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学者沈洪登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秋季中医药养生”主题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09-17 17:32 浏览量:2
2025年9月16日(星期二)下午15:0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系列发布会之“秋季
中医药养生
”主题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中医药专家出席,
介绍秋季常见健康问题的中医预防、调理、保健方法等内容。岐黄学者、
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沈洪出席本场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 欧阳波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中医药健康促进系列发布会第9场,主题为“秋季中医药养生”,向大家介绍秋季常见病的预防及养生方法。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先生,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沈洪先生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汤军女士。首先由我来介绍有关情况。
展开剩余94%中医强调“天人相应”,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改为降温,天气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秋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是呼吸道和胃肠疾病的高发期,老年人和儿童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问题。秋季万物开始收敛,人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忧郁、烦躁的情绪。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秋季对应肺脏,肺在志为忧,因此保持心情的宁静平和尤为重要。秋季养生,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阳。掌握秋季养生的知识与方法,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身心健康,还可以为冬季的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以来重视秋季养生相关工作,指导发布了20项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介绍了成年人、老年人饮食调养的秋季药膳,依据秋季的气候特点,给出了合理的膳食建议,指导大家健康饮食、调养身体。同时,我局不断加强各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布局中医优势专科集群,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师资培训,提升秋季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中的独特优势,做好秋季常见病防治工作,同时,推动中医食养药膳文化融入社区和家庭日常生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我的介绍就先到这儿,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仲秋很多地方依然很热,“秋老虎”伤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如何预防?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好,谢谢。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事。
夏秋交界之际,虽已立秋,还会出现短期炎热天气,老百姓俗称“秋老虎”。“秋老虎”时湿气和暑热没有散尽,立秋以后,有时会感觉身上燥热,燥邪和暑热联系到一起,很容易造成“秋老虎”伤人的问题,造成头晕等中暑症状。
预防是最重要的,午后高热时尽量减少外出,穿一些透气的衣服,在屋子里面保持开窗通风,饮食上需要清暑祛湿,当然也要向预防秋燥过渡,可以煮一些绿豆薏苡仁粥等来缓解这样的症状,切忌辛辣刺激、冰冷的食品,避免伤及脾胃。从起居上应该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伤元气。如果有时间的话,午后可以休息15—30分钟恢复体力,清晨和傍晚的时候可以适当运动散步,打打八段锦,但是要减少剧烈的活动,运动后要喝一些温开水。
对于出现了类似中暑症状,怎么来处理?我们要分清不同的状态,毕竟入秋的“秋老虎”和我们真正的暑期还不一样,一般分成不同的状态进行处理。
第一种情况就是暑湿表现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身热、乏力,常伴有胸闷不舒、腹胀便溏、口苦、食欲不佳,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取新鲜的荷叶,剪碎了,用薏米绿豆适量,煮成汤或者粥。荷叶芳香,能醒脾化湿,薏苡仁和绿豆可以增加祛湿之力;当然也可以用藿香、佩兰适量,冲泡代茶饮,也可以起到芳香化湿、解表祛暑的作用。也可以配合按揉内关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
也有中暑而燥邪比较重的,除了身热、头晕以外,多伴有口干、咽喉不适,甚至出现尿少尿黄等症状,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麦冬、石斛、鲜梨,加水煮20分钟,冲泡代茶饮。麦冬和石斛滋阴生津,是非常好的药材,配合梨的润燥,能有效补充耗伤的津液;如果伴有明显乏力,可以用西洋参片适量泡水饮用,可以缓解暑湿造成的伤气耗津的虚弱症状。
此外需要注意老年人体质相对敏感,对暑湿的耐受度比较弱,需要多加防护。老年人若出现中暑的情况,伴有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症状,症状持续不缓解,需要及时就医,预防出现意外。谢谢!
