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年会 | 学术研讨会三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空间与新治理

发布时间:2025-09-17 18:05  浏览量:2

导读

8月31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 “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空间与新治理”研讨会在沈阳召开。研讨会邀请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武汉7位学者和专家一同探讨全球创新格局、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适应新质生产力空间治理策略等议题,为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划治理提供建议。

本文字数:5563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 “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空间与新治理”研讨会于8月31日在沈阳召开。本论坛是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研讨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研讨会邀请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武汉7位学者和专家,围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划创新与实践,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规律以及组织模式、明确空间需求、探索规划治理新方法,就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视角下的创新中心建设、区域新质产业链式协同与空间布局、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规划响应策略、保障新质产业用地的政策机制创新等议题开展讨论。

主持人:王玲慧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学术报告

张 帆

ZHANG FAN

张帆从区域协同视角,分享了在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使命下,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上海实践探索以及未来发展展望。

张帆提出上海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必须融入并引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来实现战略目标。关键因素方面,张帆通过研究全球领先创新区域归纳出三大共性特征 :一是全球资源集聚力,依托科技龙头企业、创新策源机构、政府平台实现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以及内部资源整合;二是产业创新融合力,围绕共同产业,各城市针对优势产业环节进行创新,共同拉长创新竞争长板;三是网络流动支撑力,物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数字平台设施的“软加速”,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范围内高质量流动。

实践探索方面,张帆提出上海可通过三大空间响应策略,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一是突出各个中心城市各扬所长,共塑多级引领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聚力提升策源与转化能力,节点城市聚焦产业专业分工和特色创新;二是打造一批承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聚焦创新、产业、政策集聚区,形成多个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三是共建高效基础设施走廊,通过产业、创新以及人流网络关联,识别出跨区域科技创新走廊,并且依托高速路网、航道网、轨道网的完善优化,促进要素整合与互联互通。

面向未来,张帆聚焦新空间、新治理、新制度,保障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聚焦向空向海的区域协同,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重要空间;建立区域协调一致的治理体系,增强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提升规划制度适应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阮 青

RUAN QING

阮青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聚焦发展基础、发展成效以及未来展望三大内容展开报告。

发展基础方面,阮青指出长三角合作由来已久,一体化发展基础条件好,当下面临重大机遇。一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明确发展目标与使命;二是长三角城市群具备世界级城市群竞争优势;三是三省一市认真贯彻落实一体化政策,形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区域合作机制。

发展成效方面,阮青归纳了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拥有9个万亿级城市;二是三省一市各自发挥优势,上海主导创新策源与研发,江苏注重创新转化,浙江强化成果交易,安徽聚焦产业机遇,构建创新共同体;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具有体量大、结构丰富、主体强等特点,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汽车等产业优势突出,并形成多种类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未来展望方面,阮青指出长三角需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指示,抓好重点任务。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创新策源能力;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促进轨道、公路、机场和港口的协同建设和机制衔接;加强跨区域产业协同布局,加快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突破;建好重点区域,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三个重点区域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内生动力。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规划供给与治理策略

张京祥

ZHANG JING XIAN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教授

张京祥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空间”双向互动的逻辑,通过分析不同新质生产力差异化空间需求,提出相应空间供给策略。

张京祥指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然要有与之适配的“新质生产关系”。国土空间的供给与治理创新,属于响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范畴。新质生产力要求遵循“经济—空间”双向互动的逻辑。一方面,空间要适应、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空间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不同的空间供给方式会影响或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张京祥针对不同类型的新质生产空间,归纳出差异化的需求特征:知识创新型新质生产空间的特点是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主体,服务知识源创新;技术产业型新质生产空间的特点是高新产业集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特性功能型新质生产空间的特点是锚定特定功能,为创新活动提供高效服务;跨域融合型新质生产空间的特点是突破空间与领域边界,实现创新要素的融合。

