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为什么说我国富豪必须牢记党和人民恩情,不忘报效祖国?
发布时间:2025-09-19 04:34 浏览量:2
文/保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富豪群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党和国家政策赋能、人民力量支撑与企业家自身奋斗深度融合的产物——党以制度创新与战略擘画铺就创富赛道,人民以劳动付出与信任托举筑牢发展根基,而企业家的敏锐洞察、坚韧毅力与创新突破,则让机遇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
在这一群体中,任正非带领华为走出的“科技报国”之路极具代表性,他用行动诠释了“牢记恩情、报效祖国”的深刻内涵。反观部分富豪将多元支撑抛诸脑后,宣称“财富全靠自己本事”,最终在偏离初心的歧路上陷入发展困境。这更清晰昭示:本事再大,也离不开舞台;能力再强,也需根基托举,唯有心怀感恩、平衡内外动能,财富才能行稳致远。
一、政策给机会:创富路上的“铺路石”与“指南针”
党和国家通过顶层设计与精准施策,为富豪群体的崛起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制度保障与发展机遇,这份“政策恩情”是企业家“本事”得以施展的关键前提。
(一)拆壁垒:让创富有了“入场券”
1. 打破计划经济“紧箍咒”:1978年改革开放撕开计划经济的口子,市场经济体制让民营经济从“角落里的配角”走到“舞台中央”。鲁冠球的万向集团从农机修配厂起步,若没有“允许个体经营”的政策松绑,即便他具备超越常人的商业嗅觉,也难突破“身份限制”扩大生产规模。
2. 放宽市场“准入门”:从“个体户能办”到“民营经济是重要力量”,政策逐步消除对民营资本的歧视性限制。宗庆后的娃哈哈从校办工厂转型民营时,正是靠着“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导向拿到生产许可,其“渠道下沉”的经营智慧才有了落地空间。
3. 给财富“上保险”:随着《物权法》《公司法》等法律完善,企业家的财产权得到明确保障,无需顾虑“辛苦积累无保障”,这才敢安心投入资金扩大生产、深耕研发——这种制度安全感,是激发曹德旺、俞敏洪等企业家投身实业创业的重要基础。
(二)指方向:让创富少走“冤枉路”
1. 产业政策“划赛道”: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开启发展机遇期,卢志强的泛海集团凭借对城镇化浪潮的精准判断,顺应政策导向布局“产城融合”,实现财富稳健增长;2014年“双创”号召提出后,汪滔的大疆依托“高端制造创新补贴”聚焦无人机赛道,最终成长为全球龙头。
2. 新时代“开新窗”:2024年国家推出总投资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向民企开放核电、铁路等领域,部分核电项目民资参股比例达20%。不少富豪企业凭借技术储备与资金实力抓住机遇,既实现了自身财富增值,也为国家基建贡献了力量。
3. 创新政策“加燃料”: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占比高达76%,比亚迪依托新能源研发补贴加速动力电池技术迭代;福耀玻璃借助相关优惠政策加大生产线升级投入——政策为创新“减负”,企业的持续投入则让技术突破成为可能。
(三)解难题:给创富“搭把手”“减减负”
1. 帮企业“找钱花”:2024年“一月一链”融资活动通过“股、贷、保、担”组合手段,为民营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28万亿元,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35个百分点。新东方初创时缺抵押、贷不到款,正是早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帮俞敏洪拿到第一笔周转金,才撑过起步难关。
2. 给企业“减税费”:2024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1.3万亿元,福耀玻璃依托“出口退税”降低海外定价压力,曹德旺将节省的资金投入技术升级;大疆借助研发税费优惠加大核心部件攻关,形成“政策红利+企业远见”的良性循环。
3. 为企业“护好权”: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实施以来,已受理转办中小企业投诉6.7万笔,办结率达92%,让企业无需耗费过多精力“追账维权”,可专注于创新与开拓。
