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在国外都卖爆了,为何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车是垃圾”?

发布时间:2025-09-17 21:00  浏览量:7

如果你没亲眼见过,可能真难相信:

那些在国内动辄被说“low”的国产车,到了国外已经成了“身份象征”。

譬如比亚迪唐ev,在挪威卖得比奥迪的一些车型还贵;

MG4在英国,单月销量一度压过大众ID.3;

还有吉利、奇瑞、上汽,在中东、南美被抢着买:

不仅不便宜,甚至在当地成了有身份、有品位的象征。

可你再看回国内,画风却截然不同。

很多人一提国产车,第一反应不是“进步真快”,而是——

“配置花里胡哨、没开几年就开始掉链子。”

这就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

国产车在国外都卖爆了,为什么还有不少中国人,认为“中国车是垃圾”呢?

事先说明,说国产车在国外卖爆了,还真不是夸张。

因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1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出口就达到了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不仅早已超过日本,还连续几年稳居世界第一。

而这出口的主力军,基本就是国产车。

比亚迪、吉利、奇瑞、上汽等等,不光在国内卖得好,在国外一样火——甚至有些在国外的定价,比BBA还贵。

拿5月份的数据来说:

比亚迪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五个核心市场,单月销量干到了10199辆!

这是什么概念?比特斯拉还多卖了6619辆,直接碾压。

尤其在德国,比亚迪销量同比飙升了824%;英国市场也涨了408%,一举突破3000辆;

西班牙更夸张,销量直接是特斯拉的三倍!

关键是——人家还卖得不便宜:

国内起售价16.38万的海豹,在英国直接卖到41万起,比奥迪A4贵了将近10万人民币。

宏观数据就更不用说了:

仅仅是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海外销量就突破了47万辆,同比增长132%。

就这种情况,你要说“中国车垃圾,国产新能源车垃圾”——凭什么外国人会抢着买呢?

对此,我也挺费解,于是特地去问了一些对国产车有“刻板印象”的人,最后总结出了两大原因。

一个原因在于:普通人获取的信息,永远是滞后的。

而这种滞后,轻则三五年,重的能落后整整一个时代。

譬如你现在去跟一个叔叔大爷说:

国产新能源已经卷疯了,续航700km、智驾媲美特斯拉、车机比iPad还丝滑。

他会信吗?不会。

他只会拿十几年前的刻板印象来回应你:

“国产车?不就是三大件不行、底盘松散、靠堆配置骗人吗?”

说白了,这一代人的思维里还停留在“合资=先进耐用,国产=粗制滥造”的旧认知里。

其实,欧美人当年也是一样的。

2005年,陆风X6刚进入欧洲市场,碰撞测试得分惨不忍睹——正面撞击只拿了1分,德媒直接骂它“像纸糊的一样”。

这事一出,中国车在欧洲直接臭掉,陆风更是被市场当场“判死刑”。

然而,随着电动化的到来,情况却变了。

比亚迪汉斩获德国iF设计大奖,MG4在英国月销破万;

街访中不少欧洲普通消费者,也对中国车的设计和性能表示称赞 。

像一位MG4车主就提到:

“我对我的MG4非常满意,感觉物超所值,续航也不错,该有的配置都有了”。

澳大利亚一位用户甚至反驳道:

如果说中国车是山寨,那韩系、日系很多厂商早年也被这么说过,如今中国车跟它们并无本质不同 。

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

在中国,车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而是“面子”的一部分。

说白了,很多人对车没什么研究,但他们张口闭口就是:

“BBA是豪华品牌”、“国产车开出去像跑腿用的”、“你花20多万还不如买个合资,至少有点档次”。

你要跟他讲配置、讲智能、讲新能源技术?

不好意思,在这种“品牌即阶层”的语境下,你说再多也没用。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的购车逻辑,其实很简单——

不求最好,只求不掉面子。

甚至有真实案例:

不少人本来预算在20万左右,去试驾了小鹏、极氪,体验感很好,但一听亲戚一句“这车牌子掉价”,马上改选合资车;

有些客户甚至明说:“我爸妈不同意,说花这么多买国产丢人。”

而这套“品牌鄙视链”,本质上早在合资垄断时代,就被植入了大众认知。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觉得:

开韩国车的不如开日本车的,开日本车的不如开德国车的;

如果开国产车,就更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考虑到这些情况,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多人会认为“中国车是垃圾”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