人民日报社记者
伤春悲秋多烦恼,请问咱们中医在“情志养生”方面有哪些方法来缓解“悲秋”?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汤军
谢谢提问。秋气通于肺,在志为悲。自然界万物萧瑟易使人情绪低落,过度悲秋则会耗肺气、伤肺阴。中医养生主张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我们会更强调调神,其核心是使情志安宁、收敛神气,以缓和秋令的肃杀之气。
具体的简便方法很多,而且易于实践,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建议多进行户外的运动,选择秋高气爽之时登高望远,既可以开阔胸襟,又能宣泄胸中郁结之气,适当增加日晒时间,尤其午后我们可以晒晒背部,因为背部分布着统领阳气的督脉,温煦背部有助于振奋机体阳气,自然驱散忧郁低沉情绪。
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适当搭配百合、莲子、银耳、玫瑰花等这些甘润芳香之品,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两款安神解郁的药膳。第一个是百合莲子安神羹。取适量的鲜百合、去心的莲子、红枣,用文火慢炖至软烂,然后根据个人口味,加适量冰糖调味,每晚食用一碗,能润肺清心,安神除烦。第二个是玫瑰解郁茶。取干燥玫瑰花蕾、佛手片适量,冰糖少许,用沸水冲泡代茶饮,常饮可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改善情绪低落。
我们中医讲究一个五行音疗,在声律调节方面,可多聆听一些乐曲,比如说《春江花月夜》等轻快舒缓的中国传统乐曲,避免聆听悲伤的曲调,以乐理来调和气机。
同时,应积极培养能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如练习书法、绘画或者从事园艺活动,通过专注其中以转移注意力、寄托心神。加强亲友间的沟通与社会交流,主动寻求和获取情感支持,避免陷入愁思。日常空闲的时候,亦可以自行按揉穴位,非常简便易行,比如说我们合谷穴,还有内关穴、膻中穴等穴位,这些穴位取穴非常方便,每次三五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度,具有宽胸理气、舒缓情绪的积极作用。
总之,缓解悲秋需要个人主动地进行调适,核心在于收敛神气,保持心神安宁,并积极运用多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来疏导情绪,从而顺应我们秋季收的这个时令特点,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生命时报记者
秋天饮食应该如何调整?哪些食物适合秋季食用?谢谢!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 沈洪
谢谢提问。我们都知道秋季的气候逐渐转凉,天气逐渐干燥。中医认为,秋季是“燥邪当令”,易耗伤津液,从而引发人们的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不适,此时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养阴生津、润肺去燥的食物,如:梨、甘蔗、百合、莲藕、蜂蜜、山药、银耳、鸭肉等。
此外,秋季肺脏当令,中医五脏理论认为,肺属金,肝属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肺气过旺会影响到消化和情绪。五味入五脏理论学说认为,味酸入肝、味辛入肺,肺强则易于伤肝,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酸味的食材,因此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秋季宜多食山楂、石榴、酸枣、青果等酸味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但是对于反酸的患者应当避免此类食物,同时应减少进食辛辣食物,如辣椒、韭菜、大葱、生姜,少饮白酒,既可避免肺气过旺伤肝,也可以减少辛温耗伤津液从而预防肺燥病的发生。
总体来说,秋季饮食应该以清润平补为主。秋季当令蔬果较多,是养生佳品,能够起到清热润燥的作用。早晨可以喝些粥,比如:生地石斛粳米粥、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粳米粥、黑芝麻粥、杏仁川贝糯米粥等,以达到益胃生津、养阴润肺作用。
同时,平时要注意少吃辛辣香燥之品及炸、熏、烤、煎的食物,除了阳虚体质以外,尽量避免过食温燥的食物,比如羊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在此给大家推荐几款适合秋季的食疗方:雪梨百合汁,清热润燥,适合肺燥干咳人群;莲藕排骨汤,滋阴润燥,适合脾胃虚弱者;山药粥,补脾益肺,适合老人和儿童。秋季饮食应当以“养阴防燥”为纲,顺应《黄帝内经》所说“秋冬养阴”之道,通过酸收柔润之品调和肺气,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工人日报记者
在秋季有些人容易出现脱发情况,请问中医有哪些内调外养的方法能够来防治脱发?谢谢!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汤军
谢谢提问。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念,秋季脱发会多一些。秋季燥气当令,人体气血内收,头皮毛孔收缩,加之燥邪耗伤阴血,故而易出现脱发增多。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因此秋季脱发多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发根失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强调内外调养、里应外合综合施策。
内调方面,饮食上应多摄入黑芝麻、黑豆、核桃、桑椹、枸杞等滋阴养血之品,可将其与粳米一同熬煮成粥,每日早晨温热食用,能徐徐生养精血;同时应保证适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瘦肉和鱼类,但需严格避免辣椒、花椒、羊肉等辛辣温燥食物,以免助火伤阴,加重燥象。
在此特别推荐两款简便易行的药膳:第一个是桑椹黑豆黄精汤,取适量桑椹子、黑豆、制黄精、红枣,与瘦肉同炖,此汤能起到滋补肝肾、乌发生发,尤其适于毛发干枯、早白者;第二个是核桃芝麻糊,取适量的核桃仁、黑芝麻炒熟以后磨粉,然后跟炒熟的糯米粉混合均匀,装罐备用,每次取适量,按喜好加一些冰糖或者其他的糖类,用开水冲调成糊状,可以每日食用1次,连服1个月,具有补肾益精、润燥养发的功效。
