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的年代,我们都是怎么过的?

发布时间:2025-09-17 20:01  浏览量:1

飞机行程刚过半,手机就突然没电了怎么办?

Aileen以前从没想过会遇到这种情况,手机里提前预存的几本小说就这么成了泡影,剩下两小时的航程她坐立难安,只能闭眼假寐,内心OS:“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

一落地,她立马发帖吐槽:“已经无法想象以前没手机的时候,坐车是怎么熬过来的了!”没想到,这句话炸出了几千条评论,大家纷纷陷入回忆。

“公交火车听MP3,飞机看报纸。”

“看风景,或者背上几本爱看的小说。”

“我更好奇以前没有手机导航,司机们都是怎么认路的,靠地图吗?太厉害了吧!”

更有意思的是,当Aileen在机场边走边刷网友评论时偶一抬头,发现身边所有行色匆匆的人都成了“低头族”——哪怕是赶路途中,也舍不得放下手机。

从“前智能手机时代”到第一部手机

其实不只是坐车。当我们习惯了智能手机的存在,它几乎承包了我们所有的碎片时间。

网友“老鱼”就说,“要是没有手机,我感觉都不会上厕所了。”

小红书上,“三十年前没有智能手机,人们怎么打发时间”的笔记,引发了6000多条评论的共鸣。

看电视、玩电脑、跳房子、跳皮筋、编绳、玩石子、看小人书……

与其说是回想“没有手机的时代”,不如说是回忆童年。也有年纪大一些的网友,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就已成年,他们会在上厕所的时候带上一本《故事会》或者《读者》,赶火车的时候装一本小说或一副扑克牌。

还有网友认真补充:“其实三十年前就有拨号上网了,只是不普及。”

聊着聊着,话题又衍生到“说出你的第一部手机,我就知道你的年龄”。

80后第一部手机多是诺基亚、小灵通、摩托罗拉;90后的第一部则更多样,iPhone、三星、vivo……甚至还有很多不知名的牌子。

90后网友“momo”说,初中时爸爸送她一部青花瓷音乐手机,她因此成了全班女生羡慕的对象。放学路上,她会戴着耳机靠在公交车窗上听歌,想象自己是韩剧女主角。

回过头看,手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活变迁史。

也恰恰是从30年前的1995年开始,手机市场真正迎来百花齐放。从诺基亚、摩托罗拉之争,到翻盖、滑盖、直板机混战,再到iPhone引发的智能革命……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少手机品牌,也悄悄走到了“30岁”的门槛。

从“糊照片”到“科技照亮美好”

三十年来,人们对手机最核心的需求之一,就是拍照。

从翻盖手机时代的30万像素糊照,到如今手机影像的进化,就是一部生活记录方式的变迁史。孩子的第一步、父母的微笑、旅途中的夕阳、演唱会山顶位的偶像……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影像功能的需求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只要求拍得清楚,那如今大部分品牌旗舰机都可以做到,消费者更需要被满足的,是内心的情绪需求。

这种从“功能满足”走向“情感回应”的转变,本质上正是技术演进不断趋近“人性化”的体现。事实上,科技行业对情感需求的关注、人本主义的追求早有先声。在iPhone面世之前,智能手机往往意味着复杂的菜单、需要刻意学习的快捷键,甚至依赖手写笔的操作逻辑。它们功能强大,却无形中构筑了使用门槛,令人有些“望而生畏”。

当iPhone横空出世,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一款新设备,更回应了人们渴望“掌控”与“自主”的情感需要:直觉式的触控交互,彻底取代了冷冰冰的物理按键和触控笔,消除了人与技术之间的“中介”,用户不再需要学习如何“操作”设备,只需依从本能,便可自如地浏览网页、翻阅照片、播放音乐。这种“无需学习”的体验,不仅降低了使用门槛,更给予人一种轻松、自信的愉悦感。

回归到本土语境,国产品牌也在持续探索属于自己的“人性化”路径。正如vivo,从早年主打“音乐手机”到如今持续引领移动影像,vivo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始终指向人心。比如在一场演唱会中,人们不仅用耳朵听,更举起手机记录——他们想要珍藏的,不只是清晰画面,更是那一瞬间的感动、人群中的共鸣、与偶像目光交汇的情绪震颤。这些细微而真实的渴望,无法被参数定义,却恰恰构成我们为何拍摄、为何铭记的理由。

