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泄气”的食物?9月一定要少吃,秋天才能病不沾身

发布时间:2025-09-18 18:04  浏览量:1

秋天,是个让人五味杂陈的季节。天气一凉,人的精神头儿好像也跟着收敛了。门诊里,常常能听到患者说:“这几天老觉得没劲儿,吃啥都没味儿”“换季了,胃口不好,身上还总出虚汗”。

这种所谓的“泄气”,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一个小警告。

作为一个干了二十多年临床的老医生,今天咱就从饮食的角度聊聊:哪些食物在秋天吃多了,非但不能滋补,反而让你气血更虚、免疫力更差?尤其是9月这个“由热转凉”的节点,吃错了,不仅“泄气”,还可能招来一身病。

每年一入秋,门诊里“体虚”“乏力”“脾胃不和”的病人就明显多起来了。有人说这是天气在“抽人筋骨”,其实从中医角度讲,这正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季节特点。

秋天主“燥”,燥气伤肺,而肺为“气之主”。一旦肺气虚了,整个人都像个瘪了气的皮球,精神、体能、免疫力都会跟着打折。

这时候,饮食调养就显得尤为关键。吃得对,可以“固气养肺”;吃错了,就等于往火堆里泼冷水——不但不温暖,反而寒气逼人。

秋天的水果摊上,西瓜、香瓜、哈密瓜还在热销,有些人觉得“夏天没吃够,秋天还得补回来”。可你不知道的是,这些瓜果大多性寒,吃多了最容易伤脾胃,尤其是早晚温差大的秋季。

脾为“后天之本”,是我们气血生化的源头。一旦脾虚,气血生成不足,整个人就会变得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严重的还会出现腹泻、免疫力下降。

尤其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秋天吃寒凉食物,就像穿着单衣走进冷库,病从口入,一点都不夸张。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类瓜果含水量高、糖分高,冷藏后食用会刺激肠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在门诊我见过不少病人,秋天因为吃太多冰镇西瓜,引发急性胃肠炎,甚至诱发慢性结肠炎反复发作。

9月别再贪凉瓜果,特别是晚上,哪怕再馋,也要忍住那一口瓜。

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开始“贴秋膘”了,火锅、烤肉、麻辣烫轮番上桌,觉得吃点辣的、油的,能驱寒暖身。其实不然,这些油腻辛辣的食物,就像“虚火上身”的催化剂,吃多了不仅不补,反而泄气伤身。

中医讲“秋燥伤肺”,肺主清肃,最怕火气和燥气。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姜蒜等,虽能一时刺激胃口,却容易耗伤肺阴,加重燥热,引发咽干口渴、咳嗽无痰、便秘等问题。

再说油腻,现代人本身就油脂摄入超标,秋天再大鱼大肉,不仅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肝功能负担加重,还可能诱发冠心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高脂饮食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间接降低免疫能力,从而让你更容易“泄气”感冒、上火、疲倦。

所以秋天不宜贴“重膘”,补身要循序渐进。一顿火锅下肚,可能换来一个星期的咽喉炎和胃胀气,何苦呢?

秋天一到,很多人就开始进补,买各种“滋补品”——人参饮、阿胶糕、龟苓膏、红枣枸杞饮料,甚至还有什么“即食燕窝”“养生瓶装汤”。听起来是补,其实很多都是“糖+添加剂+概念营销”的产物。

这些所谓的“补品”,糖分极高,热量不低,营养却不见得真有那么多“灵气”。摄入过多反而会使人体糖代谢紊乱,加重脾胃负担,导致内热上升、气机阻滞,反而越补越虚,越吃越乏力。

比如龟苓膏,很多人觉得它“清热去火”,可里面的“龟”成分微乎其微,主要还是凉性草本,加上糖浆调味,吃多了可能造成腹泻、手脚冰凉。

再比如一些瓶装人参饮,人参含量不足不说,反而因高糖高咖啡因使人短暂兴奋后迅速疲惫,形成“假提神、真泄气”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补,不是靠灌瓶子里的汤药,而是靠日积月累的调养。秋天应以“平补”“润肺”为主,而不是一味追求“猛补”“速补”。

你以为只是累一点、乏一点,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健康问题。从临床经验来看,秋季“泄气”若不及时调整,可能诱发或加重以下几类疾病:

第一类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秋燥伤肺,肺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趁虚而入,感冒、咳嗽不断。

第二类是消化系统疾病,脾胃为生化之源,若饮食不当导致脾虚胃弱,易出现腹胀、反酸、便秘或腹泻。尤其老年人,一旦胃肠功能变差,营养吸收就成了大问题。

第三类是情绪障碍,秋季阳气逐渐收敛,日照减少,脑内5-羟色胺(血清素)分泌也会相应下降,容易出现“秋季抑郁”,表现为心情低落、失眠、焦虑、甚至莫名其妙的疲劳。

有些人一感觉“泄气”,就盲目吃补药、保健品,甚至自己买点六味地黄丸、人参片、黄芪泡水喝。但你不知道的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

比如黄芪,虽是补气佳品,但若体内有湿热、上火、感冒初起时服用,反而会“闭门留寇”,加重病情。再比如六味地黄丸,偏于滋阴,若脾胃虚寒、湿气重者服用,常常引起腹泻、口粘舌腻。

补药也讲“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是万能钥匙,更不能“人云亦云”。

秋季养生,最核心的还是“调”。调饮食,调作息,调情绪,调呼吸。饮食上宜温润,不寒不燥;作息上要早睡早起,顺应日照;情绪上要舒畅乐观,多晒太阳,少钻牛角尖;呼吸上多做深呼吸、慢运动,缓解肺气紧张。

说了这么多“不能吃”的,很多人要问,那秋天到底该吃什么?

其实很简单,多吃一点“润燥养肺、健脾益气”的食物。比如百合、莲子、山药、银耳、南瓜、胡萝卜、苹果、梨等都是秋季的“养气高手”。这些食物既温和,又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既能补气,又不助火。

其中山药是我个人非常推荐的,它被称为“脾之上品”,能健脾益肺,补而不腻,尤其适合秋天体虚乏力者食用。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饮水。秋季干燥,身体的“气”也容易随津液而散,多喝温水,有助于润肺护嗓,防止燥气伤人。

秋天,是一年中最适合“收”的季节,也是调养的黄金期。如果你总觉得“泄气”,别急着吃补药,也别一味贴秋膘,而是先从餐桌上做减法——少吃寒凉瓜果、少碰油腻辛辣、远离“伪补品”

养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对身体的温柔耐心。愿你在这个秋天,不虚不燥,气定神闲,病不沾身。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刘力红.《思考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版.

2. 黄煌.《经方临床实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版.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