匹配新质生产需求,张京祥建议在空间供给与治理策略方面要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空间的识别与精准供给,增存并举集约提供新质生产用地;二是空间的构建与场所营造,以差异化的环境适配新质生产活动的需求;三是空间的管控与灵活引导,以刚弹结合应对新质生产空间的不确定性;四是空间的治理与网络构建,以合作型载体建设链接新质生产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空间特征、应对与思考

赵迎雪

ZHAO YING XUE

赵迎雪结合粤港澳大湾区40年实践,从湾区创新空间特征与格局、城市创新空间需求与应对、核心创新空间激发与思考三方面展开报告。

赵迎雪归纳了大湾区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创新、从各自为政到优势互补的转变,现呈现高密度、强流动、多样性、市场化的创新空间特征,形成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大核心引擎引领的多中心网络化创新格局,广佛边界、深莞惠边界、深港边界等跨界地区成为新的创新增长极。

在城市创新空间需求与应对方面,赵迎雪剖析了深圳围绕创新链开展创新空间建设的逻辑,知识创新环节聚焦“0-1”,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补短板,技术创新环节布局“1-10”,定制化建设“产学研”协同的科创社区,产业创新环节做强“10-1000”,预留成规模的先进制造业空间。同时,在城市外围制造业集中地区,建设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专业副中心。

新阶段下,为落实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城市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新空间、新人群、新治理的思考,针对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提出建设新一代“小而精”的创新空间激发技术创新生态活力,突破先进技术“死亡谷”;为创新人群提供定制化的公共服务;建立“官-产-学-研”合作,形成知识-技术-产业创新与创新环境高度集成的治理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求解——以武汉国际沉湖小镇为例

林建伟

LIN JIAN WEI

林建伟围绕新质生产力空间规划的空间尺度、时间维度、技术方法三个逻辑转变,探讨规划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规划行业本身向新质生产力的升级跃迁。

林建伟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概念是要素重构下的生产能力跃升,其核心内涵在于“质态”,而非“形态”。新质生产力的空间需求正在从物理级的空间营造迈向化学级的场景营造。因此,空间求解方案需要有三个逻辑转变:一是空间尺度之变,从“功能组团”到“空间配方”,强调更精细的空间颗粒度与动态调整的空间配方。二是时间维度之变,从“静态蓝图”到“动态响应”,强调“即时应对”的思路和方法,突出“时效性”。三是技术方法之变,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需要借助数据链路来构建决策链路。

林建伟分享了武汉沉湖国际小镇规划实践,将“规划+策划”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 聚焦“空间+产业”的双向匹配。一是“找亮点”,以保护底线确定发展上限,精准识别现状特征和核心优势;二是“定模式”,找准整合效应的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发展模式和目标定位;三是“谋产业”,聚焦资源优势的发展路径,创新构建产业体系和转化策略;四是“盘空间”,围绕保护开发并重的思路,合理优化项目布局和支撑体系。

最后,面向新质生产力的业务组织,林建伟提出要突出“空间+产业、规划+策划”两个结合。面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城乡规划师,要回归人本主义价值内核,其核心能力是复杂信息条件下的综合决策能力,独特价值是让人找到适配空间、让空间服务于人。面向新质生产力, 重要的不是求解的结果,而是求解的过程。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

杜德斌

DU DE BIN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杜德斌教授从概念界定、世界格局以及发展路径三个方面,全方位剖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征。

概念界定方面,杜德斌从全球趋势、功能特征以及战略要求三个方面阐释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趋势上,全球城市正在从世界金融中心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型;特征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具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活动集中、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等特征,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显著增值作用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战略上,突出自上而下落实战略任务以及国家对城市功能转型要求。

世界格局方面,杜德斌通过创新要素、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变革、创新环境五个维度,对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进行判读,识别出北美-欧洲-亚太三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分布格局,其中美国和中国构成全球科技创新“两个超级大国”。创新要素方面,美国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环境塑造方面有强大的优势;创新生态方面,美欧领先优势突出。

