游憩与城市体验的立体纽带。游廊灰空间与庭院创造有深度的界面序列,精细化应对周围复杂的城市边界条件,塑造宜人街道、回馈社区生活、释放交通空间、创造打卡地标。
建筑布局与结构
合理的建筑布局使得三座球场均拥有良好的景观面与自然通风采光条件。进阶球场结合训练中心,设置独立出入口,满足专业与日常使用的并行需求。设计充分活化了现有基础设施,依托其构建公共楼梯坡道和景观节点,使既有阻碍转化为契机。整体结构完全遵循地下结构的逻辑,配合模块化设计的建筑单元,荷载可控、施工简便,具有分期建设的可能。
三等奖 悬廊浮岛
深圳席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城市层面
设计团队希望在北侧住区与南侧景观之间,通过“浮岛”“桥馆”与“花园”的设计意向,搭建人们与景观的联系。通过架空的方式与上盖方案相结合,带来公共性、气候适应性以及景观资源的共赢。
建筑层面
A区(桥馆):作为上盖方案,A 区结构承载力不足成为了这个方案最大的限制和痛点,设计团队通过在红线与地下室外墙之间建立新的竖向承重构件, 再通过与之垂直交错的深梁桁架体系,形成跨越了整个地下室的架空场馆。由干结构的独立性,避开了原有承载力不足只能做一层非场馆建筑的限制,也避免了后续地下室施工的诸多风险。
B区(花园):设计团队不希望做一个传统的封闭内向的室内球馆,而是通过“疏松”的布局将球馆“掰开”,引入更多的自然,配套更衣等功能也不再是边角空间,而成为了积极的体验。
三等奖 方舟-连桥-岛群-肌理
杭州有声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本方案通过“方舟-连桥-岛群-肌理”的立体层叠策略,回应复杂场地条件,塑造多元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
整体格局
设计首先延续红岭大道南北轴线,尊重原有交通与地下结构,形成南北为主、东西为辅的肌理格局。
底层系统
底层开放岛群系统以多孔结构辐射周边:面向城市设置咖啡休闲绿地,毗邻社区布置全龄活动空间,沿河则设健身服务驿站。
上层立体连桥系统
上层立体连桥系统有效衔接多向人流,A区设置6米高环形慢跑道连接地铁站方向人流与运动区,B区以城市轴线及深港阳台串联运动场馆,并南北联系滨河水质净化场上盖公园与城市天桥。
“活力方舟”
顶部的“活力方舟”集中布置羽毛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等专业场馆及配套服务,形成紧凑而功能复合的体育凝聚器。
向右滑动查看方案图片(方案图片来源于设计团队)
方案评审会最后,专家们提出,下一步需继续坚持市区联动、跨部门协同、包容性决策、长远治理,推动获胜方案成功深化落地,让“水聚场”未来真正成为市民与深港自然对话的媒介。
本次竞赛依托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小美赛”平台,成为吸纳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又一次成功试验,具体突破包括:跨部门、跨区进行动态任务整合,确立攻关方向;竞赛题裁复合,呈现城市化新型挑战,显示深圳竞赛的领先探索;前期顾问专家深入任务书研讨,确保议题的合宜性与学术高度;“零门槛”的准入机制破除传统资质壁垒,构筑公平竞争场域,使更多小型设计公司获得平等参与权,有效激活业内新锐力量;评审环节坚持高规格严标准,权威评委记名投票,保障方案的技术严谨性与社会价值适配度。这种开放性与专业性的平衡,为高密度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提升范式。
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继续勇当尖兵,以更多“水聚场”式的精细化设计实践,回应市民向往,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焕新样本”!
来源: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编辑:张冰新
审校:王芳 谭录岗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均来自主流媒体及服务方,非商业用途,如有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系编辑,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