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河南退伍兵赵晓东杀人放火的背后:性格导致悲剧
发布时间:2025-09-08 09:36 浏览量:2
1987年,河南出了一桩大新闻。当年在县城巷子里溜达的庄稼汉子和机关里泡茶的女人,这事都当成了饭后闲聊的头条:一个刚退伍不久的小伙子,竟然跟自家单位的几个人结下死仇,闹出了命案。有人叹气,说“那是个傻小子,戾气冲天”,也有人纳闷,到底是什么逼得他断了后路?我一桩桩扒拉那时候的故事,发现很多事情看起来像偶然,其实都埋在那些年少不得志、不通世情的拐角里。
咱说实话,八十年代可不是人人想着读书的年头。高考那点名额,像瓜贫水田里的金鱼苗,谁家能捞到手谁家算命好——大多数村里的父母都当孩子能混个初中就不错了。赵晓东其实没啥“书运”,但他爹娘也不傻,早就盘算着,这孩子再不是读书的材料,可也不能混成了在砖厂烧窑那号。家里做生意合不了规,进厂子伸手短——最后瞄上部队,赶巧那会儿兵役比金还值钱,一出去穿上军装,镇口老头都要点头哈腰喊句“赵家有出息”。
赵家把晓东送去部队,起先大家都觉得捡着了好路。别说,赵晓东这人天生手上有把劲,打枪更是眼明手快,操场对靶,个个都让他拉了风头。我还听说,有次演习全连都吃了瘪,就他一个人百发百中,差点教头直夸要给他报到军区选拔去。部队里多数新兵蛋子,还忙着折被子、学唱歌,他已经在考虑,是不是能转干走走。
但人生从来不只讲本事。赵晓东留给人的印象,除去能干,再就是性子拧——这样说你别不信,他给战友借吃的,别人多说一句他就翻脸;夜里查铺,他嫌班长嗓门大,隔三差五顶两句。连长试探着想提拔他,却发愁这孩子太“轴”,担心以后有麻烦。结果还没等到那年军区考察,他风头过盛了点,和营里的干部又僵了一次,最后部队打着“地方需要”的旗号,把他提前送回了家。
讲真,赵家老两口本来等着儿子在军队“熬级数”,回来好给自己贴金,不敢想半路杀回头。可赵晓东到了地方,被安排进了一个清水衙门,官大不大,日子却清闲。他这人本来孤僻,有了本事心气更高,办公室里谁都瞧不上,谁跟他说话都能拐个弯带刺。单位里有个年轻女同事,被他训了好几回,连打字都打得胆颤。说来也巧,有回办公室大伙忘带文具,他没打招呼拿了点用具带回家,谁想正好被新来的主任撞见。主任小心翼翼地提醒一句,他却拧巴地觉得“你早看我不顺眼了”,心头火气越积越大。
这事本来不算啥,单位里常有鸡毛蒜皮的小误会。可赵晓东认死理,觉得自己被人冤枉,脸面全丢了。你说这要搁现在,或许科长拉他喝顿酒或者来个心理辅导,兴许还能消消这闷气。可那个年月讲究“有事少说,有理自己扛”,谁肯真掏心开导?赵晓东偏偏心里憋着一团火,把自尊当了命。
有人说,赵晓东那腔子劲儿,看起来像顶天立地的“有骨气”,其实说白了就是“认死理”。你说他也不坏,孩子时候也会帮邻家老大娘收麦帮忙,但遇上点委屈就不知道松口。单位里几回三番碰了钉子,别人背地里嘀咕:“这人八成是把部队的脾气带回来了。”
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那回主任公开点破他“私拿公物”,本意不过是想挤兑一下,毕竟体制里也讲“潜规则”;可赵晓东当了真,夜里把从部队带回的那只老枪翻出来,想着凭自己一身本事,“收拾”一下这些不讲理的同事,哪里晓得,一步错步步错,下场收不住了。
那天晚上,县行政楼下小饭馆还亮着灯,有人看见赵晓东往机关楼那边去了,高兴地打个招呼没听见回音。几分钟后听见楼上传来枪响,几个平常和他不合的同事纷纷中枪倒地。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警察封锁全城,老百姓都不敢夜里出门。赵晓东像丢了魂,在外面逃了一晚,最后在离家不远的林子里,被民警当场击毙。有说法是,他晚上还把办公楼点了火,说是要“让整个单位记住我”。
看着赵家老两口守着空房子嚎哭,街坊四邻也难说出个谁对谁错。赵晓东的命,倒在了他积攒多年没出口的怨气上。人家都说有本事的人走到哪都有条路,可没想到,性子走了偏,反倒成了条绝路。
人说教育孩子最考验父母的心性,有人在孩子小时候就懂得烦恼地教会他们怎么和别人“打圆场”,怎么在委屈里松口气。可赵晓东家,爹妈只知道“孩子有出息、有本事”,没琢磨过——一个人除了本事,还得学会扭得过来。看着他一个个奖状扔在抽屉里,谁能想到结局会这样?
有时候想,我们中国人都讲究一份圆滑、一种“活分”——不是说人人都得老油条,而是做人得懂进退。可惜赵晓东那些年太苦,也没遇上能掏心说理的人,只好把所有委屈憋着,最后烧成一场没法回头的火。
讲到头,一个人的天赋、荣誉,有时候也像把双刃剑。你要是配不上一副平和的好心肠,天赋再高、枪法再准,碰上人世的曲折道,也只能硬碰硬,劈出个悲剧收场。
而赵晓东的故事,算是给咱们这些活在世道夹缝里的人,一个最不想看到、不愿重来的答案——性子拗着,最后可能真什么都拗没了。你如果是他父母,会不会在他小时候,多讲几句“别跟人死磕”,是不是故事就要改写了呢?人生这种事,谁说得准呢。