演唱会神器vivo X200 Ultra

正是基于这样的体察,vivo影像战略再次升级:从“拍得清”走向“拍得有意义”,构建覆盖影像安全、健康、跨端体验的“影像生态矩阵”,以技术存档珍贵的视觉记忆,从源头守护影像的真实,更在与vivo Vision头显的结合中,让回忆不再局限于二维画面,而是可沉浸“重回”的情感现场。

事实上,这一切也并非孤立的技术布局,更是一场围绕“人”的系统性生态建设。2025 vivo影像加手机摄影大赛,收到来自全球的50万幅作品;与FIRST青年电影展连续六年合作超短片单元,扶持青年创作者;启动“青年手机电影计划”,走进高校传递手机影像力……这些行动,让技术回归人本,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而真诚地表达。

不仅提供拥有更好影像功能的手机,vivo更致力于搭建一个包容、可持续的创作生态,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心记录。这也许代表了科技企业的一种新范式,不仅要做硬件供应商,更是创作生态的搭建者和文化推动者。

vivo 影像作品展

三十而立,本心依旧

从大哥大到按键机,从智能机到混合现实头显——三十年来,手机形态变了一代又一代,但人们用它记录生活、联系彼此、安放时间的需求,从未改变。

正如2007年乔布斯在初代iPhone发布会上所揭示的,iPhone它不仅是手机,更是三样革命性产品的融合:一个宽屏触控的iPod、一部革命性的手机、一个突破性的互联网通信设备。

iPhone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整合,更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到了用户的潜在需求——他们不只想打电话,还希望更轻松地听音乐、更自由地上网、更直观地交互。iPhone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多个核心体验凝聚于掌心,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而非让人适应科技。

而对于vivo这样的品牌来说,硬件也只是入口,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更好地融入每个人的数字生活,甚至照亮那些未被察觉的渴望。在MR这一新兴领域,vivo同样延续了这一理念,着眼于这些“看不见的需求”:vivo Vision探索版,不仅在物理形态上实现轻盈佩戴,长时间使用也几乎感觉不到负担,让虚拟融入现实的过程更加自然而然;更在体验层面实现了交互更直觉,视觉更沉浸,让人仿佛“伸手可触”远方的人物与场景,带来“重返现场”的沉浸式体验,正如slogan所说“轻松上头”。

vivo Vision探索版

无论是精研影像技术,还是涉足崭新领域,vivo一切探索的源头,始终是人,是每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用户。真实的需求不在于实验室中的凭空想象,vivo要满足人的需求,便要深入用户之中,去聆听人的心声。正因此,在今年八月,vivo正式启动第三届用户顾问计划,邀请用户代表化身“品牌合伙人”,围绕产品与体验展开深度共创。

这一计划纳入了更多非传统V粉与酷客群体,通过定期workshop搭建起业务线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技术团队能“以用户脑补足技术脑”,真切聆听需求;也让用户有机会与专家对话,助力品牌的未来发展。

回首去年,第二届计划已推动1500项用户建议落地或纳入规划,这正是“用户导向”最生动的诠释。vivo真正看重的,是科技是否理解人的喜怒哀乐,是否回应那些未能说出口的期待。无论是贯彻极致的产品主义入局MR,还是面向个人和家庭场景打造消费级机器人,vivo始终在思考如何让技术走出实验室,更自然地融入生活情境,成为感知的延伸、情感的纽带。

三十岁,对一个人来说,是而立之年;对一个品牌来说,是一场漫长探索的开始。科技,应当如光,不张扬,却照亮角落;如空气,不察觉,却始终在场。尽管技术浪潮会一波接着一波,但人心深处那些细腻的情绪、幽微的渴望,始终是科技进化的根本坐标。

未来我们会走向什么样的终端?无人可知。也许是无缝融合虚拟与现实的MR眼镜,也许是日常相随的机器人伙伴。但可以确定的是,vivo 所坚持的“本心”,将始终根植于用户、回归于人文。只要这份“本心”还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故事,就依然值得期待。

作者:十一

编辑:王潇仪

值班编辑:贾诗卉

李宁做梦都想要有个始祖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