起居调摄尤为关键,务必保证充足的睡眠,子时后是气血调复的关键,避免熬夜应子时前即11时前入睡,敛藏阴精;此外,还需注意节欲保精,避免纵欲过度,以固护肾气的根本。
刚才讲的是内调,外养方面可坚持每日以指腹轻柔按摩头皮,从前额发际线开始缓慢按至后枕部,重点刺激百会穴、风池穴等关键穴位,每穴按揉三至五分钟,以局部微微发热为度,能有效疏通头部的气血。还有就是梳头的时候宜选用木梳或牛角梳,自发根向发梢方向梳理,每日坚持百余下,以此刺激头部的经络。洗发时,水不宜过烫,以接近体温为宜。选择洗发水可以选择含有何首乌、侧柏叶等成分温和的滋养型洗发产品。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何首乌有非常好的生发作用,建议大家外洗,内服要慎重。洗发后尽量避免高温电吹风,以减少对发质的损伤。
此外,情志的调节亦不容忽视,应保持心态的平和安宁,避免过度忧思焦虑,防止情志内耗进一步损伤气血。如果按照我上述的方法调理后脱发情况仍较为严重,则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辨证论治后,给予内服知柏地黄丸、七宝美髯丹等中成药,或者服用汤剂。另外可以配合中药外洗、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疗效。谢谢!
新华网记者
我们知道盲目“贴秋膘”不可取,哪些体质的人不宜盲目进补?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 沈洪
谢谢提问。“贴秋膘”旨在通过秋季进补增强体质,为冬季储备能量。但是贴秋膘不能只是单纯的理解为补充营养。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质偏颇,比如气虚、阴虚、痰湿等。所以,盲目“贴秋膘”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理。
如气虚体质者,应以温补为主,可适当进补温性食物和补气食物,如鸡肉、红枣、桂圆、栗子、山药等;阴虚的体质,需要通过饮食调理来滋阴降火,避免辛辣刺激或温热性食物,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鸭肉、桑椹、黑芝麻等;痰湿体质者,需要通过饮食调理来健脾化痰、祛湿利水,可适当选择具有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豆、茯苓等。
在此提醒大家,从中医体质学角度,以下几类人群不宜盲目进补: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加重病情;脾胃虚弱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若强行进补,易导致消化不良、积食;胃火旺盛者,常见口臭、便秘、喜冷饮,需要先清热再进补,否则易加重内热;老年人和儿童消化功能较弱,大量进食肉类易引起积滞,建议先健脾调养,待脾胃功能恢复以后再进补。
总之,科学“贴秋膘”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肠胃。同时也要重视辨证施补,以平补润燥为要,避免“越补越滞”。
健康报记者
想了解一下春捂秋冻适合哪些人群呢?谢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谢谢。春捂秋冻是老祖宗留下的非常有价值的理念,核心是顺应季节气候,帮助抵御病邪。入秋以后,气温逐渐下降,降温是多阶段的,并非持续严寒。此时适当秋冻,不急于添加厚重衣物,能让身体皮肤和呼吸系统接触适度低温,刺激机体自主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为严冬做好准备,这样也能减少因为突然的降温导致的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概率。
同时,秋冻要适量,千万不要过分地冻,有些人群需要格外注意,避免过度受冻而伤身体。比如说心脑血管疾病这类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阻力增加,增加脑血栓、心绞痛风险。这类人群需要及时保暖,注意保暖头部、颈部等重要部位。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包括慢阻肺、哮喘的病人,因为秋天干燥低温,温度波动很大,冷空气非常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气道的痉挛、咳嗽,这时候盲目秋冻会使病情急性加重,所以这类人群一定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呼吸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而导致一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
对于脾胃虚弱这类人群,刚才沈洪医生已经讲得很好了,这类人群本来就容易受凉、容易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秋天脾胃功能处于收敛的状态,低温会进一步导致我们脾胃的阳气不足,加重腹泻等症状。对这类人群,尤其是要注重腹部的保暖。很多女孩子特别爱露肚脐,穿的衣服薄,如果她的脾胃不好,平时容易痛经,就更要注意腹部保暖。
对老人和儿童,老年人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对寒冷的耐受和适应能力较差,这时候如果秋冻太过,易发脑血管、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儿童时期身体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这时候秋冻容易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和腹泻等症状,需要适度保暖,不可盲目跟风。
对于一部分体质虚寒,平时手脚凉,容易感冒的人群,这些人本身阳气不足,如果随着气温的下降还要再秋冻,更容易伤阳气,导致虚寒加重,出现各种身体问题,这类人群需要适时添加衣服,注重温补,不适合用秋冻锻炼免疫力。
有一部分人可以秋冻,但秋冻要把握尺度,并不是越冷越好、越冻越好,如果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而且某一天出现大风降温的情况,我们就不能再秋冻了,应该及时添加衣物,否则秋冻会增加感冒、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保暖,不能硬扛。
谢谢大家!
