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江西没有西贝的门店?江西网友:就4个原因,根本不敢来!
发布时间:2025-09-19 07:47 浏览量:2
为什么江西没有西贝的门店?江西网友:就4个原因,根本不敢来!
最近在网上有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叫“西贝环江西图”。什么意思呢?就是西贝在全国好多省份都开了门店,数量加起来三百多家,上海最多,其次是北京、广东,但唯独在江西,一个都没有。地图上看过去,周边省份都有,偏偏中间空了一个江西,仿佛被“绕”过去一样,难怪网友们调侃说:江西是西贝“不敢来”的地方。
其实这事还挺耐人寻味的。江西经济并不算差,人口消费潜力也在那放着,为什么西贝迟迟不踏进来?我问了几个在江西做餐饮的朋友,他们给了四个原因,听上去还真有点道理。
先说第一个,江西小炒遍地开花,西贝在这儿确实没啥优势。漫步于江西的大街小巷,无论是省会南昌,亦或是赣州、吉安等地,目之所及,小炒馆星罗棋布,仿佛镶嵌在城市脉络中的烟火明珠。地方不大,烟火气却很足,一到饭点基本座无虚席。江西小炒讲究“镬气”,也就是那股刚出锅的香味。老板们通常一大早就去市场买菜,顾客点什么就现切现炒,速度快,味道香。相比之下,西贝的标准化菜品,大部分依赖预制,哪怕再好吃,在这种环境下也容易显得“没灵魂”。有个江西小炒店老板就说过:“我们炒菜要的就是锅里蹦出来的香味,预制菜是模仿不来的。”这句话我听着还挺有共鸣,毕竟真香的炒菜,吃一口就能感觉出来。
第二个原因,江西人本来就不爱吃预制菜。江西的美食文化太丰富了,不管是赣南的客家菜,还是萍乡、景德镇、上饶的地方小吃,几乎都强调食材新鲜、现点现做。赣州那边有位开了二十多年餐馆的刘老板跟我说:“江西人吃饭最看重的就是‘镬气’,这是预制菜永远无法复制的。”举个例子,南昌的拌粉、瓦罐汤,看着普通,却一定是现场做出来才够味。赣南的小炒鱼、萍乡的莲花血鸭,每一道都是讲究火候和即时烹饪。西贝要是搬着预制菜过来,可能会被本地人一眼看穿。说实话,江西人对食物的挑剔,真的不亚于广东人。
第三个原因,江西小炒量大实惠。随便找一家路边小馆,人均四十块左右,就能吃到三菜一汤,而且分量足到撑肚子。相较而言,西贝人均消费约达百元。于江西这片市场,此等价位所具备的竞争力着实有限,较难在众多餐饮品牌中脱颖而出。有网友吐槽说:“一家三口去西贝,怎么也得三百块,在江西花三百块,一家三口能下馆子吃三次,还都是现炒的本地菜,谁会去吃那种预制菜?”这话听起来有点直白,但挺真实。江西人的消费习惯就是性价比优先,吃饱、吃好、吃得划算,远比“品牌光环”更重要。
第四个原因,口味差异太大。江西菜以“鲜辣香醇、原汁原味”闻名,辣椒炒肉、瓦罐汤、莲花血鸭……都是能让人多添几碗饭的菜。西贝的西北菜呢?主打牛羊肉和面食,偏咸香,辣度有限。在江西餐饮圈混的老王跟我说:“江西人吃饭就图一个过瘾,重口味才对胃口,西贝那点莜面、羊肉,味道虽好,但吃不习惯。”而且江西不同地方口味差别还挺大,赣北偏咸鲜,赣中南爱辛辣,赣东则带点甜酸。西贝的标准化口味,很难同时满足这么多需求。想象一下,南昌人可能觉得西贝太淡,萍乡人觉得辣度不够,景德镇人觉得不够鲜,结果就容易两头不讨好。
这四个原因加在一起,就能理解为什么西贝不敢贸然进入江西。倒不是说西贝在别的地方就一定适合,而是江西这个市场太特殊了。本地小炒便宜、新鲜、口味又贴近民众,消费者已经被惯坏了,西贝的人均价位和标准化模式,很难打进来。再加上江西人骨子里有点倔,吃饭讲究实在,不太容易被营销和品牌效应带走,这对讲求“规模复制”的西贝来说,就是一道难关。
我自己想了想,如果哪天西贝真的来江西开店,估计得先做几件事:一是调整价格,不然太贵没人买账;二是口味要本地化,至少要做出几道对味的江西小炒,不然光靠西北菜不行;三是要敢面对“锅气”的挑战,哪怕保持一部分现炒,给消费者一个“不是完全预制”的感觉,或许才有机会。
但说到底,这件事也说明了一个现实:餐饮品牌的扩张,并不是靠一套模板就能全国通吃的。像蜜雪冰城卖柠檬水,全国到处都爱喝,这属于标准化成功。而西贝的菜品和江西小炒撞在一起,就显得水土不服。江西没有西贝,不是江西不行,而是江西人吃得太挑剔了。
这让我有点感慨。餐饮行业里有句话,叫“得人心者得天下”。江西人认的是热锅里翻炒出来的香气,认的是份量足、价钱实惠。西贝如果真的想打江西的市场,可能要彻底放下原有的优势,学会从零开始。但这条路,西贝愿不愿意走,又能不能走下去,恐怕得打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