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春秋假要来了!多地已有方案 春秋假落地:以 “休” 赋能 为青少年成长开辟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5-09-17 23:04  浏览量:7

春秋假落地:以 “休” 赋能 为青少年成长开辟新空间

今年以来,“春秋假” 从公众热议的教育话题,逐步迈向政策引导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新阶段。这一假期制度的探索,并非简单的时间调整,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旨在通过科学的 “休” 与 “学” 平衡,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实践能力提升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彰显了新时代教育育人理念的深化与延伸。

从政策导向来看,教育领域对春秋假的探索始终围绕 “育人” 本质展开。9 月 16 日,商务部等 9 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保障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科学调整中小学教学与放假时间,探索设置春秋假。此前 3 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将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纳入其中。两份政策文件虽提及 “拉动消费” 等关联价值,但核心前提始终锚定 “优化学生假期安排”,本质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贴合成长规律的假期节奏,打破传统寒暑假 “集中长休” 可能带来的 “学习断层” 与 “实践缺位”,让假期真正成为教育的延伸阵地。

在地方实践中,各地更是将 “育人” 目标贯穿于春秋假试点的细节设计中。今年 8 月,佛山市教育局发布通知,明确 2025 - 2026 学年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春秋假试点,其中秋假安排在 11 月 12 日 - 14 日(共 3 天),春假则结合 “五一” 假期前后设置(共 2 天)。此次试点的核心初衷,是为了贯彻 “双减” 政策要求,通过调整学生学习节奏,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引导学生 “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相较于传统假期,佛山的春秋假时间更短、更分散,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获得 “中场休息”,又能利用短暂假期参与短途实践、亲子互动、自然观察等活动,避免了长时间休假可能导致的学习状态松懈,实现 “劳逸结合” 的育人效果。

江苏省则从 “适配成长需求” 的角度,探索春秋假与节假日的联动模式。2025 年秋季新学期起,江苏明确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 3 个工作日、‘国庆’前 3 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中小学春假和秋假”。这一设计既为学生创造了连续的假期时间,便于开展深度研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也为家长陪伴孩子参与成长类活动提供了便利,让假期成为连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助力构建 “家校协同育人” 的良好生态。

成都市的探索则更注重 “个性化育人”。针对公众关心的 “是否实行春秋假” 问题,成都市教育局回应称,将高度借鉴国内先行城市经验,支持学校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学段特点及研学活动安排,通过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探索实行春秋假,并同步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校内托管服务。这一 “因地制宜、因校施策” 的思路,既尊重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差异 —— 如低年级学生更需要亲子陪伴型假期,高年级学生可参与更具独立性的实践活动,也兼顾了家庭的实际需求,避免假期成为部分家庭的 “负担”,让春秋假真正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事实上,春秋假的育人价值早已得到学界与业界的认可。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指出,设立中小学春秋假,首要意义在于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增加休息时间,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在高强度的学习节奏下,短暂而规律的春秋假,能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及时调节,避免 “疲劳式学习” 对成长的损耗;同时,假期提供的自主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课堂之外的世界 —— 在春日的田野里观察生命萌发,在秋日的山林间感受自然变化,在社区服务中理解社会责任,这些实践经历所带来的认知成长,是书本知识无法替代的。

值得关注的是,为让春秋假的育人效果最大化,各地在时间设置上均注重 “因地制宜”。彭澎建议,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自然景观差异较大,春秋假的时间应灵活调整、适当错开。例如,南方地区可利用春季温暖、秋季凉爽的时段,让学生更舒适地参与户外活动;北方地区则可结合季节特点,设计农耕体验、冰雪实践等特色假期内容。这种 “差异化” 的假期安排,能让春秋假更贴合当地学生的成长需求,真正实现 “以假育人” 的目标。

从杭州、恩施等城市的早期探索,到佛山、江苏、成都的逐步推进,春秋假的落地过程,正是教育领域回归 “育人本质” 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家校协同机制的逐步健全,春秋假将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的 “休息时光”,更会成为他们接触社会、探索自然、提升能力的 “成长课堂”,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图文:刘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