经济日报记者
请问不同体质人群在秋季养生的重点和禁忌有哪些?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汤军
谢谢提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养生重在一个“收”字,要收敛神气,保持安宁,避免悲秋、忧伤的情绪;起居上早卧早起,适度秋冻;饮食上滋阴润燥,少辛增酸;选择舒缓平和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身体微微发热即可,不宜大汗。
秋季养生还需要注重因人制宜,依据个人体质进行针对性调整。
首先,平和体质者是最健康的人群,平和体质的人体质比较均衡,只要遵循秋季养生常法即可,注意“秋冻”要适度,饮食以清润为主,可适当食用梨、蜂蜜、芝麻等柔润之品,并随着天气转凉逐步增添衣物。
第二类是气虚质者,可以用气短两个字来概括。气虚质者秋季应该着重益气健脾,防止气随津泄,要多食用山药、小米、蜂蜜等食物,可用山药炖汤或者煮粥,忌劳累大汗以及食用萝卜等破气耗气的食物。“秋冻”尤其不宜过度,以免卫外不固更易感受外邪。
阳虚体质就是怕冷体质,它的原则应该是温补助阳,可适当食用牛羊肉、生姜等食物,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要多晒太阳尤其背部和腰部,严格禁忌生冷寒凉之品如冷饮、西瓜,并绝对避免“秋冻”,日常起居务必注意保暖,尤其要护住腹部和关节。
阴虚体质表现为缺水,它的养生重点在于滋阴润燥,因为秋季本来就是容易缺水的季节,所以阴虚体质更加应该要多食梨、银耳、百合等甘凉滋润之品,如冰糖炖雪梨、银耳莲子羹;忌辛辣温燥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及熬夜,以免更伤阴液,加重虚火。
痰湿体质的人一般来说形体肥胖,需要健脾祛湿,饮食宜清淡,宜多吃薏苡仁、冬瓜等利湿之物,可用薏苡仁煮粥代餐,忌肥甘厚味及甜腻碍湿之品,如蛋糕、肥肉,防止助湿生痰。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长痘,宜清热祛湿,多选绿豆、芹菜、黄瓜等食物,如绿豆汤代茶饮,忌辛辣大热食物如烧烤、火锅及熬夜,防止湿热郁结化火。
气郁体质的人表现为郁闷,要注意疏肝解郁,多进行户外活动与社会交流,如散步、与朋友谈心,可饮用麦芽茶或黄花菜入膳,忌情绪压抑及食用乌梅、柿子等收敛酸涩之物,以免气机进一步壅滞。
特禀体质以过敏为特征,需固表防过敏,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并回避已知的饮食及环境的过敏原,如避免花粉接触、忌食海鲜等发物,可以食用乌梅、灵芝或玉屏风散等方剂,以益气固表抗敏。
最后一种是淤血。淤血体质的人需要活血化淤,可以食用山楂、玫瑰花、西红花等。
需要提醒的是,体质九分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自身体质辨识不明者,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体指导。谢谢!