4. 助企业“快转型”:四部门实施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对改造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不少企业借着政策东风推进升级,实现了“政策助力+自主适配”的高效转型。
二、人民给底气:财富增值的“顶梁柱”与“活水源”
人民是财富的最终创造者与承接者,从基层劳动者的汗水付出到消费者的信任选择,从公共生态的共建共享到人才储备的持续供给,构成了富豪群体“本事”变现的核心支撑,这份“人民恩情”值得始终敬畏。
(一)搭舞台:劳动者汗水筑就发展基石
1. 交通网“连天下”: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高速网,2024年全社会货运量达590亿吨,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5%。这背后是千万建设者数十年的辛苦付出——京东“次日达”的实现,既依托刘强东团队的物流布局,更离不开快递员每日奔波的脚步;大疆无人机能快速送达田间地头,同样是货运司机与基层配送员接力的成果。
2. 能源网“不断电”:2024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52%,工业用电保障率稳定在99.9%以上。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生产线的24小时运转,靠的是电力工人深山巡线、机房值守的坚守;比亚迪工厂的高效生产,离不开电网运维人员的实时保障,普通劳动者的专业付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
3. 产业网“强根基”:从富士康车间里组装手机的工人,到胖东来超市里服务顾客的店员,再到拼多多平台上打包农产品的农户,千万基层从业者的劳动构成了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娃哈哈能实现全国铺货,既靠宗庆后的渠道布局,更离不开百万经销商与终端销售人员的一线打拼。
(二)给信任:市场选择支撑财富成长
1. 消费者“用脚投票”:胖东来单店高坪效的维持,核心是消费者对其“质优价廉”的信任,不少顾客驱车数十公里购物,用实际选择滋养企业成长;崔培军的企业能带动12万人就业,源于产品经得住市场检验,老客户重复购买率超70%;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占据国内重要份额,是亿万车主对比“安全与性价比”后的选择,这种信任成为企业抗风险的“压舱石”。
2. 需求端“推着创新”:快递员希望“配送路线更高效”,推动京东研发智能调度系统;农民期待“无人机撒种更精准”,促使大疆迭代避障技术;小店主渴望“数字化管理更简单”,驱动支付宝开发轻量化收银工具——普通市场主体的需求,正是企业创新的“源头活水”。
3. 人才库“供得上”: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1179万人,其中理工科毕业生超400万人,为企业输送充足人才。比亚迪的电池研发团队中,80%是近五年毕业的大学生;新东方的名师队伍里,半数来自师范院校的培养;即便是胖东来的管理团队,也有不少是从基层员工中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国家教育体系与基层实践共同滋养了人才成长。
三、忘恩易失据:偏离根基的发展终将难以为继
部分富豪在财富积累后逐渐模糊了“平台与个人”的边界,片面放大自身能力而忽视外部支撑,其行为不仅违背价值准则,更直接侵蚀发展根基,最终付出沉重代价。
(一)卷钱跑路:脱离土壤的财富成“流沙”
曾靠国内房地产政策红利崛起的某富豪,在企业扩张期多次享受土地出让金减免与融资贴息,却公开宣称“成功全靠个人战略眼光”。2022年其通过关联交易将超200亿元资产转移至海外,随后宣布企业破产,自己滞留海外避责。然而脱离国内市场后,其海外投资因缺乏资源支撑接连亏损,名下资产被多次冻结,最终陷入“有家难回、财富缩水”的困境,印证了“财富脱离根基便如无源之水”。
(二)无序扩张:背离规则的资本遭“规制”
某互联网富豪借“互联网+”政策扶持打造出电商平台,却将成功归因于“颠覆式商业模式”,随后通过低价倾销挤垮区域商超、逼迫商家“二选一”,还违规开展金融放贷业务。2023年监管部门依法对其企业处以182亿元罚款,责令整改垄断行为,其个人也因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曾经的“财富神话”因偏离合规轨道轰然崩塌。
