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取消绩点!多校跟进等级制,2025级新生告别“唯GPA论”
发布时间:2025-09-17 18:48 浏览量:1
2025年9月5号北大开学典礼,2025级新生一进场就收到个大消息,以后上学彻底不用跟绩点死磕了。
这事不是突然定的,早在当年7月25号,北大教务部就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当时教育圈和学生群里就炸过一轮。
说实话,我身边不少刚毕业的朋友看到这消息,都直呼“咋没赶上这好时候”,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事儿,看看这波学业评价调整到底咋回事。
先说最核心的,2025级新生的学业情况,以后只用“分数或等级成绩单”体现,绩点这东西直接取消。
至于大二到大四的学长学姐,不用慌,还能自己选,想按百分制算、按等级评,或者继续用老办法算绩点,都成。
这里面有俩关键点特重要:一个是取消了“单门课A等优秀率不超40%”的限制,以前为了抢那40%的A,多少人熬夜背知识点就为了多考几分,现在不用这么卷了。
另一个是2025年秋天开始搞P/NP合格制,简单说就是每学期前九周,学生能选一门非公共基础、非专业核心的课,只要及格就记“P”,没具体分数也没等级。
本来想这制度会不会让学生变懒,后来发现不是,反而没人因为怕拉低绩点不敢选难课了。
其实北大这步不是拍脑袋,生科院早几年就试过水。
2022年起,生科院给2020级本科生搞“五档等级制”,85分及以上是A,往下依次到F。
负责这事的王世强老师,早在2018年就推过“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一张白纸,想写啥写啥。
当时不少老师担心学生作弊,结果发现老师出题思路全变了,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学生反而更专注理解主干知识。
王世强老师为啥这么想改?他1990年代教书时发现个怪现象:生物系大三学生,高考分数明明比心理系大一学生高,分析实验现象的思路却没人家活跃。
他琢磨了半天,觉得是繁重的学业和标准答案磨掉了学生的想象力。
说实话,这点我特认同,以前凑绩点跟攒游戏积分似的,差0.1都得纠结半天,哪有时间琢磨知识点背后的逻辑。
留学生章磊是生科院2021级的,他体验过早期改革。
他说等级制下确实能“抓大放小”,不用死抠细节,但一开始因为有40%优秀率限制,大家学习状态没咋变。
直到这次全校取消优秀率,他才觉得“是真的松了口气”。
北大这波调整,其实是一套“组合拳”,最明显的就是治好了“选水课”的毛病。
2025年北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里说,以前学业评价太看重选拔,不咋管学生发展,很多人都为了保绩点选容易过的课。
现在取消优秀率加P/NP制,这种功利性选择少多了。
不光北大,其他名校早就在琢磨等级制。
清华2015年就从百分制改成12档等级制,从A+到F都有,推免的时候也不给精确排名,只说你在年级前10%、20%还是40%。
老实讲,这比以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比绩点,合理多了。
2016到2024年这几年,上海科技大学、华东师大、人大也陆续跟上。
华东师大是五档等级制,人大更细,搞了十一档。
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学校没像北大这样彻底取消绩点,比如复旦,A+和A都对应4.0的绩点,还是能换算回去。
中央民族大学的杨秀芹教授说,“北大做法不普适,但反映了趋势”。
我觉得这话在理,毕竟绩点制确实有问题,西南大学吴叶林老师就说,以前绩点就用来评学习,现在保研、奖学金甚至入党都看,还没有统一的换算标准,早跑偏了。
就像有人本来只是想考个驾照,结果现在找工作、租房都要看驾照分数,这能不拧巴吗?
改革有啥新问题改革看着挺好,但新麻烦也不少,先说说学生这边,北外2023级的陈宇和生科院2024级的学生都担心,绩点不卷了,会不会开始卷科研、卷竞赛、卷社会实践?毕竟评价标准变了,大家总得找新的竞争点。
而且2023、2024级学生的保研细则还没明确,他们心里都没底,怕到时候出幺蛾子。
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变高了,北大生科院一位青年老师说,现在学生得更清楚自己想干啥,得主动去尝试;老师也得设计更好的项目,帮学生挖掘能力。
某985高校的徐林老师还说,要是想让更多本科生搞科研,就得把“指导本科生科研”算进教师考核,不然改革容易流于形式。
更现实的是,普通院校没法抄北大的作业。
东部一所师范类院校的老师就说,普通院校学生需要绩点当“深造敲门砖”,顶尖985的毕业证够硬,绩点没那么重要,但普通院校学生没绩点,考研找工作都没优势。
厦门大学赵婷婷教授也说,高水平大学可以试,但得看自己学校的情况,不能一刀切。
就像有人穿42码的鞋合适,硬让穿38码的,肯定不行。
北大的调整是好事,但普通院校得琢磨自己的路,比如优化绩点的使用场景,而不是直接取消。
改革该往哪走说到底,北大取消绩点,是打破了“唯GPA论”,给高校评价体系提了个醒,得回归教育本质,不能盯着一个指标死磕。
但后续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赶紧把保研、评优的细则定下来,别让学生瞎猜。
其他学校也得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别盲目跟风。
长期来看,还得搞点配套措施,比如多开点高质量的精品课,少搞点重复的课,别让水课占了学生时间;老师的考核标准也得改,多鼓励指导学生搞科研。
只有这样,改革才不是“换汤不换药”,其实不管是取消绩点还是搞等级制,核心都是让评价更多元、更个性,让学生能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毕竟上大学不是为了刷绩点,而是为了学真本事、长见识。
北大这步棋走得有勇气,希望后续能走好,也给其他学校打个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