中新社记者
秋季容易出现咳嗽、咽干,中医如何区分咳嗽类型?可以选用哪些中成药或代茶饮来缓解症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谢谢!今年入秋天气干燥,同时全国大范围多雨,尤其是华南、华北、东北等地,雨水比往年明显增加,所以今年的咳嗽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除了有燥热之邪伤津之外,往往夹杂着湿浊之气。所以对咳嗽的类型要分清,我们才能够在治疗和日常调理中,更好对症处理。
从症状来看,风燥咳嗽多因秋初燥邪致病,燥邪常夹风邪,风燥侵袭肺卫,导致肺失宣发肃降,往往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容易咳出来。伴随口舌干燥、咽燥咽痒,有一少部分会出现鼻塞、流涕等不适症状。肺热咳嗽往往发生在深秋阶段。此时天气寒冷、饮食温补,加上又穿上一些厚的衣服,这样就导致肺内郁热。此时如果外感风寒,形成寒包火的咳嗽,燥热伤津,肺热非常重,这种咳嗽往往比较重,咳嗽得非常频繁,痰黄黏稠,痰不容易咳出,同时伴有咽喉疼痛、咽干口渴、想喝凉水、面红发热等情况,部分患者大便干结,小便黄,这往往是热的一种情况。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日常的调理可以选一些非处方中成药物,比如针对风燥咳嗽,有些情况下是偏于凉的,痰少稀白的,我们可以选杏苏散所做的颗粒或糖浆,起到疏风散寒、润燥止咳的作用。也有偏温热情况,多出现嗓子疼、痰少而黏,我们可以选用川贝枇杷露这一类的非处方药物,能够起到清宣润肺止咳的作用。针对肺热的咳嗽,以及深秋时候寒包火咳嗽,我们可以选用麻杏石甘汤一类的非处方药物来使用,能够散寒解表、清肺化痰止咳。但是不宜长期服用。如果用了一段时间,症状仍然没有缓解,需要及时就医,避免出现其他病变情况。
除了药物之外,饮食的调理也是非常有效的。对于风燥咳嗽的,可取一个梨,如果咳嗽有痰,痰多,不容易咳出来,可以加适量川贝。如果无痰或痰少,或者是白痰,可以加点花椒,用水蒸或煮20分钟,喝汤吃梨。因为梨润肺生津,川贝化痰止咳,花椒散寒,因此这两类人群都可以使用。针对咳嗽咽干的情况,还可以选桑叶、菊花、麦冬来做代茶饮,桑叶清燥润肺,菊花疏散风热,麦冬生津止渴,这三个合到一起对于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喉不适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如果出现肺热咳嗽,病情比较重的患者,建议大家到医院就诊看病。轻者可以用金银花、胖大海、罗汉果适量泡水,这样可以起到清肺热、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
不管是非处方中成药,还是代茶饮,都是起到一个辅助调理的作用。可能有些轻的病人很快就能缓解,对于重度咳嗽且持续不能缓解,甚至咳嗽痰中带血,出现发烧、胸闷、呼吸困难的患者,这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去就诊,排除其他疾病。
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我们在用一些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或代茶饮时,需要适当减少用量,可以配合小米粥、山药粥来缓和这些清热解毒药物对于脾胃的损伤。服药期间一定要忌食辛辣、油腻、甜腻食物,避免损伤脾胃,导致咳嗽反复难愈。所以饮食上的注意是保证我们的疾病能够迅速治愈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之一。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秋季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请问中医如何预防秋季腹泻?谢谢!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 沈洪
谢谢提问。仲秋时节,北方气温逐渐下降,瓜果大量上市,老人和儿童易因饮食不当或受凉出现腹泻。中医认为,秋季腹泻多因“脾虚湿盛”或“寒邪伤胃”,预防需从饮食、起居、调养三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秋天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也不要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瓜果大多性偏寒凉,大量食用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则便溏、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疾病就随之发生。入秋之后亦应少吃辛辣刺激、油腻肥甘之物。
在起居上,要注意防秋凉。现在已是白露时节,此后一段时间里,北方的冷空气会越来越活跃,气温下降的速度会明显加快,南方地区白天气温下降不明显,但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在出现气温明显下降时,注意适当增加衣服保暖,避免着凉。秋季阳气在往下收敛,剧烈的运动会影响阳气往下收的过程,应该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例如慢走、做体操、放风筝等。此外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勿食生、冷等食物,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尤其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在调养上,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言:“四季脾旺不受邪”,秋冬季节调补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身体自然就会四季安康。平时可以艾灸脾俞穴、足三里穴,来强健脾胃功能。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进行定点温和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即可,每穴大概10~15分钟,一周灸2~3次。艾灸此二穴位有调和阴阳、健脾益胃之功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 欧阳波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大家还有其他问题可以会后跟我们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的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