发展路径方面,通过剖析旧金山-圣何塞全球第一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机理,提出人才是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并总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可依托世界一流大学集聚各国人才、通过科技创新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吸引人才,来实现人才资源的集聚。总结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从人才、教育、科技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社会变迁下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变化与空间供给

李晓江

LI XIAO JIANG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李晓江通过对未来生产活动新模式以及人群生活新方式的运行机理以及底层逻辑剖析,归纳新质生产力空间新需求,提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的规划价值取向。

生产活动新模式上,李晓江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体现为先进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既涵盖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培育,也包括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典型案例如广州中大布匹市场,依托传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孕育出希音、Exception(例外)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在这一进程中,产业发展诉求正发生显著转变:从工业化上半场以成本控制为主,转向下半场追求高附加值与强竞争力。相应的,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也在演变,由单一功能的厂房、住房,逐步转向生产与生活多元混合的空间形态。

人群生活新方式上,李晓江结合人们追求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更自由的时间支配,情绪消费、单身经济等新消费形态逐渐兴起,提出人群生活方式影响城市的空间供给方式,住房、园区、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城市空间形态的价值内涵也随之重构。居住用地方面,房地产逐渐回归居住属性,投资价值减弱,年轻人更倾向于租房以缩短通勤时间并获得更多居住选择。产业园区方面,单一产业功能的园区模式式微,灵活办公日益受到青睐,而最具活力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功能混合的城区。商务楼宇方面,CBD模式正在快速退潮,写字楼高空置率既反映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不充分,也暴露出单一功能CBD自身的局限性。商业综合体正积极转型,从以商品消费为主转向服务消费与体验消费并重。

最后李晓江归纳总结规划价值新取向须适应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的新需求:第一,提升物质资本水平,通过多元功能织补修复存量空间的短板;第二,提升社会资本水平,以多元包容的生产性空间促进社群融合;第三,保护与利用文化价值,打造融合型场所,为产业活动注入文化基因;第四,提升自然资本水平,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和更强的气候适应能力。新的社会生产力正在拓展城市空间的多样可能性,规划师需以更前瞻的视野和更强的趋势把握能力,积极应对这一变革挑战。

经过本次专题研讨,专家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规划以及治理新模式提供宝贵的建议与启发:

01


一是范围上,从“聚焦单个城市”转向“关注区域协同”。长三角、粤港澳、旧金山湾区等案例均强调以跨区域基础设施、治理机制、产业分工,共建世界级科创高地,实现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与整体能级跃升。

02


二是对象上,从“关注企业个体”转向“关注人才生态”。无论是全球科创中心经验,还是深圳、上海等地的实践,都把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围绕创新人群需求定制空间、服务与治理,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关系。

03


三是模式上,从“单纯空间供给”转向“全过程运营”。规划不再只提供物理载体,而是通过“识别—供给—营造—管控—治理”的全周期、精细化、数据驱动的运营逻辑,实现空间与产业动态匹配,真正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迭代跃迁。

04


四是价值上,从“单一经济效率”转向“多元综合价值”。以物质资本提升修复存量短板,实现生产—生活—消费高度混合;以社会资本提升打造包容共享的生产性场所,激发网络式创新;以文化资本激活地方认同,为产业升级注入独特场景价值;以生态与气候韧性塑造宜人环境,使空间成为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资产。

供稿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

官方信息,权威发布,请认准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年会官方小程序

把年会手册装进手机里,会议日程、调研路线、最新资讯......随时都能查看!

年会专题

想知道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都发生了什么?有哪些精彩报告?报告内容具体是什么?年会专题地址:https://www.planning.org.cn/2025anpc/index.html

年会官网

年会小程序

年会专题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规划年会 | 学术研讨会二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规划年会 | 学术研讨会十七:如何建立健全城市更新的长效机制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四:县域城镇化中的城乡融合多元图景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