(三)漠视责任:忽视支撑的企业失“人心”
某制造业富豪企业凭借地方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与土地支持成长为行业龙头,却长期拖欠员工工资,一线工人月薪不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还偷排工业废水污染周边农田。2023年当地村民联名举报后,企业被责令停产整改,补缴税款与罚款超3亿元,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曾经依赖的地方支持与市场信任彻底丧失。
(四)背叛家国:突破底线的行为受“严惩”
某科技企业创始人曾获得国家科技专项补贴超5亿元,却在与海外合作中,非法泄露我国芯片产业核心数据。2024年其因涉嫌危害国家安全被依法逮捕,企业资产被查封,相关技术合作全部终止,个人被永久列入行业黑名单,沦为“背叛家国的反面典型”。
四、报恩是正道:以优秀企业家为镜,平衡“能力”与“感恩”行稳致远
任正非带领华为践行的“科技报国”之路,为富豪群体树立了标杆。而曹德旺、王传福、张磊等不同领域企业家的实践也证明:真正的成功,是既彰显个人能力,更敬畏外部支撑,以实际行动实现企业与家国的共赢。
(一)扛责报国:在关键领域显担当
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关键时期,任正非带领华为扛起科技自主的重任,2023年研发费用超1600亿元,攻坚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领域,为我国科技自主可控筑牢防线。金融领域的张磊则依托政策支持打造投资平台,重点投资芯片制造、新能源等“卡脖子”产业,累计注资超500亿元扶持科技企业;曹德旺的福耀玻璃攻克汽车玻璃核心技术,打破海外垄断,让中国车企用上“平价好玻璃”。
(二)普惠民生:以让利之举回馈信任
胖东来推行“五三二”利润共享,50%利润用于员工福利与惠民举措,商品定价始终坚守“高性价比”,同款洗衣液比连锁超市便宜近30%;拼多多“农地云拼”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帮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让城市消费者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生鲜;某家电企业创始人董明珠坚持“零中间商”定价,让普通家庭能用上高品质空调,还推出“老员工住房补贴”政策,彰显“让利民生”的初心。
(三)共享共生:与员工、社会共成长
1. 共享发展成果:京东为54万配送员缴齐社保,年支出超90亿元,还设立“住房公积金补充基金”;比亚迪建立“技能评级+薪酬挂钩”体系,高级技工月薪可达2万元;张磊的高瓴资本推行“全员跟投”制度,核心员工可分享投资收益,都体现了对劳动者价值的尊重。
2. 反哺社会发展:1200余家富豪企业投入4500亿元参与“万企兴万村”,崔培军在河南建农产品基地,带动12万农民就业;阿里健康投50亿元建互联网医院,覆盖2000余个县域;曹德旺累计捐赠超160亿元用于教育、扶贫,在福建、贵州等地建成30余所中学,各展所长反哺社会。
3. 坚守合规底线:福耀玻璃数十年诚信纳税,连续10年获评“纳税大户”;腾讯建立“合规委员会”,主动清理违规内容与业务;新东方转型后严格遵守教育监管政策,杜绝虚假宣传,以规范经营守护发展根基。
结语
党以政策拆壁垒、指方向、解难题,为企业家提供“敢闯敢干”的舞台;人民以劳动筑根基、用信任撑市场、靠人才供动力,为财富积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而企业家的敏锐与坚韧,是将机遇转化为成果的关键。这三者的深度融合,是富豪群体崛起的完整逻辑,任正非、曹德旺、崔培军等企业家的实践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注脚。
那些将“平台红利”等同于“个人本事”的富豪,终究会明白:没有政策的“铺路石”,能力再强也难起步;没有人民的“托举力”,财富再多也难扎根。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富豪群体当以优秀企业家为镜,清醒认知:恩情是“进行时”,报效祖国是“必答题”。唯有平衡自身能力与外部支撑,以担当回应国家需求、以普惠回馈人民信任、以共享凝聚发展合力,才能让财富真正扎根家国土壤,成就经得起时间与人民检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